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自由的体制》第二十五章 稀缺即有限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7 👍 / 3 💬

美国:自由(free)的国度。
免费(free),不就是不花钱吗?
——阿比·霍夫曼,《为好玩而革命》

霍夫曼之流认为,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财产制度都早已过时,应当被废除。他们声称,一个日益自动化的经济体能让所有商品充裕到用之不竭,因此财产制度已无必要,甚至它正阻碍我们全力生产——以至于在一个食物本可取之不尽的社会里,反而会有人饿死。

这个论点错在好几个地方。

当今许多国家都掌握了现代技术和所需资源,足以建造那些「控制论丰饶之角」信徒所幻想的自动化工厂。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千差万别。然而,我们是其中最富有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展现出那种能引发革命性变化的高速增长(比如,到 2000 年时,实现人均收入年增 30%,或由 0.1% 的工人创造出 15 倍于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

即便生产力真的实现了巨大飞跃,该论点还有一个前提假设:总需求是有限的。否则,生产力的提升只会被需求的增长所抵消,一如既往,而不同的人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仍将继续存在。

那些相信需求会饱和的人声称,当收入超过某个水平(通常是他们自身收入的两倍左右),消费就不再是出于实用,而沦为纯粹的炫耀。所以,一旦生产力达到这个水平,稀缺品就不复存在了。这种论调将消费水平的高低同消费的实物数量混为一谈。我能吃下的食物、能方便使用的汽车,在数量上确有上限。但是,为了生产出更好的汽车或更美味的食物,可以投入的资源却没有明显的上限。花 2 万美元能造出比 1 万美元更好的车;花 4 万美元能造出比 2 万美元更好的。如果收入中位数涨到每年 10 万美元,我们花起钱来也绝不会手软。

该论点还混淆了「稀缺资源」在经济学上的专业含义与「稀缺」一词的日常用法。即便无人挨饿,食物依旧是稀缺品,因为我要想获得更多或更好的食物,就必须付出某种成本。要么是某人得放弃一些食物,要么是某人得支付生产更多食物的费用。与「稀缺品」相对的,并非「充裕品」,而是「免费品」——即一种无需任何成本,就足以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东西。空气曾经是免费品,直到人们对它的需求(既要用它呼吸,又要用它排污)超过了它的供给。

更贴切的例子或许是纸板火柴或洁净的饮用水。这两者都需要生产,但成本极低,以至于为这点小钱向每个使用者收费,似乎得不偿失。因此,它们通常会作为附赠品,与更昂贵的商品捆绑销售,免费提供。没有人需要为使用公共饮水机付费。

如果霍夫曼是对的,自动化真的让年收入中位数达到 100 万美元,那将没人会费神为食物收费。食品机将作为免费的便利设施,方便那些在商店里购买真正值得花钱的商品(艺术品?娱乐?宇宙飞船?)的潜在顾客;或者,它们会被安放在街角,用来纪念逝去的配偶,就像今天的饮水喷泉一样。如果医疗也变得自动化且廉价,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们会建起免费医院,然后靠出租医院内墙用作广告牌来赚钱。

「丰裕」问题对资本主义而言并不新鲜。它一直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式来消化越来越高的收入,从而应对这个问题——而且做得如此成功,以至于阿比·霍夫曼之流几乎没意识到,按前几个世纪的标准,我们早已富得流油。资本主义将继续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丰裕」问题。这也算公平:毕竟,这个问题本就是资本主义创造的。

[我乐于声称,我对免费医院出租内墙作广告牌的描述,预言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网站提供免费信息,并用广告收入来支撑运营。]


上一章:

《自由的体制》第二十四章 想要,就买下来

下一章:

《自由的体制》第二十六章 污染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daviddfriedman.com/Machinery 3rd Edn.pdf#page=113.12
本译文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译者观点

专栏:杂项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