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如果你指望靠卷绩点来提高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那我的回答是
没意义
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又不看你绩点多少。
如果要让用人单位去参考绩点,首先得让绩点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技能水平。
然而高校落后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可笑的出卷和评分方式,让绩点在传递学生能力信号上严重失真。
如果真要让大学生卷绩点卷得值,我建议高等教育实施以下三个改革方案:
- 将重心转移到专业和成绩上。目前,毕业生招聘过分强调就读院校,这实际上更偏重于入学考试的成功(即优秀能力的信号),而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即人力资本的增长)。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更细致、更具可比性的跨院校学位评级体系,雇主将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来评估应聘者。
- 提高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如果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传递学生先前能力的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得这种信号,但同时不能降低难度,以免削弱这种信号的可信度。短期课程、微学分和模块化课程都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学生中断、重新开始或转换学习方向,允许他们进行多年的学习间断而不会受到歧视。为了应对这种新的灵活性,我们需要提供优质的职业指导并加强雇主参与度。当学生重返校园时(相信会有很多人这样做),他们将对自己所收得的教育价值产生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转变将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文化,并吸引更多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真正能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的成年学生。
- 迎接测量挑战。我们应该直接衡量学习增益,持续追踪信号效应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并将这些发现作为与政策制定者建设性对话的一部分。我们绝不能因为追求完美阻碍了良好措施的实施。尽管像通货膨胀和社会不平等这样的关键社会问题的测量方法仍然不够完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追踪替代指标并理解这些指标的局限性来推动重要的政策进展。
——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高等教育应当认真对待「信号传递批判」的理由及其潜在影响》
如此一来,才能在高校中实现真正的优绩主义:
Thoughts Memo:优绩主义,众矢之的——莫与学历崇拜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