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认知灵活性理论:规则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2 👍 / 1 💬

目录:在结构不良的领域中学习:认知灵活性理论

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CFT),这是一种关于在结构不良的领域中培养专业知识的理论。大约三个月前,我发表了《如何通过记笔记成为专家[1],随后又发布了《原则本身并无用处[2]以及《结构不良的领域不一定「险恶」[3]。这些博文汇总起来,代表了我在研究认知灵活性理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梳理了相关文献并试图弄通其中的涵义。我想,我现在已经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并与这些思考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足以理解其全貌。

本文将汇总一系列可付诸实践的规则,作为「结构不良的领域学习系列」的总结。如果你初次接触这些理念,建议从头阅读。但如果你是本系列的长期读者,本文有望成为整个系列的参考指南。

规则 1:判断你是否身处结构不良的领域

所谓结构不良的领域,是指其中概念的实例化(concept instantiations)高度可变的领域。而结构良好的领域,则是指概念总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呈现的领域。

大多数现实世界中的领域都是结构不良与结构良好的混合体。例如,在软件工程中,计算机编程是结构良好的(例如,for 循环的运作方式始终如一),但软件设计则不然(架构方法的具体实施会因问题领域的细节而异)。

判断你所处的领域类型至关重要,因为要精通这两类领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你身处结构良好的领域,你只需学习其底层的概念或原则即可。但如果你身处结构不良的领域,那么除了原则之外,你必须去寻找案例,因为这些原则呈现的方式千差万别。

巧合的是,在大多数职业发展路径中,你越往高层走,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越趋向于结构不良。

规则 2:阅读原则或框架时,积极寻找案例

如果你身处结构不良的领域,若想有效地运用知识,仅仅阅读原则或了解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了解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才有可能成功地应用它们。

为何如此?回想一下,结构不良的领域包含着高度可变的概念所化实例,这意味着概念的每一个实例对于实践者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新颖的。

举例来说,「7 种力量」框架告诉我们,企业必须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否则其利润就有被新竞争者强势进入并蚕食的风险。而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需要大约十年时间才会发生

当你在阅读某个商业框架,或者一套来自结构不良的领域中某位可信的实践者的原则时,重要的是去寻找 10 到 20 个案例来充实其细节。这些案例应当尽可能地各不相同。切勿仅仅停留在框架本身。

规则 3:阅读历史是为了汲取片段,而非总结教训

在阅读商业故事或人物传记时,人们很容易将所读的故事简化为一套套凝练的教训。

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大多数故事都是其发生之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因此,你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的任何教训,都很可能过度迁就了当时的特定情境。

一种更恰当的阅读传记的方式是告诉自己:「好吧,故事的这一部分是 X 的一个实例」,其中 X 是你所关注领域中的一个概念。这并非是说该概念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再次呈现——仅仅表明它确实以这种方式呈现过。

认知灵活性理论(CFT)提出的两个主张之一便是,结构不良的领域的专家是通过整合以往案例的片段来进行推理的。他们运用的是类比推理。

他们为何如此?认知灵活性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在结构不良的领域中,想从具体的案例表现反向追溯到底层原则是极其困难的。案例往往过于依赖具体情境,难以从中概括出普适性的经验教训。我们充其量只能说:「这是某某原则可能呈现的一种方式」——然后我们可以尝试探究导致其呈现此种形态的结构性因素,尽管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洞悉所有相关的因素。

因此,将传记视为丰富你概念实例化(concept instantiations)收藏的一种途径,你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助益。不必费力将其提炼成零散孤立的结论。要相信,当你将来有需要时,你的大脑会自动从你收集的这些故事片段中汲取智慧。

规则 4:类比推理……完全可行!

结构不良的领域的专家倾向于通过与过往的轶事进行比较来进行推理。这往往会带来一些……颇为有趣的谈话走向。例如,Charlie Munger 就常常引用久远年代的商业事件——「这让我想起了大萧条前夕的‘可乐大战’……」诸如此类。

人们很容易将这类轶事斥为「不过是些个别事件」,并认为「这不适用于我们当前的情况」以及「他为什么要引用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但这样的反对意见忽略了重点。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向你展示类比的专家,他很可能并非在主张半个世纪前的事件会在此时此地重演。相反,更准确的理解是,这个轶事充当了一个概念实例,它或许适用于你,即便这种对应并非完美无缺。提及这个轶事,使得剖析其内含的深层结构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当前状况进行推理。

另一种说法是,在商业领域抽象地谈论「普适原则」并无意义,因为这些原则的呈现方式会因行业、时代、竞争态势等因素而变化。一种更切合实际的推理方式是通过在多个类比中参照相关概念,这样做能够将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完整情境一并展现出来。

所以,当你遇到一位在结构不良的领域中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时,如果她说了类似「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这样的话——然后开始向你讲述一段轶事,你大可不必感到惊讶。而且,你不应该轻易否定这个轶事;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概念,并深入理解轶事的结构,通常比固守「第一性原理思维」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更有助益。

规则 5:关注案例的差异性,而不仅仅是相似性!

在研究案例时,人们会很自然地去寻找所研究的每个案例之间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些案例是某组概念的具体实例时。但是,认知灵活性理论(CFT)告诉我们,专家们同样也会在那些表面相似的案例中寻找其差异之处。

这样做之所以有意义,原因如下:在结构不良的领域中,案例往往展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特性。案例通常也依赖于具体情境,并且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述知识。一个在某种情境下应用起来颇为合理的框架或视角,在应用于另一种情境时,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或者可能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因此,专家们懂得将每一个案例都视为独特的个体。关注差异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提醒你做到这一点,因为它能帮助你对抗天生倾向于寻求相似性的偏见。

规则 6:寻找那些与框架相关,但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的故事

在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中,没有任何框架能够完美地捕捉概念实例化过程中可能涌现的所有潜在新颖性。因此,不仅仅是当你审视实际案例时框架可能会以非常怪异的方式呈现,框架本身很可能在大多数时候也并非普适有效。但这没关系!

认知灵活性理论告诉我们,结构不良的领域的专家会「避免理解上的僵化,转而保持开放的心态,并认识到知识在新的组合、为了新的目标、应用于新的情境时,其用途有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说法,其含义是:并非每一个框架或视角都必须适用于所有案例,也并非每一个案例都必须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原则、概念或框架来解释。

所以,当你学习一个新的框架时,既要找到能够证实它的案例(依据规则 2),同时也要记住去寻找那些该框架难以轻易应用的关联案例。

世界是复杂的,所以案例也是复杂的。世事皆如此。


上一篇:

结构不良的领域不一定「险恶」 - 知乎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exp,校对 Horla lu、Jarrett Ye
原文: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The Rules - Commoncog
作者:Cedric Chin
最初发表于 2022 年 5 月 11 日,最后更新于 2022 年 7 月 6 日。

参考

1. 如何通过记笔记成为专家 ./1906644198037365763.html
2. 原则本身并无用处 ./1915334623606605743.html
3. 结构不良的领域不一定「险恶」 ./1920508938220184451.html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