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解性学习,一类是记忆性学习,那么,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遗忘的情况。
对于前者的遗忘,可以理解为,对于一种未知的情况,明明你可以用原来理解过的知识去解答,但是面对未知问题时,你却不知道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去求解。比如求解,从未见过的数学问题时,在客观上可以很巧妙的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但是就是做不出来。
对于后者的遗忘,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回忆时候,记忆的丢失错乱,或者对回忆信息处理时无法调动细节,从而导致的所谓的粗心的失误。就比如说在新语言的语法规则,对应的词型,经常容易犯错。
对于这两种学习方式,一般的解决遗忘的方案是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反复记忆或者练习,但是在某些对学习效率比较苛刻的情况下,并不适用,你对抗遗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两种遗忘情况分别对应了「知识迁移失败」和「信息提取失败」。对抗遗忘的关键,不在于投入更多无效的时间,而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练习的结构和方式。
针对理解性学习的遗忘
「面对未知问题,不知道用学过的方法求解」本质上是知识迁移失败。你学会了在一个特定情境下使用某个工具(如一个公式或解题步骤),但当情境变化,问题换了个「马甲」出现时,你就无法识别出应该使用哪个工具了。
失败的根源:分块练习
传统的练习方式是「分块」的:学完勾股定理,就做 20 道勾股定理的题。这种方式的致命缺陷在于,它剥夺了你最重要的一个思维训练——辨别。你根本不需要思考「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的大脑进入了一种低能耗的、机械重复的模式,但这会制造一种「我已经掌握了」的虚假流畅感。
高效的对策:交错练习
对抗知识迁移失败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交错练习。
这意味着,练习和复习必须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问题混合在一起。一份好的练习题集,应该像一份真实的考卷,上一题还在考几何,下一题就跳到了代数。
这种方法会制造一种「合意困难」,它要求你的大脑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前,都必须先完成一个关键的诊断步骤:「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我应该从我的知识工具箱里拿出哪个工具来应对?」
通过持续进行这种辨别训练,知识本身就不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与「何时使用它」的线索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这样,当你未来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新问题时,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诊断和匹配的过程,从而能成功地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针对记忆性学习的遗忘
「记忆的丢失错乱」或「无法调动细节」,例如忘记语法规则或单词,这是典型的信息提取失败。这源于两个事实:记忆会自然衰退(遗忘曲线),以及被动接收信息不等于有效记忆。
高效的对策:间隔提取练习
对抗信息提取失败,需要双管齐下,将两个最强大的学习原则结合起来:
- 主动提取,而非被动回顾这是测试效应的核心。对抗遗忘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反复看笔记或重读课本,而是要求自己从记忆中回忆信息。每一次你努力去想一个单词、一条公式或一个规则时,这个「费力」的过程本身就在生理层面上极大地强化了相关的神经连接。被动地看答案,只会给你带来短暂的熟悉感,对长期记忆几乎没有帮助。
- 间隔进行,而非集中突击这是间隔效应的核心。正如锻炼肌肉需要在训练和休息之间交替,巩固记忆也需要将复习分散到多个时间段进行。在即将遗忘的临界点进行一次成功的「提取练习」,其效果远胜于在短时间内连续重复十次。每一次间隔开的成功提取,都会让下一次遗忘的速度变得更慢。
将这两者结合,就是对抗信息提取失败的终极策略:间隔提取练习。即,不要一次性背 100 个单词,而是在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里,通过小规模、频繁的自我测试,分批次、有间隔地去回忆它们。
总结来说,对抗遗忘的高效策略是:
- 为了解决「迁移失败」:练习必须是交错的、混合的,使你不断练习「判断用哪种知识」。
- 为了解决「提取失败」:复习必须是主动的、间隔的,通过在遗忘临界点进行自我测试来强化记忆。
这两种方法的核心都是引入「合意困难」,让练习过程变得更具挑战性,从而换取更深刻、更持久、更灵活的知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