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童年都是怎么样的?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72 👍 / 40 💬

问题描述


太长不看:

  1. 天才的童年在非凡的环境中度过
  2. 有充足的时间到处闲逛,并主要依靠自主学习
  3. 接受了大量的一对一辅导
  4. 向某个领域内的佼佼者学习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非凡人物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从一个显而易见但常被忽视的道理谈起:若想精通某事,应深入研究该领域的最高成就。比如,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得多读伟大作家的作品。

然而,这并非父母在考虑教育孩子时的常规做法。他们更倾向于效仿周围的其他父母,把重要的决策交给教育机构。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那些最高成就,又能学到什么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列出了二十个名字,如冯·诺依曼、托尔斯泰、居里夫人、帕斯卡等,这些选择基于一个标准:一个普通瑞典人[1]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并觉得这是一位天才。这份名单对我来说,初步描绘了育儿领域中的卓越成果。我买了几堆传记来阅读和做笔记。为了尽量减少样本偏差,我又反思是否有不符合这些传记中模式的杰出人物,结果确实有,所以我又额外买了一些传记。

这种情况持续了过长的时间,已经到了不健康的程度。

我选取了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如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列夫·托尔斯泰),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布莱斯·帕斯卡、艾伦·图灵),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勒内·笛卡尔),以及作曲家(莫扎特、巴赫),力求样本具有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述在浏览了 42 本传记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种模式。我将从普遍的模式讲起,逐渐过渡到较为少见的模式。

非凡的人物成长在非凡的环境中

在我研究的群体中,超过 95% 的案例都支持了这一点。

人类这种裸猿,是极度社会化的动物,会不自觉地从周围人那里吸收价值观、思想、技能和欲望。因此,那些最终成就非凡的人,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都是被一群同样非凡的成年人所环绕。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未正式上过学校。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一位编辑、评论家和传记作家,他和家教共同教育了弗吉尼亚及其姐妹。尽管女儿对他有「复杂的憎恶」,他的社交地位却非常高,能够邀请亨利·詹姆斯托马斯·哈代阿佛烈·丁尼生勋爵等文坛巨擘来家中与孩子们共进晚餐并交流。莱斯利·斯蒂芬曾描述他的朋友圈,弗吉尼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部分有名望的文学人士……聪明的年轻作家和律师,大多持有激进的观点……我们常在周三和周日晚上聚在一起,边抽烟边喝酒,讨论宇宙和改革运动。」每到夏天,当他们前往赫布里底群岛度假时,莱斯利还会带上一些画家和哲学家,他们会在夏季别墅中进行创作,而孩子们则在外面玩耍。

在我阅读的众多传记中都有体现,这些父母都极力营造了一个丰富的知识环境。正如我在《首先塑造我们的社交网络,随后它再塑造我们》一文中所述:

米歇尔·蒙田的父亲特意雇用了一些能说流利拉丁语的仆人,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古典文化氛围,让蒙田从小就以拉丁语为母语。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童年大多在父亲的书桌边度过,他帮助父亲写经济学论文,还经常跑到杰里米·边沁家借书和讨论思想。 布莱斯·帕斯卡也是在家中由父亲教育成长的。他的父亲选择不教他数学,因为父亲埃蒂安对数学有着近乎病态的热爱。他担心数学会让帕斯卡忽视那些回报不那么直接的领域,比如文学,这种担心有点像现代父母害怕孩子沉迷抖音。帕斯卡只能自学数学。当家人发现少年帕斯卡已经自己推导出几个欧几里得的定理时,全家便搬到巴黎,让父子俩有机会参与梅森的数学沙龙。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

在我调查的样本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通常到 12 岁左右,由父母或家庭教师教育。其他人则在学校接受教育,其中以耶稣会学校为主。

这些孩子们生活中不乏与杰出的成年人的交往,并且得到了他们的认真对待。比如,在伯特兰·罗素 5 岁时,他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他的祖父母没有嘲笑他,反而请来了教区的牧师,希望用理性的讨论让他改变这一错误的看法。

成年人对这些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孩子们有能力理解复杂的主题,因此邀请他们参与严肃的对话和有意义的工作,相信孩子们能够迅速成长并具备能力。

约翰·冯·诺伊曼,这位匈牙利物理学家,曾负责开发氢弹第一台数字计算机,晚上还把博弈论当做消遣来发明。在他还没上学之前,他的父亲就已经让他参与到银行的管理讨论中。

从约翰的弟弟尼古拉斯的笔记中可以看到

在一些较为正式的晚宴上,通过与商务来访者的交流,以及父亲在银行业务中的处理方式,我们逐渐了解到建立商业联系和管理银行的诀窍。这些话题总是会被讨论,就像学校课程一样,都会从父亲如何通过授权给合作伙伴和员工来管理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我的经验,让孩子们在你工作时旁观,这既有益但也会让人感到疲惫。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父亲在撰写《英国印度史》十卷本期间,允许 3 岁的约翰·斯图尔特每次遇到未见过的希腊词时打断他的工作(他当时正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他认为,抚养孩子和从事学术工作同样重要。

并不是所有成就非凡的人物都那么幸运。像拉马努金和迈克尔·法拉第这样的人物,尽管成长环境不理想,仍然崭露头角。但他们也是非凡环境的产物,只不过需要他们自己去开拓这种环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们通过阅读书籍自学成才。然后,随着技能的提高,他们开始主动联系那些非凡的人物,试图说服他们把自己纳入他们的圈子。拉马努金就曾给许多英国数学家发信,直到 G.H.哈代意识到这位从印度来信的年轻人不是在胡说八道,而是一个天生的天才,于是把他带到了剑桥。此外,拉马努金小时候家里曾接待过大学生,他可能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些指导。

法拉第出生在 19 世纪初的伦敦贫民区,他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到一年,后来成为了一名装订工的学徒,这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经历颇为相似。他的师傅乔治·里包不仅是个有知识的人,更关键的是,他提供了让法拉第接触书籍的机会。在阅读了艾萨克·沃茨《心智的提升》这本书后,法拉第开始积极参加科学讲座,并认真记笔记。他把汉弗莱·戴维的一系列讲座整理成书,亲手装订后送给了戴维。戴维对这份礼物颇感欣赏,后来在一次实验中眼睛受伤之后,他收法拉第为实验室学徒。

换句话说,书籍到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社交环境,但最终,直接与非凡人士的接触才是关键。从小就能与这些人接触,极大地增加了你受他们影响的机会。

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到处闲逛,并主要依靠自主学习

案例占比 ~95%

英国诞生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跨学科科学家和学者,他们有时被誉为博学者。这些人中最近的包括伯特兰·罗素、阿弗烈·诺夫·怀特海、J.B.S.霍尔丹、J.D.贝尔纳和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等。罗素曾指出,培养这样的才子,需要一个童年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孩子们基本上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发展和追求自己的兴趣,哪怕这些兴趣看起来古怪或不同寻常。 ——卡尔·萨根

这种远离同辈压力的自由,对罗素来说无疑是真实的。他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其他孩子隔离开来,独自生活在祖父母的贵族大宅里。很多传记作者对此表示遗憾(想象一下,如果罗素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他可能会更加才华横溢!)

罗素的孤独生活,也是清闲的。他的祖母是他的监护人,罗素在自传中提到:「她总担心我学习过度,因此把我的上课时间安排得很短。」

他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都是独自在彭布罗克山庄的花园里度过的。这座花园「似乎还记得曾经的辉煌,那时外国大使在这里踱步,王子们赞叹它整齐的花坛」,但现在,花园日益荒废,灌木丛生,小径被覆盖,原本整齐的树篱已长成树木。

在孤独中,我常在花园里游荡,一边寻找鸟蛋,一边思考时间的流逝。根据我自己的回忆,童年时期的重要印象,往往在玩耍间隙突然浮现,而且从不会告诉大人。我觉得,青少年时期的闲逛非常重要,因为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些看似短暂实则重要的印象才能形成。

罗素的童年似乎颇为忧郁,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如此。伍尔夫在给去寄宿学校的哥哥托比的信中感叹道:「你每天晚上坐在火旁,抽着烟斗,和斯特雷奇等人闲聊,轻松获取的知识,我却只能独自一人从书本中艰难地挖掘。」

然而,沉浸于无聊之中似乎是非凡人物传记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很多人在童年时因为监护人的决定或因病卧床(如笛卡尔)而与其他孩子隔绝。这种情况引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与孩子们过多地社交,可能并不利于智力的发展。(我不打算验证这个假设!)

这些传记中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最终让他们声名鹊起的研究领域,几乎像是无聊过度引发的一场狂野幻觉。他们常常会被一种内心深处涌现的痴迷所淹没。

莫扎特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但他个人创作的乐曲却是独立完成的。

关于帕斯卡,我们之前提到过,他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甚至独立完成了几个欧几里得的数学证明。

艾伦·图灵,在寄宿学校成长的他,似乎也自学了大量数学知识(他在十五岁时就推导出了反正切函数,那时他还未接触到微积分!)尽管他在学校中被排挤,面临老师们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他的兴趣「不够广泛」。

另一个例子是麦克斯韦,这位苏格兰数学家通过一系列方程统一了电和磁的理论。他的成就如此卓越,以至于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赞叹:「是神写下了这些符号吗?」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 19 世纪 30 年代的苏格兰西南部,米德尔比庄园的格伦莱尔乡村别墅中长大,那里相对与世隔绝。麦克斯韦从小就对几何学充满了兴趣,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他就已经自学发现了正多面体。他的父母曾试图为他聘请家教,但一次因为家教打他的头,他愤而跑到湖中,直到家教被解雇才肯上岸。在他的童年前十年里,他没有接受家教,而是与母亲一起读小说,和父亲讨论农场的改进,爬树、捣乱,以及探索田野、森林和各种动植物。

让我总结一下上文。为了营造孩子们的环境,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请来了有趣的客人,建立了图书馆,还把机器带回家拆解——但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去自由探索这些环境中激发出的兴趣。

可以合理推测,他们每天在正规学习上花费一到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则投入到自定的项目中。与今天的孩子们不同,他们几乎没有娱乐方式,因此经常感到无聊,除非他们找到了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忙碌的方法;他们一生的事业往往就是从这种无聊中孕育出的智力迷恋。

他们接受了大量的一对一辅导

他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接受过辅导,其中大约 70% 在成长过程中,每天至少接受一个小时的辅导。这个数据是我根据相关信息做出的推测。

谈到正规教育,辅导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有些人(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几乎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所有的正规学习,而其他人则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在校外有好几位专注于数学的家教)。埃里克·霍尔在一系列精彩的文章(这篇这篇还有这篇)中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再也没有培养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他特别强调了「贵族式辅导」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这里,埃里克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辅导,还包括了孩子与有能力的成人之间更为随意的交流。

他写道:

贵族式辅导并不追求具体的成绩指标。在历史上,这通常是指雇用一位在某领域内有深厚造诣的成年家教,他会和孩子或青少年共同生活,并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和讨论,不仅传授知识,还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参与。

辅导的重要性,在其更狭窄的定义中,即积极指导某人,与一个被称为布鲁姆二西格玛问题的现象有关。这个概念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他发现接受辅导的学生

...表现得比那些通过常规教学方法学习的学生高出两个标准差,也就是说,接受辅导的学生的平均表现超过了对照班级中 98% 的学生。

简而言之,如果教学内容能针对个别学生量身定制,那么这种教学就能更好地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来,普通学生在接受辅导后,很可能在一百人的班级中名列前茅。当然,事情实际上比这更复杂(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我推荐你阅读 Nintil 对这方面研究的系统综述),但辅导的效果确实是真实且显著的。与传统的讲座相比,辅导是一种更可靠、更快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

当我还是一名教师时,我遇到过一些学生很喜欢捣乱,以至于在班上很难学到东西。为了确保他们不掉队,我会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尽管这些孩子存在深层次的情感问题,但我发现,单独辅导他们的进展速度通常是整个班级的 2~4 倍。

如果你每天能投入 1~4 小时,就可以更早、更深入地探索知识。尤其是对于那些格外有动力和天赋的孩子,这样做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培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但是,传记中提到的许多家教并没有特别激励人心。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家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派教师:

接下来,我们开始写作课。我因为想念妈妈而不停流泪,泪水把纸弄湿了……我的家教卡尔非常生气。他让我跪下,说我这是在故意找借口和「耍小聪明」(他经常用的说法),还威胁要用尺子打我,命令我道歉。但我哭得太厉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段描述出自托尔斯泰 23 岁时写的小说《童年》,据说这段对他真实生活中的家教弗里德里希·罗塞尔的描写是准确的。(尽管有评论者指出,亨利·特罗雅在他的传记中对罗塞尔描绘得更为亲切。)

罗素也曾遭到几位家教和女教师的虐待。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麦克斯韦幸运地避开了这种遭遇。

但也有家教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联系,让学习变成一种共同的智力追求。

约翰·冯·诺依曼的父亲对他们的讨论非常热情。例如,如果他们讨论的是机器织布,他会立刻去找一台雅卡自动织布机来研究。

玛丽·居里的父亲在他们公寓里搭建了一个实验室,让他们可以一起研究化学。

至于莫扎特的父亲,他不仅是孩子们忠诚的家教,还对音乐怀有深深的热爱。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位家教,古典学者兼女权活动家的珍妮特·凯斯,对伍尔夫非常重要,以至于在凯斯去世将近 40 年后,伍尔夫还为她写了讣告。

在自传中,这些鼓舞人心的家教通常被特别强调,比那些虐待或平庸的家教显得更重要。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的感情,而不一定是这些家教真正促成了他们的成就。当然,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对的。根据我的经验,帮助他人迅速成长需要建立一种深刻而细腻的联系。家教可能会要求严格,期望你全力以赴,但如果这种严格不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如果他们没有表现出真正相信你能做得比想象的更好——那么严厉就会变成压迫。我认为,在托尔斯泰或罗素的例子中,那些专制的家教在塑造他们长期的发展轨迹上并没有起到重要作用。

认知学徒

他们中大约 90% 在某个时候开始了学徒生活,其中约 30% 在 14 岁之前就已经开始。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每天早饭后都会和父亲散步。在他的《自传》中,他写道:

我父亲需要大量并且持续的锻炼以保持健康,他习惯在早餐前沿着通向霍恩西的绿色小径散步。我总是陪着他,我的童年记忆中,绿色的田野和野花总与我每天向他汇报我前一天读过的内容混合在一起。据我记得,这种汇报更多是出于自愿,而非被强制的。我阅读时会在小纸条上做笔记,然后在早晨的散步中向他讲述这些内容;我读的主要是历史书,比如罗伯逊、休谟、吉本的作品,但我最喜欢的,那时候甚至很长时间以后,都是沃森的《腓力二世和三世》。[…] 在这些关于我读过的书的频繁讨论中,他会抓住机会向我解释文明、政府、道德和心智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和观点。他还要求我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这些内容。此外,他还让我阅读并向他口头报告许多我本不会主动阅读的书籍。

这些对话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学徒。通过学徒方式学习是培养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学习的是认知技能,就需要找到办法让思维过程变得可见,这样学徒才能模仿。

詹姆斯会边思考边说话,以此展示推理的模式,并让约翰·斯图尔特尝试重现他的思考过程,模仿这些思维模式。他逐渐给约翰·斯图尔特安排更复杂的任务,比如要求他总结和阐述一些书籍或观点。他通过提问来指导约翰·斯图尔特,帮助他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支架。他还会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约翰·斯图尔特提高。

(不过,詹姆斯似乎只能在散步时这样做。当他试图在书房里教导儿子时,可能因为环境更加正式,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他会重复地用指令教育约翰·斯图尔特,未能提供实际示例或展示他想传授的技能,这最终导致了很多痛苦和挫败感。)

在散步时,詹姆斯会等约翰·斯图尔特自己努力解决问题,并深刻体会到难题的困难程度之后,才开始讲解:

他总是让我自己去探索答案,以此激发我思考的能力。只有当我完全感受到问题的难度之后,他才会提供解释。

起初,这些任务都是编造的,比如故事摘要之类的。但约翰·斯图尔特在十几岁时,散步中的活动已经涉及到了真正的智力工作。

他在十三岁时做出了第一个重要的贡献。当时,詹姆斯刚写完《英属印度史》,决定就里卡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撰写一篇教育性论文。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詹姆斯·密尔充分利用了与儿子建立的师徒关系。他开始大声思考这个新领域——政治经济学——「并每天阐述部分主题」,然后要求约翰·斯图尔特第二天提交一份书面总结。约翰·斯图尔特已经相当擅长这个任务,但由于这是一项全新且严肃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他们会在散步时细致审查约翰·斯图尔特的总结,「他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直到文字清晰、准确且几乎完整」。也就是说,约翰·斯图尔特将他的思考具体化,父亲则不断指正并提供反馈,直到儿子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与他达到一致。詹姆斯还安排约翰·斯图尔特与经济学家里卡多一起散步。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詹姆斯·密尔对儿子的笔记进行了润色,并将其汇编成书《政治经济学要素》。这本书在约翰·斯图尔特十五岁那年出版。

这种智力上的学徒期,在许多传记中都能看到。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有时甚至更早——未来的杰出人物通常会向某个领域内的佼佼者学习。

罗素在他二十多岁时与怀特海合作,怀特海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与他的父亲共事;法拉第成为了戴维的助手;欧拉得到了伯努利家族几位杰出数学家的指导。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实际上已经开始从事真正的智力劳动了。

他们天资非凡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孩子不仅接受了非凡的教育,他们本身也天资非凡。

埃里克·霍尔在他关于天才教育的文章中提到,辅导的作用远大于天生的智力和其他遗传因素。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过头了:

Erik Hoel @erikphoel 如果我们有一千个约翰·冯·诺伊曼的克隆体,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新生中并不会显得更加突出,也不会显得平庸。 2022 年 10 月 25 日下午 7:26 29 点赞 3 转发

埃里克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比实际更极端(毕竟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选拔严格的学校),但根据我们所观察到的,他预测的结果是极不可能发生的。

在这篇论文中提到的许多人一样,约翰·冯·诺伊曼的天赋也是非同寻常的。他六岁时就能脑中快速计算出八位数的除法结果。我自己也很用心地教导我的五岁孩子,但我看不出他在未来十二个月内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这样回忆冯·诺伊曼上大学时的事情:

我在苏黎世指导一个高级学生研讨班,冯·诺伊曼也在其中。有一次,我讲到一个尚未证明的定理,我说这可能很难解决。冯·诺伊曼起初没说什么,但五分钟后他举手了。我叫他上来之后,他走到黑板前,开始写下证明。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敬畏冯·诺伊曼了。

如果我们克隆冯·诺伊曼,并且出于某种原因将克隆体随机分配到美国的各个家庭,这些克隆体中很少有人能得到像原来那位冯·诺伊曼那样的教育。其中一些可能会因为不良的家庭环境而受到影响。但如果其他大约 950 名冯·诺伊曼同时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那将是一幕壮观的景象。他们也许不是「我同时发明计算机、博弈论和氢弹」那样的天才水平,但肯定也不会是普通的麻省理工学生。而且,谁知道呢,如果有 950 个冯·诺伊曼同时在同一个校园里,也许还能激发出他们改变世界的非凡才能。

那些在特定领域如数学中表现卓越的人,他们的天赋尤为明显。但在其他领域也能看到相同的现象。例如,理查德·瓦格纳最初是由他的拉丁语老师教授钢琴的,但因为理解不了音阶而放弃了。后来,瓦格纳通过听剧院音乐并自己抄写谱子来学习。当他觉得自己的天赋已经达到极限时,他找到了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穆勒,说服母亲让穆勒教他作曲。当时瓦格纳只有十三岁。两年后,他就能够将莫扎特的第九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

我见过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这样的事几乎从未发生过。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不重要,或者说这种方式不值得我们去效仿(无论这对你和你孩子的生活是否适用)。能够接触到出色的榜样,并得到专注、个性化的教育,这对人的成长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他的卓越技能很可能主要是教育的成果,而非天生的才华。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做到。

打造一个非凡的环境,提供尽心尽力的辅导和学徒机会,这确实不容易。我相信,只要你下定决心,一定能做到。不过,像追求所有卓越事物一样,这会需要你做出很大的牺牲,特别是时间上的牺牲。当然,如果你不想这样,也完全可以。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牺牲。这更多的是一种看待孩子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能力,渴望做有意义的事,应该让他们参与重要的讨论。我们可以学着这样看待他们,但这需要一种细微而深刻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背离了我们通常如何看待孩子的方式。当我读这些传记时,感觉就像是结识了新的同辈。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产生了影响,逐渐地,我也提高了自己的追求。

在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传记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当约翰·斯图尔特准备开始他的社会生活时,他的父亲第一次告诉他,他接受的教育…有些特别。他将会发现,和他同龄的其他人相比,他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是,他的父亲告诉他,对此不应感到骄傲,因为他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我们应该让更多人拥有这样的幸运。

祝好,
亨里克

致谢

如果没有埃里克·霍尔的冲动和对话,我就不会写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贾斯汀·谢尔、约翰娜和贾斯蒂斯·米尔斯的评论,这篇文章中的错误会更多。谢谢你们。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PT-4,校对 Jarrett Ye
原文:Childhoods of exceptional people - by Henrik Karlsson
作者:HENRIK KARLSSON
发布日期:2023 年 2 月 6 日

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天才清单Thoughts Memo:学校违犯天才清单Thoughts Memo:自由学习的指数加速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