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02 👍 / 10 💬

问题描述

对智商这一块感到蛮好奇,并且目前的科学对着一块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众说纷纭。

主要想了解:

1.我能理解到其他情况相同记忆力越高人肯定越聪明。那么智商是否约等于各种能力的组合呢?

2.是否世界级的顶尖人士都是高智商,不管是商界政界还是艺术界(比如罗斯福,马尔克斯,乔布斯,毕加索,罗素,各位诺奖得主)?

3.这种世界级的天才怎么看待普通人,如果一样东西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而其他人不能,他们是否很早就认为我们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并且能轻易地接受这些差别,如我们看待智力发展有障碍的人一样?

4.清北两所大学里智商高的人占比大概有多少,我认识一些复交的同学,感觉他们也不是很聪明啊?

5.于成为千万级~亿级的富翁而言高智商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吗?感觉如果智商平平的话稍有不慎就会被干下去呀。


对重要的事情拥有无利可图的痴迷。

车票理论:什么造就了天才?

每个人都知道,要做出一番伟业,既需天赋,也需毅力。但还有第三个要素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对特定主题有着近乎痴迷的浓厚兴趣。

为了论证这一点,我不得不得罪某些人,那就是车票收藏家。有人酷爱收集旧车票。和许多收藏家一样,他们对收藏品的细枝末节有着痴迷般的兴趣。他们能够分辨出那些常人难以记住的各种车票的细微差别,因为我们对此并不在意。有人或许会问,花这么多时间钻研旧车票有什么意义?

由此可见,这类狂热痴迷还有一个特点:没有意义。车票收藏家的爱是无利可图的(disinterested)。他们并非为了向他人炫耀,或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纯粹出于内心对收藏的热爱。

审视那些取得伟大成就者的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某个领域有着痴迷般的浓厚兴趣,哪怕这种兴趣在当时人看来毫无意义,就如同车票收藏家一般。达尔文在「小猎犬号航行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对自然史有着极其深厚且永无止境的探究热情。数学家拉马努金亦是如此,常常一连数小时专注地在石板上探究级数的奥秘。

认为他们这是在为后来的重大发现「奠定基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比喻中暗含了太多主观臆断。他们之所以那样做,就像车票收藏家一样,只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但拉马努金和车票收藏家毕竟不同。级数至关重要,车票则无足轻重。

要我用一句话概括天才的秘诀,那或许就是:对重要的事情拥有无利可图的痴迷。

另外两个要素呢?是否被我遗漏?实则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多。对某个主题的狂热痴迷既反映了天赋,也取代了毅力。倘若数学天赋不够,你不会对数列感兴趣。而当你全身心投入时,毅力反而无关紧要——好奇心会时刻引领前行,无须刻意督促自己。

正如 Pasteur 所言,机遇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而痴迷之心,无疑是种充分的准备。这种痴迷甚至能带来幸运,在一定程度上,这适用于任何事。

这种痴迷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纯粹与超然。这不仅因为它能检验一个人的真诚,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你发掘出崭新的思想。

通往独创性思想的道路往往看似平平无奇。如果它们看起来前途无量,其他人早就蜂拥而至了。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是如何发现遭常人忽视的路径的呢?一般的看法是,他们独具慧眼:因为才华横溢,他们能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机会。但如果审视那些伟大发现的过程,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达尔文之所以对物种投入比常人更多的关注,不是因为他预见到这条路通向辉煌,而其他人没有预见。他只是发自内心地、全身心地投入于此。

达尔文无法摆脱这种痴迷。拉马努金也是如此。他们踏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探索之路,不是因为前景光明,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正是这种难以抗拒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在旁人觉得不值一提的路上。

试想,还有什么理性的人会效仿 Tolkien,在动笔创作伟大小说之前,先花数年时间构建一门虚构的精灵语?或像 Trollope 那样,跑遍英格兰西南部的千家万户?没有人会这样做,连 Tolkien 和 Trollope 本人恐怕也未曾料到。

「车票理论」与 Carlyle 对天才的著名定义不谋而合:天才拥有无限忍受痛苦的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车票理论」明确指出,这种超凡的忍耐力源自收藏家般的无限兴趣,而非 Carlyle 所说的无尽勤奋。不仅如此,该理论还强调,这种兴趣必须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物。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呢?没有人能够确定。正因为无人能预知哪条道路通往成功,你才有机会通过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掘新的思路。

当然,你可以借助一些经验法则来判断一个执着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创造事物通常比单纯消费更有前景;你痴迷的领域如果难度较高,尤其是比起你,对其他人更难,那就更有意义;而天才们痴迷的事物,往往更有可能蕴含机遇。他们对看似随机的事物的关注,其实并非真的毫无章法。

但你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有趣却也发人深省的想法:伟大成就的背后,可能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

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回报都与风险成正比。如果这一规律在此同样适用,那么找到通往真正伟大成果的道路的方法,就是甘愿在那些看似毫无希望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即便结果可能与预期如出一辙。

我对此不敢完全肯定。一方面,只要你全身心投入有意义的事情,似乎就很难真正浪费时间。你付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往往都能派上用场。但另一方面,关于风险与回报之间关系的定律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似乎适用于任何存在风险的领域。至少牛顿的案例佐证了风险/回报定律在这一领域同样适用。他因一个特殊的痴迷而彪炳青史,事后证明这一痴迷结出了无与伦比的硕果:用数学来描述世界。但他还有另外两个痴迷,炼金术和神学,看起来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最终他还是得到了净收益。他在我们今天称之为物理学的领域的赌注回报之丰厚,不仅弥补了另外两个领域的损失,而且还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净收益。但另外两个领域是否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否必须冒着巨大的风险,才能换来如此重大的发现?我不得而知。

这里有一个更令人惊惧的想法:有没有可能一个人押下的赌注全都是坏的?这种情况可能时有发生。但我们不知道确切的发生频率有多高,因为这些人从未被世人所知。

人生道路的回报难以预测,而且会随时间剧烈变化。1830 年是专注博物学研究的大好时机。如果达尔文生于 1709 年而非 1809 年,我们可能就不会听说他了。

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一种解决方案是对冲你的赌注,在此情况下,就是追随那些明显前景光明的道路,而非忠于内心的痴迷。但就像任何对冲一样,当你降低风险时,回报也会减少。如果你为了追随更符合主流期望的道路,而放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许会与原本可能有所发现的美好事物失之交臂。这种情况想必也时有发生,甚至可能比那些孤注一掷却满盘皆输的天才更为常见。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让自己广泛涉猎、对多个领域保持兴趣。如果你能够在几个同样令你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之间灵活切换,根据实际进展选择最有成效的道路,那你的成功机会就不会降低。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风险:如果你涉猎的项目过多,可能难以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深耕细作,达到精通的境界。

关于车票理论,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它或许能解释不同类型的人何以在不同工作中表现出色。兴趣的分布要比能力的分布不均衡得多。如果杰出工作只需要天赋,而天赋又是均匀分布的,那就必须发明复杂的理论,才能解释在各领域真正杰出的工作者呈现出的分布偏差。但这种偏差可能有个更简单的解释: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事物。

车票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人在有了孩子后,不太可能有伟大的成就。这里,兴趣不仅要与外部阻碍竞争,还得与另一种极其强烈的兴趣抗衡。有了孩子,难的不是挤出时间工作,而是你压根不想那样做了。

但车票理论最令人振奋的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激励伟大成就的方法。如果天才的秘诀只是天赋加毅力,我们只能寄望于自己有充足的天赋,然后竭尽所能地工作。但如果兴趣是天才的关键要素,那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培育兴趣,进而培育天才。

打个比方,对于那些满怀抱负的人来说,「车票理论」指出,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有时需要放松一下自己。与其一味地咬紧牙关,埋头跟随大家公认最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不如去尝试一些纯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你陷入瓶颈时,这恰恰可能是突破的契机。

我一直很欣赏 Hamming 提出的那个著名的双重问题:在你的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你为什么不去探索其中之一?这个问题很好地促使我们去反思。但它可能还不够全面。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让你休一年假,去钻研一个或许不太重要但却让你兴趣盎然的课题,你会选择什么?

「车票理论」还启示我们如何避免随年龄增长而思维僵化。我们创意减少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头脑变得迟钝,还可能是一旦有了地位和名气,就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随心所欲地「瞎折腾」了,因为那时没人关心你在干什么。

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保持那份「不负责任」的心态。但这并非易事,因为旁人可能会把你为了避免思维倦怠而随兴选择的项目,当作是你已经江郎才尽的表现。你自己也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误解了你。但至少,去做那些真正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情,工作会更加有乐趣。

或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孜孜以求的学习习惯。教育的常规思路是先广泛涉猎,再逐步深入专业。但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却恰恰相反。我明白学校会负责打下广博的基础,所以我带他们深入学习的殿堂。

无论孩子们偶然对什么感兴趣,我都会鼓励他们不遗余力地探究下去,就像痴迷收集车票的人那般投入。我这样做不是为了什么收集车票的理论,而是希望他们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要点燃孩子的学习乐趣,必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我只是遵循最小阻力法则,让他们水到渠成地实现深度理解。如果在引导他们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深入钻研的能力,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种教育方式能收到效吗?我也没有答案。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最发人深省的地方。关于如何出色地工作,我们还有太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索。人类文明已经如此悠久,但在某些基本问题的探索上依然步履维艰,这说明我们的文明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令人振奋的是,探索的路上总会有新的发现,如果这正是你感兴趣的话题。

注释

[1] 有其他收藏爱好能比车票更好地阐释这个观点,但它们往往也更受欢迎。与其冒犯更多人,告诉他们自己酷爱的事物无关紧要,我想还是举一个不那么理想的例子更合适。

[2] 我对使用 disinterested 一词略有顾虑,因为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它是在表达缺乏兴趣之意。但任何胸怀天才之志的人,必须掌握如此基本词汇的真正内涵,所以我认为他们不妨从现在就开始领会它的精髓。

[3] 试想一下,因为他人告诫或是自己觉悟,要收敛率性,学会担当,天才的萌芽就这样被多少次扼杀在摇篮里。拉马努金的慈母给了他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鼓励,她的宽容成全了他的天赋。倘若没有母亲的悉心呵护,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他的父母逼迫他外出糊口,不让他安心在家潜心数学,结果会怎样?

当然,如果有人援引上述段落,为自己游手好闲开脱,那他们多半是会错了我的本意。

[4] 达尔文之于时间,正如米兰的 Leonardo 之于空间,都是开创性的存在。

[5] 「天才,就是对痛苦的无限承受能力」是对 Carlyle 原话的意译。他在《腓特烈大帝史》中写道:「……这是天才的结晶(首先意味着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鉴于这一意译已经成为这一观点的代名词,我决定保留使用它。

Carlyle 的巨著《腓特烈大帝史》出版于 1858 年。但早在 1785 年,Hérault de Séchelles 就引述 Buffon 的名言:「天才无非是忍耐力上的优越。」

[6] 当时,Trollope 正致力于建立邮政路线系统。他自己也察觉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狂热。

观察一个人如何逐渐被某种激情吞噬,着实有趣。在那两年时间里,我毕生的雄心壮志就是让全国各地都配备上乡村邮递员。

即便是牛顿,有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着迷的程度。在把圆周率计算到 15 位数之后,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甚至不好意思告诉你,我已经把计算过程推进到多少位了,因为当时我也没有别的事可做。

顺带一提,拉马努金也是一位痴迷计算的狂人。正如 Kanigel 在其精彩的传记中所写:

拉马努金研究者 B. M. Wilson 后来讲述,拉马努金在研究数论时,通常会先列出一张长得吓人的数值计算表,其篇幅之长常令我们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7] 为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而努力,堪称是在从事创造性工作,而非消耗资源。

当牛顿选择专注于神学研究时,他受制于自己的信仰,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事实是,在大自然中追寻和发现种种悖论大有裨益,而在神圣经文中寻找悖论却是徒劳无益的。

[8] 一个人对某个主题产生兴趣的意愿,到底有多大程度是天生的?我目前的经验表明: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孩子天生就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很难让一个孩子对原本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持久的热情。为了帮孩子喜欢上某个主题,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能做的最多就是确保孩子有机会公平公正地接触和了解这个主题——比如,让孩子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学校里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题。但孩子最终是否会真正喜欢上它,还是要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意愿。

特别鸣谢: Marc Andreessen、Trevor Blackwell、Patrick Collison、Kevin Lacker、Jessica Livingston、Jackie McDonough、Robert Morris、Lisa Randall、Zak Stone,以及我7岁的孩子。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了本文的草稿。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The Bus Ticket Theory of Genius (paulgraham.com)
发布于 2019 年 11 月
另外的译版:天才的车票理论 (pmthinking.com)

同作者文章

Thoughts Memo:摒弃应试思维 - 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教父)

同主题文章

Thoughts Memo:天才清单Thoughts Memo:学校违犯天才清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