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智商处于平均值,但执行力强的人」和「智商超群、完美主义,但有拖延症的人」,谁更有可能成功?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40 👍 / 13 💬

问题描述


好家伙,这不是「智商中等,尽责性高」vs「智商高,尽责性低」嘛。实际上,尽责性在预测个人成功上,几乎可以和智商的预测效力相当。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尽责性。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在线教育更偏爱服从规则、吃苦耐劳的卷王

尽责性

尽责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一个维度;关乎勤奋、毅力与努力。

有关智商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相关文献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大量研究表明,智商与许多积极的人生结果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尽责性」这一概念则相对鲜为人知。为了说明在探讨影响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时,为何尽责性可以与智商并驾齐驱,我们有必要在此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1991 年一项著名且被频繁引用元分析,即 Mount 与 Barrick 的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发现,即便在控制了智商、教育等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后,尽责性与多项工作表现测量指标之间仍存在相关性(约 0.2;可能达到 0.31),这一结果在 1996 年的后续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尽管尽责性智商的相关性本就较弱(但可能并非完全无关),然而它与在医学院取得成功成为优秀教师在拼字比赛中获胜,以及各种教育成就密切相关(Noftle & Robins 2007; Poropat 2009; Hsu & Schombert 2010; Chamorro-Premuzic & Furnham 2008; Grigsby 2015)。尤其在在线教育领域,尽责性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Elvers et al 2003)。

在控制了智力因素后,它与教育资历相关;与未曾入狱相关,并预测未来的犯罪记录;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终身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关联,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智商总结),与职业地位的相关性也几乎与智商不相上下(并且能预测就业)。

与智商类似,尽责性与保持苗条身材减少身心疾病长寿等健康因素紧密相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参见 Bogg & Roberts 2004, Hampson & Goldberg 2006, Turiano et al 2013)。与「生活质量」(0.4)和「幸福感」(0.25)相关(Steel et al 2008, “R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一些研究表明,尽责性与离婚率、社会经济地位以及长寿也有一定关联;或者简单地说,几乎与长寿相关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关联(参见 Roberts & Bogg 2004)。

进一步分析终身收入,在一项针对天资聪颖的儿童的研究中(类似于 SMPY 研究结果),Gensowski et al 2011 发现对于这些智商超群的孩子而言,尽责性对其一生收入(通常为 285 万至 428 万美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商(尽管仅略高于外向性),而这种影响并非完全来自教育水平的提高。

粗略查看第 45 页的图表数据,从尽责性的第 10 百分位到第 90 百分位,个人终身收入可能会增加 100 万美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一个更为流行的「毅力」人格概念,它与尽责性十分相似,但更强调长期视角和较少反馈,而它可能与 GPA、军校毕业率和拼字比赛表现的相关性略高一些。因此,任何「坚毅」的益处都可以视为尽责性的体现。)

此外,与经验开放性并列,尽责性是创造性科学家最主要的人格特征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内向性格!)。

Watson (2001) 和 Schouwenburg & Lay (1995) 考察了自我报告的拖延程度与人格五大维度之间的关联,结果一致发现,拖延行为与低尽责性密切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哪种组合的人更可能成功?

不知道。

就像高赞 @墨苍离 的回答里所说的那样,你需要给出「智商」的具体数值,还有「尽责性」的具体设置。并且还要定义成功的指标,比如说年收入、学历、地位、声望等等(甚至是知乎关注数、赞同数、收藏数,笑死)。要不然没法比。

当然,我个人认为比较这些东西是给自己没事找事,有这时间比这比那,不如花在自己的爱好上。就算真要比较,也是在小圈子里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亚文化社会的忧郁

但我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将来,每个人都会有 15 分钟的时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Andy Warhol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单一文化

讽刺仅在紧急时使用。久而久之,它变成了那些被困者享受牢笼的声音。
Lewis Hyde,《酒精与诗:John Berryman 与醉语》

人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不存在没有源头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我们即是我们文化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所有物、模因复合体、习惯以及厌恶之物,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你始终属于某一文化。

设想全球仅存一种文化,无任何亚文化分支。该文化的核心痴迷点是——不妨设定为「金钱」。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程度——关注其产生、获取、贬值等方方面面。更关键的是,社会地位仅由一生累积的财富量决定;而在实际评判中,决胜因素还包括赚钱的速度、所处环境(例如,在经济衰退期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比繁荣时期致富者更受尊敬,正如我们更推崇在寒酸阁楼中坚持创作的小说家而非安逸的学者)等。

这种情况并不算太离谱:主题通过自我滋养,随着人们投入的努力逐渐丰富和复杂化。金钱完全有能力吸纳全球 70 亿人的集体努力,事实上,许多人已经在这样做了。

但这种文化对人们究竟有何影响?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普通人将深陷痛苦。若每个人都真心融入这种文化,那么他们的境遇必然如此。无论是弹奏钢琴、烹饪佳肴、编写程序,还是投身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这些才华都将被轻视,变得一文不值。世界变得过于庞大——它曾非如此,人们对于周遭发生的一切感到无能为力[^13]:

「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无法设计、建造、维修或操作那些维系他们生活的大多数设备……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人们面对着他们实际上无法理解的超常事件和功能。他们难以对自己直接接触的人造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也无法构建一个连贯、理性的整体认知。
在当前情况下,人们确实必须基于信仰接受众多事物……他们的理解方式本质上是宗教性的,而非科学性的;在技术社会中,只有一小部分日常经验能被科学化……技术社会成员的处境可比作新生儿。许多进入其感官的信息并未形成连贯的整体。孩子有许多事情无法理解,即便学会说话后,也难以向他人解释清楚……现代社会的公民在这方面不如孩子们幸运。他们始终无法摆脱面对感官所报告的复杂世界时的根本困惑。 他们难以将这一切或其中的大部分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14]

要想在上面留下痕迹,必须有几乎与人数一样多的方法来做标记。[^15]

换句话说:女性因与媒体形象比较而承受的痛苦已经够多了。若想预见这样的未来,可以想象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厌食且对自己身体深恶痛绝的少女——这种状态将永无止境。在当今的第一世界,人们死于饥饿,不是因为缺乏食物,而是因为骄傲

我们都珍视社会评价。我们需要感受到他人的认可。作为群居动物,被排斥无异于死亡。

Jaron Lanier:「我想提出一种促进文明的力量,即对多重交叠的地位等级体系的认知。我在奥克兰帮助帮派成员康复的工作中观察到,当存在多重交叠的地位等级体系时,人们不与其地位链中的上级争斗的可能性更大。人们生活中的单一等级体系越严格,他们彼此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成功的一部分在于如何评估某人地位时的这种混沌感。」
Steven Pinker:「这是一个深刻的观察。研究表明,当人们局限于单一的等级体系,其社会价值完全依赖于在该体系中的位置时,暴力更为普遍;相反,若人们隶属于多个交叠的社群,他们总能从别处寻求价值认同。比如,若我驾车时出了洋相,有人对我竖中指并辱骂我,这并非世界末日:我会自我安慰,我可是哈佛的终身教授。然而,若我在街头男性中的地位是我生命中唯一的价值所在,我可能会爆发路怒,甚至掏枪。现代社会包含众多元素,它们错综复杂,难以割裂。我猜想,一旦你摆脱了村庄或氏族的束缚,能在广阔天地间自由追寻个人命运,这种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平息纷争的力量。」[^16]

想想你认识的人,有多少你能在纯粹的财务基础上与他们「竞争」?有多少人能与金融界的顶尖人物相比而不感到彻底失败、悲惨落败?这样的人不多。我想不到我认识的任何人会至少不感到一点不快乐。他们中有些人相当富有,但与亿万富翁相比,实在是太难了。无法证明这种亚文化版本是正确的(也许文化的碎片化也碎片化了可能的地位),但当我审视简单的模型时,这个版本对我来说似乎是合理[^17],并且能解释一些深层趋势,如一夫一妻制[^18]。

亚文化赋予你自由

若你总与他人相较,或许会陷入虚荣或苦闷,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出色或逊色。珍惜你的成就与规划。无论职业多么平凡,都应保持热情;它是时光流转中真正的财富。
Max Ehrmann,《迫切需要得到之物

在一个社会中,艺术家能与亿万富翁、诺贝尔科学家及慈善家平起平坐,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我是一名程序员,我不需要与 70 亿人及数百位亿万富翁竞争以获得自尊。我只需考虑计算机社区。更进一步,我可能只需考虑函数式编程社区,或者仅仅是 Haskell 编程社区。再比如,如果我决定投身于英文维基百科的亚文化,而非美国文化,我就不再需要与 3 亿竞争者和威胁心理斗争;我只需面对几千人。 [^19]

这是一个更便于管理的社群。它更接近邓巴数,这个概念在网络世界同样适用 [^20] 。即便我在维基百科的底层,也无妨。只要我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不必非得是富有的精英才能感到幸福;一个手艺精湛的匠人便已知足[^21],正如俗语所说,「也能和国王对视」。

脱离原有文化,融入亚文化,是人们应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心理适应方式。


相关专栏

Gwern Branwen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