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何普及记忆系统?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81 👍 / 3 💬

音乐并不在钢琴里。——Alan Kay

「如果记忆系统如此强大,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使用它们呢?」作为一位协助开发记忆系统,并撰写了大量相关文章的人 [1],我经常听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记忆系统极其强大:用的好的话,这些系统使记忆成为一种选择,并极大地扩大了一个人可以做的创造性工作的范围。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被一些障碍所掩盖。如果这些障碍能够被克服,那么记忆系统最终应该被数亿甚至数十亿的人严肃且经常地使用 [2],因为他们的收益将大大超过所需的努力。在这些粗略的笔记中,我勾勒了一些我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以便记忆系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我所说的「记忆系统」是指有时被称为间隔重复记忆系统的众多系统和媒体形式。包括 Anki、SuperMemo、Orbit、助记媒介、渐进阅读、渐进写作等。我更喜欢「记忆系统」这个名称,而不是「间隔重复系统」,因为虽然间隔重复很重要,但许多其他想法也同样重要。我认为我们尚未找到这些记忆系统的最终形态;尽管现有系统非常强大,但我相信未来的系统将包含重要的新想法;事实上,我有一种感觉,即我们尚不知道记忆系统是什么。我也使用这个术语来包括记忆宫殿等记忆系统,虽然正如 我和 Andy Matuschak 指出的那样 [3],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不如更注重间隔重复的系统实用。但如果未来的记忆系统吸取所有这些想法以及更多的想法,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想想瑜伽、篮球、冥想和舞蹈等技能练习,它们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这篇开头我用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如瑜伽、篮球、冥想和舞蹈,最后还在不经意间提到了下棋。但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许多技能训练。下文中我还会时不时提到其他的例子,比如冲浪、小提琴、网球等,根据情况而定。在所有情况下,我说的这些都是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我玩过篮球,打过网球,练过瑜伽……——或者是基于和那些真正潜心钻研这些技能的人的交流和观察。)

使用记忆系统其实也是一种技能练习,与其他许多技能练习有不少共通之处。有时人们会用硅谷的逻辑来琢磨这个问题:要想让记忆系统普及开来,得创立一家怎样的公司、设计怎样的工具?需要怎样的界面、功能和宣传手段?这种想法并不完全偏颇,但更实际、更接地气的问题是:冥想、舞蹈、瑜伽和篮球怎么就那么火?炉火纯青地使用记忆系统是何等景象?我们怎么才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又应该怎么做,能让这些本事快速传开,让人们用上记忆系统就能立竿见影地受益良多?

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在使用记忆系统方面能够达到高人的技艺是可能的。这一点常常不为那些只是稍微尝试过此类系统的人所理解;毕竟,这里没有像炫目的瑜伽动作或篮球扣篮那样显眼的技能可供展示。事实上,甚至连那些大量使用过记忆系统但未曾意识到自己用得不对劲的人,也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我当然不会声称我是一名高手——我经常感觉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它们——但我本能地感觉这些系统能被运用得非常出色。通过与其他人的数百次交谈,我的应用水平大有长进,以至于我惊讶于一开始自己用得多么拙劣,以及我是如何取得长足进步的。这就让人自然而然地去想,是否还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技能层次。

当我与记忆系统的怀疑者交谈时,我发现他们的怀疑常常来自几个方面。这里我不打算一一反驳,仅列举几点。有些人的质疑基于对记忆或记忆系统的误解,比如说: 「我根本不需要记忆系统,网上什么都能查到」;「记忆对创造工作没啥用,反而可能碍事」;「应该让自己『自然』的记忆来判断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记忆和理解完全是两码事」(这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死记硬背没啥好处,也没啥大不了的」(进步教育人士喜欢这么说);或者就是那些对记忆有种敏感心态的人(这在一些自觉记忆力不行但又志向远大的人当中比较常见:他们得让自己相信记忆没那么重要,这样才能维持自尊)。从这些想法中,人们往往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记忆系统没什么大用处。

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对记忆系统的运用非常粗糙,这其中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有些人对记忆系统根本一窍不通,却总爱发表意见。他们可能摸摸索索用上几分钟,坚持几星期,然后就下结论:「这玩意没用。」这就像拿起小提琴拉几下就说:「这玩意拉不出好音,垃圾。[4]」问题其实是他们自己不会用。其次,有人虽然用得多,但未必用得好。你可以一个人苦练舞蹈几千小时,也不见得能跳得好。我和一些酷爱记忆系统的人聊过天,看他们犯一些我眼里的低级错误 [5]。我觉得他们从系统中得到了些许好处(不然就不会继续用了),但用得更好的话,好处肯定会更多。许多用记忆系统时遇到的常见问题,都可以通过更巧妙的运用来解决:「我觉得好无聊」;「我开始混淆记忆和创造性工作」等等。最后,我们人类集体对记忆系统的运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没摸清怎么用,最合适的形式是什么。所以一部分挑战就是提高我们对这方面的整体了解,就像我们逐渐增强了人类对瑜伽、冥想、篮球等方面的共同理解一样。

这些批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还是初学者的浅见。拿冥想来说吧,人们对冥想有很多偏见,但是练习冥想的人一般不会直截了当地反驳这些观点。他们更倾向于告诉你:冥想的感受是说不清的,你得自己去练,慢慢才能悟到其中的奥妙。然后,就听那些可靠的人告诉你:「是啊,练这个确实很花时间,但我收获的远超付出。」换句话说,关键在于让人们感受到记忆系统真的很好用、非常有价值。这得是一种物超所值的学习方法。如果真是这样,人们会愿意挺过初级阶段,为了最后的收益。要不然,就别费劲用记忆系统了,直接去健身或者陪陪家人吧。要达到这个地步,咱们就得探索更深入、更合适的记忆系统的使用方法,找到更好的技能传授途径。再来说说另外一个方面:现在流行的瑜伽、篮球、冥想和跳舞,都是从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像是瑜伽文化、篮球文化什么的。我觉得,我们得培养一种记忆文化,加深大家对这技能的理解,找出更好的传授技巧。

因此,这些怀疑论调,我大多不打算直接辩驳。它们固然重要,我在其他地方也多有论述。但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怎样才能建立一种浓厚的记忆文化?」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哪些因素呢?我在笔记里简要地描述了一些文化元素。我深信,只有这样,记忆系统才能被广大人民所认真采纳,甚至有可能惠及数亿人。

我这里的笔记主要是给那些用得上、真把记忆系统当回事的人看的,他们不只是机械地背些词汇、基础的事实,更会用它来承载生活中的大事。这些笔记不是给那些从没认真用过,或者光想着怀疑的人看的。你如果是这样的人,但又偏要继续往下读,那你可得有被憋得慌的准备:我可是有意回避初学者可能碰到的那些问题,除非真的避不开。这就像是你跟一个根本不懂冥想的人争论冥想好处一样,没啥意思。当然了,去琢磨这些观点未尝不一件有意思的事,但那完全是另一码事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琢磨怎样的记忆文化才能让记忆系统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怎么样才能让它流传下去。

建立一个强大的记忆文化

我有一小帮朋友,我们偶尔聚在一起聊聊记忆系统技能。我们并没有固定的聚会时间或活动(也许应该有),但我们偶尔还是会讨论下怎么用这些系统。这种体验,我真的说不清楚,就跟一个冲浪爱好者想给不懂冲浪的人解释冲浪文化一样费劲。可能得写一本书,搞个新兴记忆文化的民族志研究才行。但这谈话的感觉,对于那些曾在某个深奥领域探索过的人来说,听着还挺耳熟的。以下这个例子应该能让你感受到我们聊天时的滋味:

「哎,我现在开会都开始至少记五个问题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样我听得更仔细了。」

「我试过这一招!但我发现我太执着于细节,为了凑够问题数目,整个大局都忽视了。于是,我开始在每场会议结束时试着多想几个『大局问题』。有了这个想法,我反倒更能看到全局了。当然,有的演讲就是听不进去,根本谈不上什么大局。」

「对,我也有这顾虑。有的演讲索性别记。怎么避免脑子乱成一锅粥?或者怎么处理那些根本不合你兴趣的演讲呢?胡乱加问题是弄巧成拙。所以,我在想,一开始就定个问题数是不是搞错了方向。」

「对,我最近在摸索的另一招是……」。

这是一种描绘,旨在提醒你这类谈话的氛围。我已经进行了数百小时这样的对话。我猜这有点像冲浪刚兴起的时候:冲浪者分享并试验着各种各样的技巧,去芜存菁,逐步改进,摒弃许多,只为了精进冲浪技能。或者就像程序员,讨论他们在使用文本编辑器时发现的小技巧。又或像舞者探讨动作、音乐和情感的细微之处。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有一小撮高手在一起,开发高深的知识,形成一种松散的交流网络,有一群尖端技术爱好者,痴论于他们的奥妙技巧中。这种交流既有趣,又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一种非常满足的感觉。

我当然不是在暗示,有一天所有人都会为了记忆系统而如痴如醉地讨论!不过,我们今天学冲浪的人,从早些时候冲浪者的那些谈话中,能学到许多东西。那些对话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已经渗透到了现今的各种工具之中;最生动的说法、解释和实际操作都已经被浓缩、传授给新一代的冲浪爱好者,而他们也会继续传承下去。今天刚刚入门的冲浪爱好者从这样一种浓厚的冲浪文化中获益良多。

当我谈起与朋友们探讨记忆系统的经历时,实际上是在描述一种小范围、本土化的记忆文化的萌芽。记忆文化还包括像 Piotr Wozniak 那样精彩的维基 [6],Gwern Branwen 的笔记 [7],Andy Matuschak 的笔记 [8],以及许多其他人所写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我个人的记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中的一些作品,正是它们使我在尝试了记忆系统好几回之后,最终被 Sasha Laundy 关于如何运用记忆系统来成为更出色程序员的笔记所打动 [9],认真地投入其中。我自己还亲自动笔或合写了许多篇文章 [10]。这一切都是正在萌芽的记忆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想更明确地谈谈记忆系统和由一群实践者共同拥有的运用技能之间的不同。拿冲浪这个例子来说,近 70 年来,冲浪板变化颇多。但冲浪者的改变更为深刻:冲浪领域的进步主要来自社群技能的共同进步。有时候,我觉得很难把这个区别弄得十分清楚,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可以描述它的广泛使用的术语。我会不自觉地回到以前的思维模式,谈论如何改善记忆系统,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如何提升记忆文化,或者说我们记忆文化共同掌握的运用这些系统的技能。这项技能是可以变得更好,更上一层楼的,即使所用的工具一成不变。而且,就像冲浪一样,我预期最能够提高的是记忆文化中的记忆技能,远远超过工具本身。更精良、更广泛的工具其实是文化进步的结果,而不是反过来,就像现代的冲浪板其实是早期冲浪文化的产物。当然,这个问题的真相并不是单向的。但我发现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工具主要塑造了文化。然而在这里,我觉得主要是文化塑造了工具 [11]。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怎么打造更好的系统?」而在于「我们如何更熟练地运用这些系统?」

我之前说过,记忆系统想要风靡起来,它的使用不仅要成为一门强大的本领,还得容易学会、容易传授。一旦这门本领足够强大、足够好传,就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现在的情况呢?我看主要还是一些无聊的人拿它死记硬背一些州首府之类的乏味东西,或者学一些中文和英文词汇,但学得一塌糊涂;再或者就是一些医学生,以及其他一些对记忆有高要求的学科的学生在用。学生们倒是挺能玩出花样,但用来干其他的就挺无聊了。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摸清了怎样用这套记忆系统,让人们能够迅速学会并精通复杂的理论知识,那时候这套东西肯定会大受欢迎。当然了,我们得先提高这门本领的水平和易传授性,还有得继续琢磨。

培育一种记忆文化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想象一下,到处都是小伙伴们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痴迷于把自己的技能练到极致。大部分时候他们自己玩自己的,有时候三五成群地分享,偶尔还有人高调晒出自己的记忆练习。渐渐的,线上线下都会形成更紧密、更深入的圈子。现在我虽然找了找线上的小组,但大多数水平一般般,让人有点扫兴(尽管医学方面的小组还挺有意思)。不过等技能练得更溜了,大家还能办开班,培训,拍 TikTok,出书并运营 YouTube 频道。越来越多的人会把记忆系统用得出神入化,有的人可能就是玩得开心,有的人真能从中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收获远超付出。最棒的点子和使用方式还能反过来让这套工具变得更强。总之,记忆文化会渐渐地繁荣 [12]。虽然现在这些事情才刚刚起步,但空间还大得很,可以更丰富、更深入。

这里最关键的是文化的积淀。如果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重新发明轮子,那么就不会有集体的进步。这就是像 Piotr Wozniak 的 SuperMemo Guru wiki 这样的共享资源如此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引用和尊重前人成果的文化,鼓励人们整理书单、撰写概览、编纂书籍、整理常见问题或者类似Subreddit的维基百科。通过这些努力整理、精炼和承认的行动,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前进,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蹈覆辙 [13]。

当然,这个观点不禁让人想起关于记忆系统的那篇赫赫有名的文章。那是由 Frank Dempster 于 1988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14],他在文章里嗟叹,在学校里,间隔重复坐了冷板凳,还列出了九个妨碍其推广的原因。当然,学校系统当然可以自上而下地强制实施,对学生硬推他们想强推的任何体系,不管效果如何,甚至老师自己都不怎么懂 [15]。学校是可以硬塞给学生这种记忆体系,我想偶尔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要是在记忆文化得到更坚实的支撑后再这么干,我觉得效果才会好得多。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记忆文化变得更加强大之后,我预计会出现一个更加有利的局面。到那时候,我们对如何运用记忆体系、它们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会有更深、更广的共识,还会有更多共享资源来指导怎么用。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都能游刃有余了。

记忆练习与我前面提到的许多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个方面在于,记忆基本上是内在的活动。你可以看着冲浪者冲浪、舞者跳舞或篮球运动员打球,慢慢领悟他们在做什么,学着模仿甚至超越他们。据说,杰出的斯诺克球手罗尼·奥沙利文,他小时候自学台球,就是通过反复观看前一代最杰出的球手斯蒂芬·亨德里的录像。但是,记忆练习就没那么容易模仿学习了,因为其中更多的事情是在内心发生的。当然,人们可以聊聊他们的记忆方法,分享一些工具,比如 Anki 卡片之类的。但总体来说,记忆练习可能更像是冥想,而不是舞蹈、篮球或许多其他显露的技艺。我怀疑这使得建立一个强大的记忆文化更加困难,因为这种技能本身不太显眼,所以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记忆练习与其他技能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们学冲浪、跳舞或打篮球,往往是因为喜欢,享受其中的乐趣。学习本身固然有趣,对于一些记忆系统的使用者来说或许就够了。但许多人用这些记忆系统,是因为觉得它们能在生活中帮助实现其他目标。我的个人经验是,这些记忆系统在我要快速掌握某个不熟悉领域的创造性项目时,最能派上用场。(反过来,在我精通的领域里,我能够快速学习,更倾向于依赖自己天生的记忆力,不必依赖这些系统。)

记忆系统究竟该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呢?大多数人不打篮球也不冲浪,就算做,也多半只是玩玩而已。真当回事的人少之又少。那么,要多少人使用记忆系统呢?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社会的其他变化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 [16]。然而,在现今这个历史时刻,知识工作正变得至关重要。我觉得,至少有数亿人,甚至可能最终达到数十亿人,他们的生活会因为熟练运用记忆系统而受益匪浅。我认为这不像冲浪,而更接近阅读和写作;记忆素养可能成为一项普遍追求的宝贵品质。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只是我的直觉告诉我是这样。不过,正如我对未来的其他种种猜测一样,也许我错了!

在这些笔记中,我主要忽略了初创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作用。这个角色很复杂,所以与其再写一篇文章,不如让我只写一段总结。我认为这两个进程——记忆文化的发展和创业公司的涌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然分开的两回事。我预计人们将继续在这个领域创立公司,一些会取得适度的成功。但除非记忆文化真正壮大起来,否则我看不到会有什么大的突破。现在,可能会有极为成功的公司推动文化的发展,但我预计情况恰恰相反。特别是一些关于记忆系统的难题,得靠从业者自下而上的文化来破解 [17]。这类似于现代瑜伽的发展路径,经过多个传统的广泛发展,然后被不同的现代瑜伽「品牌」挪用。这些品牌对我们对瑜伽的理解贡献微薄,但增加了市场营销和分销渠道。换句话说,我不认为过于侧重工具和公司的方法能解决记忆系统的问题。虽然它们最终是实现规模化的必要手段,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控制和拥有的手段。但这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就像冲浪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做冲浪板。不出所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技能爱好者和公司之间可能会产生摩擦。前者可能会对侵占和篡改历史感到愤慨(「其实是我们做到了,那些所谓的先锋只是空谈,还搞了一堆不中用的系统」);而后者则为自己的市场营销和分销工作感到自豪,并努力推广这项技能。两者都必须要有,但冲突在所难免,这可能是个无法避免的局面。不管怎样,我还是会继续为记忆文化添砖加瓦。

致谢

感谢 Sebastian Bensusan 的鼓励让我写下这篇文章,同时也感谢 Sebastian 和 Andy Matuschak 对草稿的反馈。感谢 Sebastian、Andy、Kevin Simler 和其他很多人与我交流关于记忆系统的想法。

脚注

  1. 参见:Andy Matuschak and Michael A. Nielsen, "Quantum Country", quantum.country/, San Francisco (2019). 和:Andy Matuschak and Michael Nielsen, "How can we develop transformative tools for thought?", numinous.productions/tt, San Francisco (2019).[1]

  2. 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人会认真且自愿地使用记忆系统。我猜可能是数十万到数百万人,但这个数字可能很不准确。这也取决于如何定义「认真」和「自愿」。例如,我很难说服自己去相信 Duolingo 是个记忆系统,因为我认为它远不够严肃。

  3. 参见 numinous.productions/tt, in: Andy Matuschak and Michael Nielsen, "How can we develop transformative tools for thought?", numinous.productions/tt, San Francisco (2019).[1]

  4. 这种行为在 Hacker News、Twitter 和许多其他在线论坛上很常见,但并非普遍。人们推出新工具,总有一些人满腹信心地指手画脚,这些人或许只是随便用过一下,甚至可能压根不是目标用户。奇怪的是,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甚至都没人觉得稀奇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评头论足一无是处,但显然用处不大。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 Hacker News 上发布了个名叫「小提琴」的新工具,评论可能会是:「这玩意儿听着就跟猫打架似的。」「弹了一下胳膊就酸了。」「我在上面连个简单曲子都弹不出来,严肃的音乐家才不会用它呢。」等等。

  5. 我也想知道自己犯了哪些基本错误。

  6. SuperMemo Guru: supermemo.guru/wiki/Sup

  7. Gwern Branwen, "Spaced Repetition for Efficient Learning", gwern.net/spaced-repeti.[2]

  8. Andy Matuschak, "How to write good prompts: using spaced repetition to create understanding", andymatuschak.org/promp (2020).[3]

  9. Sasha Laundy, "Using flash cards to become a better programmer, Part 1", sasha.wtf/writing/anki- (2015).[4]

  10. 参见:Michael A. Nielsen, "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 augmentingcognition.com, San Francisco (2018); Michael A. Nielsen, "Using spaced repetition systems to see through a piece of mathematics" cognitivemedium.com/srs, San Francisco (2019); 和:Andy Matuschak and Michael Nielsen, "How can we develop transformative tools for thought?", numinous.productions/tt, San Francisco (2019).[5][6][1]

  11. 其中一个原因是,制造工具的公司往往强烈地希望声称他们是那个神奇秘方的发明者。然而,他们真正的贡献常常是捕捉、提炼并将某个社区的成果进行市场化。这当然有价值,但也会混淆实际的起源。

  12. 一个坏处:如果记忆文化足够成功,肯定会有一些骗局随之而来。新兴文化的初期,骗子一般不会太多,因为他们更愿意去那些可以赚快钱或者攫取名声的地方。现在比搞记忆系统更容易捞金的途径多了去了。但当你读到瑜伽邪教、冥想大师、专横跋扈的舞蹈和篮球教练的事情,你会觉得很不是滋味。等到有记忆领域的丑闻时,那或许就说明这行真的成功了(尽管是非常不愉快的成功)。

  13.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文化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文化往往昙花一现,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内容,而集体进步的速度极其缓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他们有关于引用和承认前人成果的严格规范。

  14. Frank Dempster, "The spacing effect: A case study in the failure to apply the result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at augmentingcognition.com (1988).

  15. 我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那位微积分老师不明白为何积分和微分是反过程。我并不期待世上每个人都明白这个,但这么一位微积分老师居然不懂,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不过,这样的情况可能也不那么罕见。

  16. 我时常听人说:脑机接口(BCI)的发烧友认为记忆系统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纯粹是被 BCI 迷住了眼。从长期角度看,也许这种说法有些道理;如果真看得太远,可能真的只「值得去研究」如何避免宇宙的热寂。但这种说法不靠谱:现在的记忆系统运作得风生水起,而且我们完全有办法让记忆文化和系统更上一层楼。现在的 BCI 不过是新鲜玩意儿,真正对记忆大有裨益还早着呢。从 20 到 30 年的期限来看,我觉得药物、饮食和锻炼调节可能比 BCI 更有前途。但在可见的将来,我觉得记忆系统都能打败它们。顺便提一嘴,我并不是说 BCI 不值一搞,我只是觉得那种认为其他东西都不值一提的想法很扯。有的人真觉得,「做眼前能做的事,而不是做些让你感觉自己像烂科幻片主角的事」这种看法不堪一击。

  17. 这方面的深入描写,可以参考 Eric von Hippel,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2005).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PT-4、JarrettYe,校对 jianglutan
原文:How to make memory systems widespread? (michaelnotebook.com)

参考

1. 我们如何才能开发出变革性的思想工具? ./394795804.html
2. 高效学习的间隔重复 ./420105707.html
3. 如何写出好卡片:利用间隔重复创造理解 ./434074509.html
4. 使用抽认卡,成为更优秀的程序员:第一部分 ./594732691.html
5. 量子物理学家是如何使用 Anki 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1722
6. 如何用Anki学数学? ./593630309.html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