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学习是多人合作还是自学的效率更高?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8 👍 / 6 💬

问题描述

感觉多人更容易坚持,但自学更有针对性。


职场中高效的团队协作,移植到学习场景却可能适得其反。合作学习常常伴随「搭便车」、「傻瓜效应」、「地位差异」、「结伙效应」等问题。诚然,多人合作可能更有趣、更有社交性,这可以提高学习动机、缓解心理压力,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学习效果。

不过,纯自学亦非万能。观察显示,高效学习者往往依赖于结构化的情境:固定的学习时段、进度反馈循环、社会约束力——这些要素在课程、导师制、项目实践中自然形成。

与其纠结合作与自学的高下,不如思考:学习效率的核心并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如何为不同场景匹配关键的学习要素——是结构化目标与时间框架?是社交监督与责任绑定?还是深度练习所需的认知资源分配?剥离表象后我们会发现,真正决定学习效果的,是能否在具体情境中重构一套适配的「支持系统」,而非执着于形式标签的优劣之争。

以上内容为 DeepSeek-R1 生成的序言,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第八章 有效练习的迷思与现实

|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效果上却要打折扣

职场中的专业人士采用团队协作,是因为复杂项目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能共同完成,有些工作量一个人一辈子都做不完,涉及的专业技能更非个人所能全面掌握。这时候就需要组建团队,每个成员专精特定领域,通过合理分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

专业场景下的分工合作是为了最大化团队的产出。这种策略乍一看很适合应用到课堂。全班高效产出等于每个学生都学得好?事实截然相反,课堂分工会稀释学习效果,也就意味着最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最大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确保他们亲自参与每个学习环节。分工合作则完全是这种做法的对立面,每个学生只钻研自己负责的部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只是走马观花,甚至完全跳过。理想情况下,每个学生只学到了零碎的知识。最差的情况则演变成一个学生做完了所有功课,而其他组员什么也没学到。

Anderson, Reder, & Simon (1998) 总结道:

⠀⠀⠀「激进建构主义者推荐了单人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却转向了小组学习。……虽然人在职场,需要锻炼社交能力,但不是所有工作所需的技能都需要通过与人社交来掌握……把复杂任务拆解成独立模块,分别训练更为可取,因为可以降低认知负担,从而腾出更多脑力用于深入学习。

⠀⠀⠀……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人类绩效提升专家组在评估报告中指出,……『成功证明合作学习优于个体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反而已经发现了一些由合作学习引起的不良影响,包括『搭便车』(free rider)、『傻瓜效应』(sucker,即降低努力以避免被搭便车)、『地位差异』(status differential,即能力较低的团队成员失去社会地位并降低努力)以及『结伙效应』(ganging up,即引导团队努力绕过任务的预期目标)[Salomon & Globerson, 1989]。

⠀⠀⠀NRC 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估报告指出,尽管大量研究显示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法在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量教师的指导性文章往往刻意弱化该教学法的实施难点,将其渲染成包治百病的教育良方。实践中,合作学习常被滥用,既缺乏结构化教学设计,也缺少教学脚本……据报告,一些学生采取的做法是跨课程分工,小组成员在某个课程中完全承担了某项目的所有工作,而另一成员则负责不同课程的任务。显然,这不是合作学习的预期成果,但如果缺乏对学习情境的周密实施和教学设计,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

诚然,趣味性、协作性的小组活动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缓解高强度刻意练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这类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学业表现,其作用更类似于「润滑剂」,通过降低刻意练习过程中的心理阻力,间接促进学习进程。刻意练习才可以直接提升学习表现。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坐下来独立学习

在哪些情况下学习更容易?

在一些情境下,成年学习者似乎很少遇到自我调节上的困难,通过观察这些情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同步课程。有趣的是,即便这些学习者向我诉说他们在独立学习中的挣扎,他们往往会同时提到自己正在参加某个效果很好的其他科目课程。这类课程的关键要素似乎包括:固定的上课时间、明确课程范围和要求的教学大纲、充满活力的社交环境、受人尊敬的导师,以及适度的责任机制(通过学费、社会规范等形式)。然而,这些课程也通常存在[1]功能性学习问题(如记忆、理解、熟练度等);而且学习者常常感觉课程内容与自己真正的学习目标脱节。

一对一辅导。与传统课程相比,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似乎更加因人而异。更紧密的师生关系、个性化的反馈以及更明确的责任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的魄力。然而,无论利弊如何,大多数辅导老师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学习范围、预期成果和具体要求通常比较模糊,多为即兴制定,这导致许多学习者感到迷失方向或与学习目标脱节。

同伴学习小组。在旧金山,成年学习者经常组织定期的晚间学习小组。据我所知,最常见的模式是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各自学习不同的内容,在学习前后进行简单的社交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固定的学习时间、相互督促的氛围,以及与朋友相聚的乐趣。当小组成员学习相同的内容时,这种模式似乎更加有效,因为社交环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学习材料的宝贵机会。然而,我观察到这些小组往往难以长期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后就会解散。能够长期稳定运作的同伴学习小组似乎相当罕见。

协作社区团体。让我们暂时跳出技术领域,关注一下社区音乐团体、运动队和表演团体。这些组织与同伴学习小组有相似之处,都能提供结构化环境、社交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但它们更注重协作:团队或乐队共同面对成功或失败。成员之间能深切感受彼此的进步或停滞。一个成员的成长可能会激励其他人也奋发向上。当有成员遇到困难时,其他人都有动力伸出援手。这种模式在表演艺术领域很普遍,但如何将其应用到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基于项目的学习/学徒制。当「直接动手」行之有效时,它往往是大多数学习者最青睐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以实际目标为基础和范围,允许通过不断尝试来替代教科书学习,而项目本身则提供反馈和强化。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社交场景,无论是与同伴合作,还是在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然而,当需要掌握的概念较为复杂时,这种即兴式学习往往难以深入理解概念基础[2]

设定演示目标。一个可靠(尽管压力不小)的学习方法是主动提出就某个主题做演讲,或教授一门短期课程。我在与播客主持人 Dwarkesh PatelJoe Walker 的交谈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模式。这两位主持人以深度研究式采访而闻名,他们通常会为每位嘉宾投入数十小时的学习。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存在一个即将到来的高风险演示日期,这创造了紧迫感。同时,这个日期也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终点:学习者清楚地知道何时能够「完成」任务。

让我们退一步,来看看这些方法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

当成年学习者尝试在我前面提到的那些结构之外独立学习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关键要素。没有默认的时间表, 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受不到进步,得不到即时的回报, 没有成功的保障,缺乏他人的认可,也没有好时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独立学习者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了。他们不仅要学习艰深的知识,还需要创造并维持足够多的这些要素来保持学习动力。难怪他们经常感到举步维艰!

从时间开始

考虑到前面的讨论,独立学习者应该认真考虑加入或创建我提到的那些学习结构。比如,参加当地的课程、加入学习小组或找个导师;确定一个能推动学习的项目;或是邀请朋友们参加你要做的讲座等。然而,我接触过的许多成年学习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能不奏效或不够理想。他们可能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也可能试过几个导师但都不太合拍;或许唯一的空闲时间是清晨;又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准备讲座等等。那么,面对这些情况,这样的学习者该怎么办呢?

在与学习者的交流中,我通常首先关注的是时间。很多学习者往往会精心设计学习计划,准备各种学习工具,却忽视了为实际学习预留时间。一个经常奏效的方法是设立「学习约会之夜」。具体来说,就是每周固定一两个晚上,划出几个小时专门用于学习。然而,学习者还需要努力捍卫这些时间段,抵御接踵而至的社交活动和现实琐事的干扰。这通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就相当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它能提供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几个自我调节要素:默认时间表、好时机,甚至是一个受认可的理由(「抱歉,我不能去,因为我把周二晚上安排给数学学习了。」)

在讨论时间管理问题时,一个常见的障碍是学习者实际上没有可支配的时间。他们的日程已被工作和个人事务排得满满当当。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在晚上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但每当他们试图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时,却因疲劳而难以集中精力。幸运的是,这种情况有比较直接的解决方法。如果学习者希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们必须适当削减其他活动,以便定期腾出几个小时的高质量学习时间。当疲劳成为问题时,人们往往会试图「想办法在深夜保持精力充沛」,但我从未见过这种方法奏效。相比之下,那些争取到公司允许在工作时间内学习、调整作息以便在上班前学习,或者把学习安排在周末的学习者往往更容易成功。在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之前,讨论其他更复杂的自我调节问题或学习策略都是没有意义的。

反对「自律」

在解决了时间问题之后,我与成年学习者交谈时常常会发现另一个问题。他们已经安排出了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发现自己本该阅读书籍,却在观看 YouTube 视频或处理电子邮件。或者他们被家里的闲聊或琐事分散了注意力。学习者在谈到这一点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们的想法类似于:「要是我能更自律就好了!」

我认为,当这些学习者给自己开「加强自律」的处方时,往往作出了错误的诊断。但他们察觉到有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点是对的。造成困惑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太多不同的场合使用「自律」这个词。让我说得更具体一点。

让我们从一个相关的古典美德谈起:节制。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被低级欲望所支配,那么他就存在节制问题。在学习的语境中,这个问题表现为学习者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或 Netflix,以至于这些欲望凌驾于理性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的确需要加强对欲望的控制,可能需要通过某种纠正性训练来实现。但我认为,我接触过的大多数学习者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有力的证据是,他们平时并不会在社交媒体上浪费数小时——只有在开始学习时,这个问题才会突然出现。他们的欲望通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对这些成年人而言,独立学习似乎存在某种特质,容易让他们被欲望所支配,或使他们产生心理疏离。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学习者需要培养的是毅力——即坚持完成艰难任务的坚韧品格。典型的英雄主义故事常常描绘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中连日跋涉,或单亲妈妈每天破晓前起床写作数小时的场景。在这些故事中,任务本身必然充满艰辛,但主人公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忍受这种痛苦。然而,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讨论的成年学习者。有趣的是,同一个在自学时难以专注的学习者,在参与课程或学习小组时往往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因此,我认为这些学习者并不需要变得更擅长忍受必然痛苦的任务。相反,我们应该探究为什么独立学习对他们来说会伴随着如此多的痛苦(或预期的痛苦)。当我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时,我发现学习者通常有充分的理由来回避他们的学习:

「加强自律」并非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药方。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毫无用处、徒劳无功或毫无意义,你就不应该坚持。在最后一种情况——即感到不安时,从理性角度来说,坚持可能是个明智之举,但强行压制这种受威胁感很可能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引发更多内心冲突。


相关译文

Thoughts Memo:自我导向/自定进度/自学Thoughts Memo:自由学习

来点孤独摇滚:

图 by よーな@yo__na__ in X


参考

1. 为什么书本不起作用? ./390507468.html
2. 我们如何学习? ./700878710.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