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杀率大幅上升的相关证据及各种理论,并得出结论:孩子失去了作为孩子应有的自由,这是导致这一严重现象的主要原因。
亲爱的朋友们:
希望您不介意这种亲切的称呼。既然这一系列文章被称为「来信」,我希望以给朋友写信的方式来与您交流。
这是「D」系列的第二封信。一直关注我 Substack 的读者都知道,我目前在写两个系列。主系列主要探讨「玩耍让我们成为人」这个主题,以 # 标记并用数字编号。另一系列则探讨与这一主题关联较远的话题,以 D (题外话)标记并编号。
在上一封信 D1[1] 中,我用表格和手绘图分别展示了 1950 至 2021 年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区分男女)的变化。此次,我要由衷感谢国家玩耍研究所执行董事、我的同事 Tony Christopher,在他的帮助下,我得以呈现更加精美的图表。Tony 具备我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而且非常乐于助人,对此我深表感激。
在 D1[1] 一文中,我邀请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任何可能的想法,来解释自杀率(尤其是男孩自杀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如图表所示。具体而言,是什么导致了以下三个趋势:(1)1950 年至 1990 年期间自杀率急剧上升,基本上呈线性增长;(2)1990 年至 2002 年期间自杀率急剧下降;(3)大约从 2010 年开始,自杀率再次急剧上升。
我的请求引发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评论,提出了相当合理的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这些观点,探讨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理论,即 1950 年至 1990 年期间男孩自杀人数大幅上升(以及女孩自杀人数相对较小的增幅)的原因。至于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相关想法,我将在后续文章中讨论。
在深入分析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男孩和女孩在自杀率上巨大而明显的差异。无论我们考察哪一年的数据,这种性别差异都非常显著且始终存在。
为什么男孩自杀的频率远高于女孩?
自杀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也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通常据报告所示,女性自杀未遂的比例高于男性,但男性自杀既遂的比例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自杀问题专家认为「企图自杀」这一说法可能具有误导性。如果一个人「企图自杀」但并未死亡,那究竟是真正的自杀未遂,还是一种求助的信号、一种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本质上传达着「如果现状不改变,我就无法继续活下去」的讯息呢?
正如一些自杀研究者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真的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并不难做到。使用枪支、上吊,或者在无人能及时发现的地方服用足量毒药,都能达到目的。其中,枪击和上吊是自杀既遂的最常见方式;相比之下,在他人易于发现的场合服用不足量毒药,则是最常见的「企图自杀」手段。
自杀率的性别差异,显然与焦虑、抑郁或绝望感等心理状态的性别差异无关。调查问卷显示,女性报告这些负面情绪的比例一贯高于男性。对这种差异的一种解释是,男性可能比女性更容易获得枪支,而枪击是结束生命最快、最有把握的方式。与这种枪支理论相一致,2020 年的数据显示,在已遂自杀案例中,青年男性使用枪支的比例达到 58%,而青年女性只有 29%。对于女孩和年轻女性,最常采用的自杀方式是窒息(主要是上吊),占比达到 42%;服毒也相对常见(女性为 16%,男性仅为 3%)。
另一个解释或许更具说服力,那就是冲动理论。总的来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冲动,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孩被诊断为 ADHD(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冲动的表现)的比例远高于女孩,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男孩往往会不经深思熟虑就做出危险行为,比女孩的类似行为要普遍得多。
换一种简单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男孩经历了严重的负面事件,并由此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他很可能会在冲动下果断付诸行动(尤其是家中有枪的情况下)。而当一个女孩遭遇了类似的不幸,也动过自杀的念头,但她不会冲动行事(即使家里有枪)。相反,她会反复思考这个想法,可能会向亲友倾诉,也可能会寻求心理咨询,又或者会通过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来宣示她渴望改变的强烈需求,虽然看似是一次自杀尝试,但实际上并不致命。与这种「冲动理论」相符合的事实是:无论男女,ADHD 患者的自杀率都远高于常人(Garas & Balazs,2020)。
上一段的论述也为另一种性别差异理论提供了支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自立理论。总的来说,在面对情感需求时,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寻求帮助。无论是出于生理因素还是文化因素(很可能两者都有影响),男性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即便他们唯一能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自杀。
我认为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综合起来,它们可以解释自杀率上巨大的性别差异。
是什么原因导致 1950 至 1990 年间自杀人数(尤其是男性)急剧上升?
现在,让我们进入这封信的核心主题。关于 1950 年到 1990 年间青少年自杀率持续显著上升的现象,以下是多种解释理论。我将从一个有着最为充分的证据支持的理论开始。
独立性受限理论
我一直主张,且有充分证据支持的观点是:这几十年间青少年自杀率近乎直线式地显著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日渐失去行动的自由,包括追求快乐的自由、培养勇气等品格的自由,这些品格恰恰是他们日后从容面对人生坎坷所不可或缺的(Gray, 2011, 2013;Gray, Lancy, & Bjorklund, 2023)。
历史研究、社会学家多年的报告、流行杂志育儿建议文章的分析,再加上我的切身经历,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与世纪末相比,20 世纪中叶及更早年代的儿童和青少年享有远远更多的自由,他们可以尽情玩耍、四处探险、结交朋友、勇于尝试,乃至为社区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正是这些活动让年轻人感到快乐,也帮助他们培养起面对逆境时所需的坚韧品格(Gray, Lancy, & Bjorklund, 2023)。他们的自由不是一夜之间消失的,而是日渐式微的。正因为这种变化发生得很缓慢,许多人要么未能觉察,要么即使察觉到了,也因年际变化微小而觉得微乎其微。然而,纵观整个 40 年,变化之巨大,却是翻天覆地、影响深远的。
我们在最新发表于《儿科学期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年轻人独立自主活动(即不受成年人直接管控和监视的活动)的自由度持续下降,是其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一大原因。这一观点有多方面的证据和逻辑支撑,详见我与人类学家 David Lancy、发展心理学家 David Bjorklund 合著的文章全文或第 15 期简讯。文中还提到,尽管我目前只关注 1950-1990 年间的情况,但限制年轻人自主权的趋势自 1990 年以来仍在延续。90 年代前后一度出现的自杀率回落,则与另外一些变化有关,我将在下一封信中讨论。
鉴于近几十年来,儿童和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被「囚禁」在学校和家中,我本想用监禁理论来形容这种自杀率上升的解释,但为了避免流露出对当前教育和管教方式的极度愤慨,我还是「委婉」地称之为独立活动受限理论吧。
虽然自由的减少会让男孩女孩都深受其害,但我们有理由认为,总体而言男孩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在 D1 的评论区中,读者 Linda Hagge 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经她允许,我在此引用):
「我有一种感觉:自二战以来,男孩的自由正在逐渐受到限制。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监管的目光越来越多,户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诸如此类。我们压制了他们的天性,否认了青春期男孩本该结伴成群、四处游荡、上蹿下跳、惹是生非的进化需求,殊不知这个阶段对男孩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以为是在推进文明进程的东西,实则可能适得其反。」
确实如此。作为一个二战时期出生的人,我亲身经历了我们所讨论的这段历史。事情的发展正如上述所言。不过,读者们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可能导致自杀率上升的因素,这些我也应当一并提及。
死亡记录方式变化理论
一位读者提出,官方记录死亡方式的改变可能影响了自杀死亡人数的统计。在较早的年代,自杀存在更多社会耻辱,因此为了照顾死者家属的感受,自杀案例更可能被官方记录为意外事故。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两点理由反对将其视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这一时期,自杀率的大幅上升仅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人(20-24 岁)群体中。对于 25-65 岁的成年人,两性自杀率均保持相对稳定, 65 岁以上的人自杀率反而显著下降。因此,如果记录理论成立,就意味着人们有动机篡改年轻人自杀身亡的记录方式,却不会为自己深爱的配偶、父母和祖父母这样做。
另一个反对记录理论的论据是,上吊死亡很难被解释为意外,因此该理论主要只能解释容易被归因为意外的枪击死亡。但是,如果早期确实存在将枪击自杀记录为枪击意外的情况,那么那个年代的枪击意外死亡率应该相对更高。然而,记录并未显示出这种意外死亡率的变化(Cutler et al., 2001)。
家庭持枪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既然大多数自杀都是通过枪支实施的,那么枪支获取难度的降低可能就是一个原因。确实有证据表明,生活在有枪支的家庭中的青少年,其自杀风险是无枪家庭中青少年的四倍(Cutler et al., 2001)。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持枪也增加了家庭成员的所有其他与枪有关的死亡风险,包括意外枪击和他杀。这些事实应该足以让那些认为家中存放枪支是好主意的人三思。
然而,在我们研究的这些年里,美国至少拥有一支枪支的家庭比例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例如,根据一份报告(链接),家庭枪支拥有率从 1973 年的大约 50% 逐渐下降到 2000 年的大约 30%。因此,「家庭持枪理论」似乎缺乏数据支持。
宗教信仰下降理论
一位读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即教会参与度的下降可能是原因之一。确实有证据表明,平均而言,去教会的人比不去教会的人更幸福,但这可能更多源于教会活动的社交属性,而非宗教信仰本身。总的来说,人们的社交参与度越高,他们的幸福感就越强。参加教会活动和其他定期社交活动能让人们聚在一起,增进友谊,加强人际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从而降低抑郁风险、减少自杀倾向。
然而,一项关于宗教信仰与自杀关系的系统性综述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宗教归属能预防自杀的证据既微弱又不一致(Lawrence et al, 2016)。不仅如此,有证据表明,在同性恋群体(他们在自杀者中占比很高)中,那些持有宗教原教旨主义信仰或来自原教旨主义家庭的人,自杀风险反而更高,其原因不言自明(Lytle, 2018)。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触犯了神的戒律,或是家人基于这种信仰而排斥他们。
家庭结构变迁理论
另一个来自读者的合理观点是,随着时间推移,家庭结构的变迁可能导致了青少年自杀率的上升。确实有证据表明,父母离异的青少年自杀风险有所升高(Cutler et al, 2001)。但据我所知,并没有证据显示他们的风险会高于生活在父母一方长期虐待另一方的家庭(在离婚变得更容易之前更为常见)中的青少年。此外,离婚率在 1979 年达到顶峰后逐渐下降(见此),但青少年自杀率仍在持续攀升。
尽管在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内,单亲家庭(包括未婚父母)的比例有所上升,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相比双亲家庭,单亲家庭青少年的自杀率更高(Cutler et al, 2001)。此外,虽然在这一时期,由单亲抚养的家庭在黑人群体中的比例一直高于白人群体,但数十年来,黑人青少年的自杀率却始终远低于白人青少年。不过,有一些证据表明,青少年自杀率与父母在外工作的时间之间存在关联(Cutler et al, 2001),而在讨论的这一时期内,双职工家庭的比例的确有所上升。
结论与最后的思考
通过对这里描述的研究的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独立性受限是 1950 年至 1990 年期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有理由认为,其他因素,尤其是父母在家时间的减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趋势。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言,长久以来,我一直坚信,1950 年后青少年焦虑、抑郁和自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由玩耍、漫游、与同龄人自由交往以及以其他方式主动参与现实世界的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然而,这还是我头一次认真思考 1950 年后可能加剧自杀率上升的其他社会变化。我非常感谢那些在 D1 中留言的朋友们提出的发人深省的见解。现在,我更加确信自由的丧失是罪魁祸首。
青少年自杀率图表中最大的谜团,也是我尚未触及的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 1990 年至 2002 年间自杀率的骤降,以及 2002 年至 2010 年趋于平稳,而后又再度攀升?我必须坦白,在之前的著作中,我忽略了这个谜团,而是聚焦于 1990 年前和 2010 年后鲜明呈现的青少年痛苦加剧、自杀率上升的总体趋势。我曾经满足于将这段异常的下降期视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仅仅是年轻人心理健康持续恶化的整体图景中的一个偶然波动。但如今,我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置之不理了。
这或许只是个异常现象,但其幅度之大,绝非随机波动可以解释。如此巨大的反常背后必定有其缘由。1990 年前后,一定有什么发生了变化。那会是什么呢?在即将发布的 D3 信件中,我将分享目前的一些想法和见解。我的几个理论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
参考文献
Cutler, D.M., Glaeser, E.L., & Norberg, K.E. (2001). Explaining the rise in youth suicide. Ch 5 in J. Gruber (ed.) Risky behavior among youths: An economic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Out of print but available at https://www.nber.org/books-and-chapters/risky-behavior-among-youths-economic-analysis)
Garas, P., & Balazs, J. (2020). Long-term suicide risk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ol. 11. Article 557909.
Gray, P. (2011). The decline of play and the rise of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y, 3, 443-463.
Gray, P. (2013). 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Basic Books.
Gray, P., Lancy, D.F., & Bjorklund, D.F. (2023). Decline in independent activity as a cause of decline in children’s mental wellbeing: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60, 1-8. 2023. Available here.
Lawrence, R.E., Oquendo, M.A., & Stanley, B. (2016). Religion and suicide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20, 1-21.
Lytle, M.C., Blosnich, J.R., De Luca, S.M., & Brownson, C. (2018). Association of religiosity with sexual minority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4 (#5), 644-651.
上一篇:
Thoughts Memo:D1. 我们如何解释过去 70 年青少年(高中生)自杀率的巨大变化?下一篇:待翻译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Ravioli-T、Jarrett Ye
原文:D2. Why Did Teen Suicides (Especially for Boys) Increase Sharply from 1950 to 1990?
发表于 2023 年 9 月 14 日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