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学校和老师从来不教授真正有用的知识,而只能自己到社会上去学?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9 👍 / 7 💬

问题描述


学校教育与真实社会实践之间的割裂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一、知识生产逻辑的根本差异

  1. 内化取向的局限性:传统学校教育建立在「知识内化」的认知模型上,将知识视为可剥离于实践的抽象客体("抽象性根源于脱离具体文化实践")。这种原子化的知识传递模式割裂了知识与实践共同体的有机联系。
  2. 个体主义方法论困境:学校教育以孤立个体为分析单位("把个体看作毋庸置疑的分析单位"),忽视知识本质上是「关系体系」的产物。考试制度将知识异化为交换价值("学习的商品化"),导致学习者与真实实践场域脱嵌。

二、社会实践参与的缺失

  1. 身份建构的阻断: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成为共同体成员」的过程("参与的价值在于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表/考试等制度设计,将学习者固定在「永恒新手」的位置,无法获得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身份资格。
  2. 活动系统的悬置:学校教育提供的「成熟实践领域」本质上是模拟系统(如解题、考试),其任务目标与外部社会实践存在价值断裂。这种制度性隔离导致学习者只能掌握脱离情境的符号操作能力。

三、社会再生产的结构性矛盾

  1. 共同体再生产的保守性: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成人共同体自我再生产」的装置("与成人共同体自身再生产的方式有关")。它优先维护现有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而非培养变革性实践能力。这使得学校知识天然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创新节奏。
  2. 参与渠道的制度性关闭:当教育系统将「说教式管教者」设为知识权威("转移实践共同参与"),实际上剥夺了学习者通过边缘性参与获得合法身份的机会。这种教学关系预设了永恒的等级结构,与真实实践共同体中的渐进参与模式背道而驰。

结论:教育异化的必然结果

学校教育之所以无法传授「真正有用」的知识,根本在于其制度设计将学习活动从社会实践母体中剥离,制造出封闭的「教育飞地」。这种异化状态导致知识呈现为可交换的符号商品("应试成为提升交换价值的寄生活动"),而非嵌入实践共同体的生存智慧。社会学习之所以有效,恰恰在于其恢复了「作为社会实践的学习」本质——在真实参与中完成身份转型,在关系重构中获得实践智慧。这种根本性的制度矛盾,决定了学校教育永远只能提供社会实践的「脱水标本」,而非鲜活的经验系统。

以上内容由 DeepSeek-R1 编写。

没想到 DeepSeek-R1 念经这么厉害,已经超过我的水平了,恐怖如斯(

参考资料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情境学习 - Lave and Wenger

传统的解释将学习视作一个过程,学习者通过这一过程内化知识,无论知识是被「发现」的,还是由他人「传递」的,或者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体验」到的。这种对内化的关注并没有遗忘学习者、世界以及二者之间未被揭示的关系的本性;但它只能反映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意义深远的假设。该观点在内在和外在之间采用了鲜明的「二分法」,表明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脑的并把个体看作毋庸置疑的分析单位。此外,作为内化的学习还很容易被解释为毫无疑问的吸收既定知识的过程,被看成一个传递和同化的问题。

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方面,学习包括的是完整的人;这不仅暗示着与特定活动的关系,还暗示着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即意味着要变成一个充分的参与者、一个成员、一种类型的人。在这种观点中,学习只是部分地、经常还是附带地,暗示变得有能力进入新的活动,有能力履行新任务和发挥新功能,有能力掌握新的理解。活动、任务、功能以及理解力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更为广泛的关系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些关系中它们有着各自的意义。这些关系体系产生于社会共同体,并在其中得到再生产和发展,这些社会共同体部分地是人们的关系体系。人受限于同时也限制着这些关系。就这些关系体系所允许的可能性而言,学习意味着成为另一个人。忽略了学习的这个方面就会忽略学习包括身份建构这个事实。

学校教育的问题,从其最基本的层次上,并不是教学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与成人共同体自身再生产的方式有关,与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新手能否找到一定的空间有关,还与在新手和共同体的政治文化生活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定的关系有关。

这些类别(「抽象」与「具体」)既不以知识的不同形式存在于世界中,也并不反映实践者的知识形式的一些假定等级,而是起源于由于隔离而产生的新实践的本质。这种意义上的「抽象性」,其根源在于脱离了一种具体的文化实践。

在学徒制的经验性研究中,像「内部奖励」这样的概念很狹隘地把注意力放在作为所学活动任务的知识和技能上。这样的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参与的价值对共同体和学习者来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

当不断加深参与的过程不是学习的基本动机时,这通常是因为「说教式的管教者」承担了激勋新手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关注的焦点从实践中的共同参与转移到改造人的活动中。

第二,如果没有包含新手所参与的活动的文化身份,没有为学习提供的成熟实践领域,那么,交换价值就会取代不断加深的参与的使用价值。学习的商品化在学习成果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造成了一个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学习知识和学习为了评价而展示知识之间的冲突中表现无遗。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中的考试(在学徒制学习的情境中是没有必要的),可能是建立知识交换价值之途径的最普遍、最突出的范例。那么,应试就成了一种新的、以提升学习的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寄生活动,而这一切与学习的使用价值无关。

推荐阅读

Thoughts Memo:在线学徒制Thoughts Memo:学习系统Thoughts Memo: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建筑理念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