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Logseq没有文件夹整理,没有标签列表。倡导不管什么类型的内容都写在日志里,完全靠链接组织内容。这样的笔记不会很乱吗?
卡片工作法第一步当然是建立碎片知识点的连接,但是第二步还是要整理成组织有序的形式。为什么双链笔记软件不做第二步呢?
写双链笔记的人,也会做大纲节点,把一个主题下的笔记整理出来。
比如 Andy 的笔记(汉化两百余篇)
§ 严肃研究知识工作(Stripe 融合讨论,2019-12-12)
§笔记写作系统
§收件箱与注意力管理
助记媒介(Mnemonic medium)
笔记类型体系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Spaced repetition memory system)
§最关心的事情
灵感源泉在何方?
倾听自己的想法很难
让思想和信念有机地涌现
关于这些笔记是怎么写出来的,Andy 自己也有写一些相关笔记,这里贴一篇和问题正好相关的:
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每写一条新笔记时,把它添加到你正在维护的一个或多个大纲中,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创建新的大纲。非常完整的写作项目会自然从中涌现。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开启一个写作项目时,我们会先列大纲。这迫使我们从一张空白页开始。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每天都写新的笔记,并留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笔记可以积累成潜在的写作项目。当感觉大纲「成熟 」时,我们就可以收获,把它变成手稿,这个过程不像从空白页开始写作那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启动。
将已经写好的笔记加入到大纲中是相对容易的:只要比对一下笔记,然后问自己:哪一个在前面?(Pirsig)
此外,从一份空白的大纲出发去写作,需要我们预先想好主题和思考的角度。我们可以使用笔记来避免先入为主的结论[1]。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敞开心扉寻求洞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我们发现论点和想法的工作方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史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写了一本关于科学界和一般人如何提出真正新想法的书,并称其为“慢直觉”。作为利用这种直觉的前提条件,他强调了实验空间的重要性,在那里,各种想法可以自由交融(Johnson,2011)。思想开放的研究人员所在的实验室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空间,就像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老巴黎的咖啡馆里自由地讨论思想一样。此外,卡片盒也是这样一个空间,在那里,各种想法可以自由交融,从而诞生新的想法。
「如果某件事暂时停滞不前,我就将它放置一边,转头去做别的事情。」有人问他在被项目卡住时还会做什么,卢曼回答道,「嗯,写其他的书。我总是齐头推进不同的稿件。这样同时推进不同项目,我从来不会遇到心理障碍。」
如何写书——甚至不用努力(那么多)• Zettelkasten 方法
当我创建一个 Zettel 时,我会在文件夹中寻找一个可以利用这个 Zettel 的大纲。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大纲,我就会新建一个。
现在,我只是不断地在没有任何具体意图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和创造 Zettels,就可以看到文章、书籍和其他写作项目的自然涌现。
我提到的关于写作的书就是这样出现的。我在写一本关于营养学的书,所以我决定研究如何写书和常规写作。 我将每一个笔记转换成 Zettel 的同时都将之添加到了大纲中合适的位置。一段时间后,我对该主题的阅读需求得到了满足。当我看着大纲时,我意识到我的笔记已经可以成书了。我用 Zettels 的内容替换了 ID。如你所见。一份手稿已经准备好了。
Pirsig, R. M. (1991). 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 New York: Bantam Books.
他所要做的不是问:「这个宇宙的本质从哪里开始?」——一个实际上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所要做的是看着两条笔记,然后问自己:「哪条应该放在前面?」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他总是能得出一个结论的。接着他便看向第三条笔记,将之与第一条笔记进行比较,再问一次:「哪条应该放在前面?」如果新笔记应该在第一条笔记之后,那就再与第二条进行比较。然后他就有了一个三条笔记构成的组织。面对一条又一条的笔记,他不断地重复着这个过程。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Create speculative outlines while you write (andymatuscha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