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现在美国大学越来越难申请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99 👍 / 10 💬

问题描述


太长不看:

  1. 一直到 1900 年,美国的顶尖大学、医学院或法学院的入学并不存在竞争。此后,一个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的长期趋势(可能源于社会财富增加和对技能需求的提升),加上退伍军人法案和越战征兵带来的两次重大冲击,导致申请人数激增。这使得学校不堪重负,最终被迫开始筛选申请者。

  2. 直到十年前,变化主要源于申请人群体的持续扩大。然而此后,申请人群体(包括国内和国际)停止增长,并开始呈现缩小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竞争加剧的原因,与申请人群体规模的变化并无直接关联。

  3. 近十年来的变化不太明确,但最关键的因素可能是申请多所大学变得更加便捷。这导致了每录取一人的申请数量增加,但这种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然而,如果这意味着学生能更有效地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申请对象,那么部分增加可能是真实的。另一种可能是,学生们陷入了一种高度竞争的平衡状态(类似于军备竞赛),从而加剧了竞争,但由于缺乏数据支持,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大学录取竞争日益激烈:比你想知道的要多得多

0 引言

以下数据来自 businessstudent.com

在过去约十年间,顶尖大学的录取率降低了近 50%,这引发了人们对学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担忧。进入一所优质大学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精英高中出现学生自杀的悲剧。

然而,也有人对这一问题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过分关注哈佛和耶鲁等名校,忽视了一个事实:大多数大学其实比以往更容易进入。例如,《大西洋月刊》曾发表一篇题为《上大学真的比以前更难了吗?》的文章,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近年来,一些曾被视为「保底选择」的大学,其录取率已降至 20% 或 30%,这似乎暗示每年春季的大学入学变得愈发困难。然而,国家学校董事会协会公共教育中心的高级政策分析师 im Hull 表示,「在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和广为流传的传言之外」,他们 2010 年的报告显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2004 年进入大学的难度与 1992 年相比并无显著提高。尽管该中心计划在未来几年更新数据,以反映过去十年申请者的情况,但他们认为,如果 90 年代的学生的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和平均学分绩点(GPA)与今天的学生相同,那么他们进入同等门槛的大学的几率大致相同。

然而,由于他们提供的报告链接已失效,我无法验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而且,根据现有数据,这一结论在今天似乎并不成立。Pew 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

第一张图表揭示,53% 的大学录取率呈下降趋势,而仅有 31% 的大学录取率有所上升。第二张图表进一步表明,录取率下降主要集中在那些门槛最高的顶尖院校,而录取率上升则主要发生在门槛相对较低的学校。然而,我们不应过分夸大这一问题:事实上,四分之三的美国学生就读于录取门槛较低的大学,这类院校的数量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一所竞争激烈的学校——不仅仅是哈佛和耶鲁这样的顶尖名校,而是任何排名前几百的知名院校——你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这与我对「实际情况」的认知相符。2002 年,我在加州一个优质社区的高中就读。当时,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梦想进入知名的常春藤盟校,把加州大学系统的学校仅仅视为「保底选择」。进入加州州立大学(加州的二三线院校)则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失败。然而,我母亲刚从一所类似的学校退休,她告诉我,如今相同背景的学生会为了进入加州大学系统而拼尽全力,而许多人甚至难以被加州州立大学录取。

我听到的关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通常集中在一点上:现在上大学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学校的招生名额并未增加,因此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然而,据我所知,这种解释并不正确。

当今的大学入学率与 2005 年持平。如果你看到过一些图表似乎显示相反的趋势,那些可能是展示拥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总数的图表。这只能说明现在获得学位的人数比 20 世纪 40 年代或更早期间多,而不能反映入学率的实际变化。

(事实上,由于出生率正在下降,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正在减少)。

我想进一步指出,哈佛大学一直在增建宿舍、增聘教授,因此今天每个美国人拥有的哈佛名额,与十年前、二十年前,乃至追溯到 19 世纪都保持不变:

我希望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 我们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的?大学录取是否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乔治·华盛顿当年是否也需要为进入一所好大学而焦虑?富兰克林·罗斯福呢?如果他们那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 学术界现在真的比过去更具竞争性吗?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体现在学术界的哪些层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趋势会停止吗?

– 为大学录取而焦虑是否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1 以哈佛为中心的大学录取历史

在美国高等教育最初的两个世纪,大学入学并不存在竞争。哈佛大学的录取标准是……

(在这段历史时期,哈佛大学是记录最为详尽的学府,因此我将以它为重点。别插嘴,Ben Casselman,该闭嘴的是!)

……哈佛大学录取所有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人。1642 年,哈佛大学的入学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凡能够随时阅读 Tully [Cicero] 或同等水平的古典拉丁作家作品,能够独立用拉丁语创作诗歌和散文,并能够完美掌握希腊语名词和动词的变化规则的学生,均可获准入学。在达到这些条件之前,任何人都无权要求入学。

在现代人眼中,能够流利地运用拉丁语无疑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一项只有最高雅的贵族学者才能通过的测试。然而,在早期的马萨诸塞州,即便是那些几乎不识字的农民,对古典语言的掌握程度也令人惊讶地高。1647 年,尽管当时的居民正忍受着饥饿之苦,还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袭击,该州仍然颁布了一项法律,要求每个拥有至少 100 个家庭的城镇必须设立一所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校。这项法律被称为「旧欺骗者撒旦法」,其名称本身就反映了当时清教徒的思想。即便是那些无法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农村家庭,也常常自行教授子女古典语言。19 世纪初在新罕布什尔州农村长大的 Mary Baker Eddy 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她曾写道:

我父亲被告知我的大脑发育过快,与身体不相称,因此让我尽量远离学校。但我获取知识的速度远比常人快得多。十岁时,我就已经熟悉 Lindley Murray 的语法教材,就像熟悉每周日必须背诵的威斯敏斯特教理问答一样。我最喜爱的学科是自然哲学、逻辑和道德科学。我的哥哥 Albert 还教我古代语言——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他自己则利用大学假期学习希伯来语。

按照当时的标准,哈佛大学的入学要求虽然严格,但却公平合理,即使家境较为贫寒的学生也有机会达到。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要求的设立仅仅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进度(当时的课程是用拉丁语授课的),而非用来限制稀缺的哈佛录取名额。事实上,根据一篇对 Jerome Karabel 所著 Chosen 一书的总结文章指出,「哈佛大学并未设置班级规模限制,因为它正试图在规模上与牛津和剑桥大学展开竞争」。哈佛大学渴望招收尽可能多的学生,唯一的限制因素就是合格申请者的数量。

这些入学政策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只是在具体的考试科目上进行了一些调整。18 世纪末,他们在入学考试中增加了数学内容;19 世纪初,又加入了一些科学科目。你可以在这里查看 1869 年哈佛大学入学考试的原始试卷。这份考卷难度不小,但通过率却高达 88%(这无疑部分归因于只有充分准备的学生才会参加考试),而且所有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保证获得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同一时期塔夫茨大学的一些文献显示,他们的入学程序与哈佛大学非常相似。其他一些文献则表明,如果考生毕业于一所声誉良好的高中,这些大学会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入学条件,可以免试录取。

这种理想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并不容易找到。虽然我无法提供具体出处,但据我所知,19 世纪末出现了一场统一大学入学标准的运动。起初,这只是为了确保各大学采用相同的资格考试,避免一所学校考拉丁语,另一所考希腊语的情况。这一进程在 1899 年达到顶峰,那年成立了大学理事会,它负责管理一种入学考试,可以说是 SAT 的前身。随后,这一制度悄然无息地发生了转变,从确保学生具备入学资格,逐渐演变为分配稀缺的入学名额。到 1920 年左右,这一转变基本完成,以至于当人们讨论「大学应该如何决定录取谁」之类的问题时,已不会感到意外。如果你能找到更多关于这一转变过程的信息,请与我联系。

在早期,大学录取完全取决于入学资格考试的成绩。然而,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出现了:在这项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中,犹太人的比例远远超出了他们在人口中的占比。尽管犹太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 2% 左右,但在哈佛 1922 年的新生中,他们的比例却高达 21%(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原子弹被视为匈牙利的高中科学博览会项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哈佛等顶尖大学决定摒弃单一的标准化考试制度,转而采用一种更为灵活的「全面评估」录取体系。这种新的录取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使得这些大学能够对犹太学生实施事实上的录取限额。

支持配额制的人不仅否认自己持反犹太主义,还辩称他们实际上是在努力抵制反犹太主义;他们认为,如果学生群体中犹太人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加剧社会对犹太人的种族敌意。作为配额制最坚定的拥护者,哈佛大学校长 Abbott Lowell 曾说过:「学生中的反犹太情绪正在增长,而且随着犹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愈发严重。如果犹太学生的比例达到学生总数的 40%,种族矛盾将变得异常激烈」。他这番话是否只是为自己的反犹太主义倾向辩护?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怀疑现今的哈佛管理层不大可能怀有恶意的反亚裔情绪,但他们仍在执行亚裔配额制。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可能会说,在一个以白人、黑人和拉丁裔为主的国家里,如果顶尖大学的学生主要是亚裔,可能会(用 Lowell 的话说)「激化种族矛盾」。我认为,没有理由认为 1920 年代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当代的管理者有什么本质区别。

无论其中缘由如何,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已经实施了针对犹太学生的录取配额制,并转向了全面考核的录取方式。然而,时任校长的 Lowell 及其同僚反复强调,这些新政策绝非为了提高哈佛的选拔性。他们明确表示:「将大学入学标准提高到只有杰出学者才能达到的程度,这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对于那些认真努力、志向远大但智力平平的学生来说,入学门槛永远不应该高不可攀。」

我们稍后会讨论这种为所有普通人提供顶尖教育的乌托邦式梦想是如何破灭的。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当时的哈佛大学没有被申请者淹没?如果学术要求对大多数聪明的高中生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为什么不需要限制录取名额呢?

下面,我将深入探讨几种可能的原因。

1.1 历史学费水平

早期美国大学的学费是否高昂到只有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答案是否定的:

(来源: 1, 2, 3, 4, 5, 6

关于美国殖民时期大学学费的记载存在较大分歧。然而,从独立革命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大学学费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在家庭中位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进入 90 年代后,学费急剧上涨至家庭中位收入的 1.5 倍。换言之,从历史角度来看,过去的大学学费相对于家庭收入而言,仅相当于现今的五分之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知名大学在早期甚至不收取学费。例如,斯坦福大学在建校后的前 35 年里实行了零学费政策

历史记载表明,即便在收取学费的年代,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并不沉重。当时普遍存在各种方式来帮助那些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早在 17 世纪 40 年代,哈佛大学就设立了第一个奖学金。有零星记载显示,一些来到哈佛的学生因为付不起学费,便被安排为大学教职员或其他学生做仆人来抵扣费用。在美国,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就曾受益于这种安排;在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也有类似经历。

对于那些既无法获得奖学金,又不愿意做仆人的贫困农民子弟,一些大学还愿意接受其他形式的付款。据 The Billfold 报道:

哈佛大学四年的学费约为 55 英镑,通常可以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支付,最常见的是小麦和麦芽。有时,新英格兰的父亲会让儿子带着防风草、黄油,甚至是山羊肉(尽管这并不受欢迎)去剑桥就读。一头 141 磅重的牛就足以支付一年的学费。

1.2 歧视

早期美国大学是否只招收白人男性?这种做法是否显著缩小了申请者群体,以至于所有申请的白人男性都能获得入学机会?

我认为,仅凭种族歧视很难解释这种现象。纵观 19 世纪,美国的白人比例一直维持在 85% 左右。而在新英格兰地区,即哈佛大学大多数申请者的来源地,白人比例可能高达 95% 至 99%。例如,有资料显示 1865 年波士顿的黑人比例仅为 1.3%;其他少数族裔的比例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种族歧视对缩小申请者范围的影响实际上相当有限。

关于 19 世纪大学对女性的排斥程度,事实可能与普遍认知有所出入:

(来源:通过粗略结合这份资料这份资料,得出一个能够涵盖整个时期的综合指标)

1890 年,高等教育领域中每招收一名女生,就有约 1.3 名男生入学。这一性别比例差距与当今相当,只是方向相反。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令人惊讶,其原因可能在于:当时的许多女性就读于师范学院或其他专门面向女性的教育机构;直到 20 世纪初,哈佛大学才开始招收女生。随着性别融合的推进,女子学院通常被并入邻近的男子学院,形成了统一的教育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性别融合似乎并未对招生的选拔标准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尽管招收女性使得申请者人数翻倍,但 19 世纪的大学入学难度似乎远低于现在。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并非造成当今与 19 世纪大学入学难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1.3 缺乏专业学校学位要求

如今,大学竞争如此激烈,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将其视为获得理想工作的通行证。然而在 19 世纪,大学学位几乎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实际好处。

以医生这一职业为例。当时的大多数医学院直接录取中学毕业生,不要求申请者具有大学学位。事实上,多数医学院和哈佛大学一样,几乎接收所有「申请者」。与哈佛类似,医学院有时会安排一次入学考试,主要测试申请者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水平(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医生必备的技能!),通过考试后就可以顺利入学了。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些关于殖民时期和南北战争前美国医学教育的有趣轶事。当时,任何人都可以开办医学院,而利润驱动使得这些学校几乎来者不拒。医学教育竟如此赚钱,以至于病人资源反而成了瓶颈。由于没有法规要求医学生必须接触真实病例,一些不那么严谨的学校干脆省略了这个环节。解剖课是当时课程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没有制冷设备,新鲜尸体成为了抢手货。盗墓行为猖獗,甚至引发了医学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至少有两次,当地居民突袭学校抢夺尸体。其中一次导致学校建筑被烧毁,另一次则造成一名学生和一名教授丧生。」对于医学院学制长短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学校的培养周期短至九个月。然而,对于谁可以自称医生同样没有限制,因此有些学生会一直学到厌倦为止,然后干脆退学开始行医。当时的学费约为每年 100 美元,另外还需支付生活费和各种隐性费用。据估算,这大约相当于现今医学院学费(占医生平均收入的比例)的一半。这种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镀金时代,那时医学院才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假设你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在 19 世纪的美国,最常见的途径被称为「研读法律」。这种方式主要包括自学法律教科书,在执业律师门下实习,然后就可以开始以律师身份执业了。在某些州,你还需要一封法院出具的品行证明。实际上,在执业律师门下实习更像是一个有益的建议,而非硬性要求。在我看来,除了钻研足够多的法律教科书,使自己有信心胜任律师工作之外,你似乎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可以开始执业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大多数律师甚至没有大学学历。

亚伯拉罕·林肯本人就是一名律师,他曾经这样建议一位法学生:

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律师,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是否有人指导你学习并不重要。我就是自学成才的。关键在于获得相关书籍,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你不必非要在大城市才能学习。我是在人口不足三百的 New Salem 镇学习的。无论在哪里,书籍的内容和你理解它们的能力都是一样的。

1846 年就任的美国第 30 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Levi Woodbury 是首位接受过正规法律教育的大法官。而 1941 年上任的第 81 任大法官 James Byrnes 则是最后一位未经法学院培训的大法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今天,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四个州仍然允许通过自学法律来成为律师,尽管这种做法已经非常罕见,且不受推崇。

这种进入专业领域的相对宽松条件解释了为何哈佛大学当时并未面临申请者过剩的问题。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当时并未出现医生和律师供过于求的情况?我们往往认为,严格的医学院入学标准当然是绝对必要的,仿佛一旦放宽标准,就会导致某种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那么,这种开放的政策是否真的造成了专业人士的过度供给?

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时的人均医生律师数量反而低于现在的水平。

那么,这种开放政策是否导致了这些专业人士薪资的下滑呢?

尽管我没有掌握律师薪资的精确数据,但通过比较 1797 年英国20 世纪初美国的工资统计图表,我发现在这段历史时期,律师的收入大约是非技术工人的 3 至 5 倍,是文员和教师的 3 至 4 倍,与医生相当。这一收入水平与当今成功律师的薪资相当,甚至可能高于现代普通律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如今非技术工人有最低工资保障,教师也有工会支持,但无论如何,19 世纪拥有法律学位所带来的收入优势似乎至少不低于现在,很可能还要更高。

医生的薪资情况也类似。上述研究估计,当时医生的年薪约为 600 美元,而同期农业劳动者可能只有 100 美元左右,文员和教师的薪资则大约是农业劳动者的两倍。

由此我得出结论:即使允许任何符合条件的人成为医生或律师,不设置准入门槛,也并未导致这些职业人才过剩,更没有将其薪资水平压低到我们今天认为不合理的程度。

1.4 结论

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学生、医生和律师供过于求的情况呢?虽然我找不到一个决定性的原因,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在 19 世纪初期,美国有 60% 到 80% 的人口以务农为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什么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存在,除非你家境富裕或生活在城市。你要么注定成为一名农民,要么已经确定了某条非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直接追随,而不需要上大学来「为自己保留更多选择」。

在农村,孩子们从小就要在农场里干活,不存在长期只读书不劳动的情况。人们也不会认为孩子在 18 岁之前无法创收,因此没必要让他们一直读到 22 岁才开始工作。正因如此,把孩子送到波士顿或其他地方上大学,还要负担他们四年的城市生活开支,这笔费用远远超过学费本身。据一篇文章称,1816 年时,学费仅占送孩子上大学总开支的 10% 左右(诚然,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通过节衣缩食来大幅降低开支,但这个定律依然成立)。

另一个限制因素可能是,在大学教育和专业领域之外,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广阔的发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乔治·华盛顿在内的十二位美国总统都未曾接受过大学教育。被公认为早期美国全才楷模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样没有上过大学。在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十个人中(主要是 19 世纪的工业巨头),据我所知仅有两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撇开明显存在的种族和性别歧视不谈,19 世纪的社会比起当今这个基于学历证书的伪精英制度,反而更接近真正的能力至上主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做出了理性的回应:他们不再过分看重学历证书,而是专注于做有价值的事情。

2 零竞争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种混乱状况的?

下图展示了哈佛大学录取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主要基于这些数据

20 世纪初期,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仍延续 19 世纪的做法,即录取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非犹太裔申请者。然而,到了 1940 年前后,哈佛的录取率却从 95% 骤降至 25%。我所查阅的大多数资料都将这一变化归因于《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这项立法本意是好的,旨在鼓励二战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结果,大量退伍军人响应政府号召,申请入学,导致哈佛大学在其悠久历史上首次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难以应对。

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你之前已经见过了这张图表——它展示了美国人(按性别划分)的大学毕业率。图表按出生年代排序,这意味着横轴上的 1920 年代表的是 1940 年代就读大学的人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退伍军人。《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影响在图表上清晰可见——在 1920 年出生的人群中,男性的入学率出现了显著上升,而女性则没有,这正符合我们对退伍军人群体的预期。然而,这项法案仅将大学毕业率从 10% 提高到 15%(相比之下,现在的毕业率已达 40%)。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实施后,大学毕业率又开始下降——这符合我们对一次性战争带来的短期影响的预期。而在 1955 年到 1960 年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又回升到了约 40%。

1938 年至 1952 年间出生的这一代人中,大学入学率出现了显著攀升,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录取率相应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人突然涌入大学校园?答案是:他们在逃兵役。当时大学入学人数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利用上大学这个合法途径来规避被派往越南战场的命运。

需要指出的是,这本应该只是一次性的冲击,而且主要影响男性群体。然而,为何我们却观察到在这一时期,大学毕业率增长了整整四倍,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似乎对男性和女性都产生了同等的影响?

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教育。然而,我始终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在一些国家,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或法学院学习,而不需要预先获得大学学位。以编程这一现代高技能复杂职业为例,许多程序员是大学辍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此同时,各种编程「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大学教育体系之外提供编程技能培训。即便在那些确实要求大学学历的工作岗位上,所学专业往往与实际工作毫不相干。以我个人经历为例,我成年后从事的两份工作——英语教师和医生——都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大学学位。然而,我的大学教育背景(哲学专业)与这两份工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学位要求更像是一种阶级壁垒或身份标识,而非意味着只有精通哲学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和医生。我深知这一观点可能颇具争议,限于篇幅无法在此详尽论证。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个话题,可以阅读我的文章《反对补贴郁金香》[1]《SSC 的毕业演讲》[2],或者更推荐 Bryan Caplan 所著的《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3]一书。

如果说技能需求的增长并非导致大学入学率上升的主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尽管我在此无法详细论证(建议读者参考 Caplan 的著作),但这可能源于一种自我强化的社会信号机制。当上大学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社会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聪明勤奋的人应该拥有大学学位。这使得大学学历成为衡量智力的标志,反之,没有大学学历则可能被视为能力不足的表现。设想一下,如果只有 10% 的优秀人才上过大学,那么没有学位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不够聪明或勤奋。但如果 90% 的优秀人才都有大学学历,那么缺少学位可能会让人质疑其智力和工作态度。这种循环效应意味着,在 20 世纪中期社会变革的影响下,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使女性和后几代男性不得不继续追求高等教育以保持竞争力。更为棘手的是,政府提供的所谓「免费」大学贷款政策,不仅加剧了这个问题,还破坏了可能遏制这种趋势的自然市场调节机制。

与此同时,多种因素的汇集开始让那种凭直觉的「看着顺眼就行」的招聘方式失去市场。首先,社区纽带逐渐弱化,使得雇主难以与潜在雇员建立社交联系。其次,能够凭直觉用人的家族企业正逐步被大型公司取代,在这些公司里,面试官需要向上级解释他们的录用决定。再者,人们对种族主义问题的日益关注使大家意识到,基于直觉的招聘往往会对少数族裔造成歧视。歧视诉讼的出现更是促使雇主采用客观标准进行招聘,以便在必要时证明拒绝某位应聘者并非出于种族因素。最高法院在 Griggs 诉杜克电力公司一案中的裁决可能或可能没有产生影响,尽管这一点尚有争议。该裁决使得公司对求职者进行能力测试在法律上变得有风险。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完美风暴」,雇主迫切需要一些客观标准来评估潜在的新员工,而传统的评估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学位作为衡量智力的信号,以及人们根据大学选择性进行的更细致的分类,恰好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缺。

随着社会逐渐认定知识型工作需要大学学历,加之自动化、全球化和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加剧,知识型工作越来越成为谋生的必要途径,这一趋势逐步形成。

如果我的这一解释成立,那么在其他不具备这些特定因素的国家,大学入学率的增长应该不会如此迅速。虽然我没有全面的跨国数据,但以下是我所能找到的信息:

据说英国的大学入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直到 1992 年一项旨在鼓励入学的法案出台。不过,这种变化看起来部分原因可能只是他们将一些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重新归类为大学。我不确定英国的实际情况与美国相比如何,欢迎了解这方面情况的英国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在世界其他地区,大学入学率长期落后于北美,但这种按大洲划分的类别可能混合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对于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多了解。

让我们来分析引言中的图表。这些图表显示,自 2005 年左右以来,美国的大学入学率一直保持稳定。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增长趋势的停滞呢?这些文章指出了一些相关的趋势。

第一,经济形势通常是影响大学入学率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2008 年经济衰退期间,大学入学率略有上升,而在近期的经济繁荣时期,又有所下降。然而,纵观整个经济周期,大学入学率的增长似乎总体上已经放缓或停止,这与过去的经济周期模式有所不同。

第二,出生率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导致了上大学的适龄年轻人减少。尽管国家总人口仍在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移民的贡献。然而,许多移民是成年人,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大学生人口的增长贡献有限。

第三,大学学费不断攀升。令人惊讶的是,这也成为了导致入学率下降的一个原因。我原本认为正是学生人数过多才导致学费居高不下,但现在看来,这两个因素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第四,营利性大学正在崩溃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已经因这些院校是彻头彻尾的骗局而将其关停。另一些情况则是,潜在学生变得更加明智,意识到这些学校纯属骗局,因而对就读失去了兴趣。这类院校通常以那些无法进入其他大学的人群为目标做广告(有人会说是「掠夺」),因此它们的倒闭表面上造成了大学入学或毕业率的下降。

这些因素可能都有一定关联,但在我看来影响力似乎有限:它们或许能解释年度间的变化趋势,却无法说明为什么那个长期推动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社会运动已经停滞不前。

或许这个趋势只是达到了一个自然的上限。目前已有 70% 的高中毕业生在上大学。剩下的 30% 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或健康问题,这使得他们上大学变得异常困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约 60% 的大学生能在预期时间内或接近预期时间内毕业。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了「理性避免上大学」的模型,认为那些预计无法从大学顺利毕业的人会理性地选择不浪费金钱去尝试。

3 既然过去十年申请大学的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为什么顶尖大学的录取竞争却变得更加激烈?

回顾近十年来的情况:美国学生申请大学的总人数呈下降趋势(申请四年制私立大学的人数基本保持稳定)。然而,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却骤降了一半,其他顶尖学校也出现了类似程度的下降,而大多数优秀和中等水平的大学录取率也有所下降,只是幅度相对较小。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在申请前需要保持完美学业记录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什么?

3.1 这个问题可能是由国际学生数量增加引起的吗?

这个假设似乎能很好地解释美国本土学生申请人数保持稳定,而大学选拔变得更加严格的现象。

哈佛大学对「国际学生」的定义并不统一,在几种不同的定义之间存在模糊地带。不过,我们可以认为,当哈佛表示 2013 届学生中有 10% 是外国公民,而 2022 届学生中有 12% 是外国公民时,这两个数据是可以直接比较的。这两届学生恰好涵盖了我们关注的时间段,但这种变化并不算显著。更值得注意的是,纵观美国所有高校,国际学生的入学人数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而非增加。这种现象可能部分源于特朗普政府实施的严格签证政策,也可能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对外国人的敌意在增加有关。

鉴于国际学生的申请总体呈下降趋势,即便顶尖学校也仅有微小增长,这一因素似乎难以解释当前情况。

3.2 问题是否源于更加注重种族因素的录取政策?

顶尖院校是否正在加大推行平权行动的力度,更倾向于录取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从而使那些习惯于评论大学录取状况的上层白人群体处境愈发艰难?或者,大学是否正在放宽对亚裔优秀学生的限制,最终导致相同的结果?

这些猜测与大学近期的公开言论相符,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证据支持。哈佛大学一直密切关注其学生群体的种族构成,然而 2010 届2022 届学生的种族比例并未发生变化。《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更加出人意料:与 35 年前相比,白人在大学中的代表性实际上有所提高(相对于他们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不过亚裔才是真正的受益群体。

《泰晤士报》并未对这一现象给出解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平权行动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包括一些州已经立法禁止实施平权行动。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量教育程度较低的墨西哥移民涌入,他们的后代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全融入社会,使其家庭的大学入学率达到与白人或早期拉丁裔移民家庭相当的水平。

那么亚裔群体的情况又如何呢?虽然亚裔学生的录取人数确实出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主要发生在本文讨论的时期之前。常春藤盟校很可能存在一种非正式的亚裔学生配额制度,这个配额在过去十年中基本保持稳定。尽管亚裔人口持续增长,他们的学业成绩也不断提高,但这可能只会加剧亚裔群体内部的竞争,而不会对其他种族的申请者产生实质性影响。

3.3 问题是否在于每个学生的申请学校数量在增加?

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近十年来申请上大学的美国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总数并未增加,哈佛大学收到的申请数量却翻了一番,从约 20,000 份激增至超过 40,000 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近年来,大学生平均递交的申请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以我为例,我深知自己并非哈佛大学的理想人选。然而,在我筛选大学时,母亲却极力劝说我申请哈佛。她说:「试试看吧!只需花几个小时而已!说不定你真的会被录取呢!如果不尝试,你永远都没有机会!」

果不其然,哈佛并未录取我。但我母亲采用的这种策略正日益普及。这种现象部分可能源于社会平等意识的真正提升。也许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以至于普通美国人确实相信自己有机会进入常春藤盟校。然而,这种趋势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大学为提高排名而采取的一种阴险伎俩。在 US News 等大学排名指南中,学校的排名部分取决于其「选拔性」,即拒绝申请者的比例。如果学校鼓励更多不合格的考生申请,随后拒绝这些申请,就能显得更加「有选拔性」,从而提升排名。

然而,申请数量的激增主要归功于日益简化的大学录取程序,尤其是通用申请系统的推广。我并不赞同母亲的建议,因为在过去,每份大学申请都意味着要重新填写一堆表格,反复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然后将所有材料整理到一个附有支票的牛皮纸信封里。这个过程就像在报税,只不过还要额外回答一些论文题目。更让人头疼的是,你可能要为每所心仪的学校重复这个繁琐的过程。不过现在,这些烦恼已成为历史。包括整个常春藤联盟在内的 800 所大学都接受通用申请。让我们再来看看《纽约时报》的报道:

曾几何时,提交六份大学申请就已经不算少了,递交八份更是雄心勃勃的表现。然而,对于越来越多日益焦虑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数字如今却只能算是起步罢了…

据那些疲于应对的辅导员们反映,对于 2015 届中那些瞄准更具竞争力院校的学生而言,提交 10 份申请已是司空见惯;20 份申请也不再鲜见;就连 30 份也并非天方夜谭。但为何要止步于此?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托马斯·杰斐逊科技学校的学生服务主任 Brandon Kosatka 最近就遇到一位立志进入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圆梦,她竟然申请了 56 所大学。Naviance(一款广受高中生及其辅导员青睐的申请追踪工具)的发言人透露,他们发现有位用户的「申请院校」列表中已经包含了 60 所高校。而去年的最高纪录更是高达惊人的 86 所。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学入学竞争真的变得如此激烈?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假设在过去,每个尖子生要么申请哈佛,要么申请耶鲁。而如今,每个尖子生既申请哈佛申请耶鲁,这就导致两所大学的申请人数都翻了一番。由于录取名额保持不变,表面上看他们的录取率似乎降低了一半。但实际上,两所大学的入学难度是否真的提高了呢?这种竞争加剧的现象,会不会只是一种错觉?

这种解释并不完全准确。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在第一种情况下,耶鲁大学会期望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会选择就读。而在第二种情况下,耶鲁大学会预计约有一半被录取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哈佛,因此它需要录取两倍的学生数量,但每份申请的实际录取率并不会改变。

然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了我母亲的策略——即使不完全符合哈佛的入学标准,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申请哈佛——这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假设那些实际上不太适合哈佛,但被母亲高估的申请者数量是真正适合哈佛的申请者的两倍,那么哈佛的申请量就会激增至原来的三倍。如果哈佛录取了这些申请者,他们必定会选择就读哈佛,因此哈佛无需提高录取率来弥补可能的缺额。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会产生一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错觉。

最后,这一过程可能会强化选拔分类的效果。假设历史上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犹太母亲能够准确评估她儿子的智力水平,而我真是块哈佛的料,只是一直在错误地低估自己。如果通用申请系统的存在使更多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申请哈佛,而哈佛的招生委员会又能够胜任他们的工作,那么最优秀的学生就能更高效地与顶尖学府匹配。在过去,哈佛可能因为申请者不合理的悲观预期而错失了许多优秀人才;而现在,这些人都会提交申请,从而使竞争更加激烈。

回顾过去,我认为很多人,即便是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也只是选择了离家最近的、还算不错的州立大学。这部分源于谦逊,部分是因为人们更重视家庭和社区,还有部分原因是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大学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也不会认为非进入常春藤盟校不可,否则人生就毁了。如果现在这些人都开始尝试申请哈佛,竞争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那么,我们能否量化这种变化呢?

这份数据是我能找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它显示,过去十年间,公立大学的本州学生比例下降了 5%。这种现象很可能与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关——那些精心规划未来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他们能够进入的最优秀学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州最近的学校。不过,这种变化并不十分显著。我怀疑,尽管无法确证,这个数据可能掩盖了顶尖院校更大幅度的变化。

3.4 问题会不会仅仅是学生们变得更加努力了?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学生申请同样的学校,但他们的准备过程发生了变化。2009 年时,他们态度随意,SAT 考试前一晚才开始复习;而到了 2019 年,他们都聘请了私人辅导老师,还积极参与五项课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2019 年的大学录取无疑会显得更具竞争性。

然而,任何试图衡量这一现象的尝试都会受到反向因果关系的干扰——努力程度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录取变得更具选择性,但录取变得更具选择性必然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多努力。我目前还不确定该如何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更加刻苦的学习能够提高 SAT 成绩,那么这些成绩或许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努力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然而,2016 年 SAT 考试进行了改革,使得新旧分数难以直接比较,因此我们只能对之前年份的成绩进行分析。数据显示,从 2005 年到 2015 年,数学和阅读两个科目的平均分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参加 SAT 考试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从 2008 年的 150 万增至 2018 年的 210 万),导致考生群体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考虑到大学入学人数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这种趋势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措施之一,学校正在鼓励更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 SAT 考试,以「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尽管这些学生最终可能并不会真正进入大学。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是,在以前可能不会参加 SAT 考试的群体中,如黑人、西班牙裔和其他较贫困的少数族裔,分数下降最为明显。相比之下,白人的分数保持稳定,而亚裔的分数则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中国移民有关)。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数变化模式。然而,这也意味着 SAT 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更加努力」的指标已经失去了用处。

学生们为何似乎比从前更加努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社会现象从发生到被广泛认知通常需要十年左右。因此,90 年代大学入学人数的激增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加剧,可能直到近年才真正影响到普通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上大学已变得极为困难,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让新一代易焦虑的父母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这样的信息:除非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否则不仅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甚至可能面临凄凉的人生结局。

此外,传统评判标准的衰退可能正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这对大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由于成绩膨胀现象,大学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高中成绩;由于优绩主义已经过时,他们对 SAT 考试的关注度也在下降。这意味着课外活动——诸如学生会、社团、实习、慈善工作等——变得愈发重要。尽管存在一些误解,SAT 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测试,并不会真正奖励过度焦虑和金钱投入。然而,获得合适的课外活动经历却绝对会鼓励学生过度焦虑并投入大量金钱。也许二十年前,你只需参加「智力抽奖」并期待最好的结果,而如今你却需要拼命工作,努力成为青年奋斗者俱乐部的副主席。

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在这些问题上获得可靠的数据。

3.5 资金削减是否正在减少可用的大学名额?

有观点认为,公共教育经费的削减导致公立大学可提供的入学名额减少,这意味着同等数量的学生要竞争更少的机会。一项研究证实了公共资金确实大幅缩减:

为应对这种情况,这些公立大学采取了提高学费或增加缴纳更高学费的外州学生比例等措施。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几乎完全弥补了公共资金的减少,甚至使得现在每名学生获得的资金比公共资金充裕时还要多。

加州的数据也呈现了类似趋势:

然而,州政府支持的减少是否实际影响了入学率仍不明确。大学似乎主要是通过大幅提高学费来应对这一变化。

数据显示,2007 年公立大学的学生人数是私立大学的 2.8 倍,根据公立和私立院校的统计。到 2017 年,这一比例略微上升到 2.9 倍。如果公立大学确实面临吸收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能会预期公立大学学生所占比例下降,但事实并非如此。

总的来说,公立大学的经费削减似乎并未对这一现象产生显著影响。

3.6 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过去十年里,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位学生的申请数量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在线通用申请系统的普及。尽管申请者总数保持稳定,但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大学收到的申请数量却翻了一番。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看似加剧的竞争部分属于统计假象,但由于分类效应的增强,某些方面的竞争加剧可能确实存在。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们普遍意识到竞争激烈,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竞争;以及高校逐渐减少使用难以人为操纵的评价指标(如 SAT 成绩),转而更多地采用容易被刻意包装的指标(如课外活动)。

4 大学以上的教育领域情况如何?

竞争正在变得更加激烈。

从 2006 年到 2016 年,美国医学院的申请人数增加了 35%(请注意,这里指的是申请人数的增加,而非申请次数的增加)。

一项涵盖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 年至 2017 年间,医学院录取人数增长了 28%。尽管这一数据无法与申请人数直接对比,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医学院招生名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申请人数的增长速度,很可能慢得多。

正如预期,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相当于 SAT 考试的医学院版本)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在逐年攀升。

这一现象也与我从医学院和住院医师招生工作人员那里得到的印象不谋而合。几年前,我有机会参与一个并不怎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项目的住院医师面试,那些应聘者实在是太可怕了

法学院在这方面保存了详尽的数据(感谢法学院的努力!)。US News 明确指出,即便是在顶尖项目中,法学院的入学竞争程度也不如 2008 年那般激烈。以下是相关图表:

尽管我们常有律师遍地的感觉,但事实上自 1970 年代以来,法学院的入学率增长仅与人口增长保持同步,而且在过去十年里还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律师这一职业已不如从前那般利润丰厚。

与法学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院几乎没有保留任何相关统计数据,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未解之谜。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仅限于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

...就这些而已。

我之所以萌生写这篇文章的念头,部分原因是听到一位著名科学家(具体是谁已记不清了)分享他的经历。他回忆道,在 1940 年代他还是学生时,几乎是机缘巧合地进入了科学领域,在一个优秀的实验室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随后逐步晋升,最终成为实验室主任,并做出了重大科研发现。他指出,这种情况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想要进入科学研究生院,你必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一旦入学,你还得不断撰写研究计划,努力成为最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在未来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我经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但一直找不到能够将这种观点置于正确历史视角中的确凿证据。如果有人对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和工作的历史脉络有更深入的了解,请不吝赐教。

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因为它能进一步解释本科生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如果更多人把目标锁定在医学院或研究生院,那么进入顶尖大学就变得格外重要,因为这将大大提高他们未来的成功机会。此外,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和教育投资回报的提高,使得需要高等学位的工作比仅需学士学位的工作更具吸引力,这也可能解释了学业竞争加剧的部分原因。然而,除了医学院的相关数据外,我没有找到其他有力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5 对大学录取的过度焦虑是否合理?

Dale 和 Krueger 在 2011 年的研究中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以终身收入作为因变量。

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就读门槛更高的大学并不能带来显著优势。虽然哈佛大学的学生收入远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但这完全可以解释为哈佛只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在控制个人能力因素后,就读门槛更高的大学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一项针对特定群体的深入研究发现,即使在考虑了学生原有能力的情况下,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仍然能从就读顶尖大学中获得显著收益。具体而言,黑人、拉丁裔以及来自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学生,都能从被精英大学录取这一经历中受益。虽然该研究报告并未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做出推测,但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还在于帮助学生融入上流社会。这种融入过程包括学习上层阶级的行为准则、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建立高端人际网络。对于本就出身优越的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对于其他背景的学生而言,这些经历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流动机会。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学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信号角色,有助于求职者突破统计性歧视的障碍。研究表明,当雇主要求应聘者提供药物测试结果或犯罪记录时,黑人求职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某些存在偏见的雇主倾向于对黑人群体持不恰当的负面假设(例如认为他们更可能有犯罪或吸毒问题)。因此,当黑人应聘者有机会证明自己并非如此时,实际上是帮助他们获得了与其他族裔应聘者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理,如果雇主一开始就对白人和亚裔应聘者的能力持积极看法,而对黑人和拉丁裔应聘者的能力存疑,那么来自知名大学的学历可能不会显著改变雇主对白人和亚裔的评价,但却可能大幅提升他们对黑人和拉丁裔应聘者能力的认可程度。

Dale 和 Krueger 的研究还发现,在他们所研究的 1976 年至 1989 年期间,大学教育的价值并未增长。

这是否意味着至少白人和亚裔可以不再为进入哪所大学而倍感焦虑?

那么,如果你想进入医学院或法学院呢?虽然我找不到同样严谨的研究,但为准医学生提供建议的网站告诉他们,本科就读的大学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有志成为律师的人来说,情况似乎也是如此。一如既往,关于研究生院的可靠数据仍然匮乏。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人脉广泛、举足轻重的人物又该怎么办?

这份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按政党划分的毕业于常春藤盟校的国会议员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

仅有约 8% 的国会议员毕业于常春藤盟校,考虑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精英地位,这个比例低得令人吃惊。在民主党人中,这一趋势呈上升态势,但在共和党人中则保持不变。显然,这里存在 40-50 年的时间滞后,我们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今天的大学生未来当选国会议员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总的来说,这些数据看起来令人鼓舞。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学历背景几乎被常春藤盟校所主导。近五任总统无一例外都曾就读于常春藤盟校(克林顿虽然本科毕业于乔治城大学,但他的法学学位是在耶鲁大学获得的)。在现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中,除了 Clarence Thomas 之外,其他所有人的本科学历都来自常春藤盟校,而包括 Thomas 在内的全体大法官都在常春藤盟校获得了法学学位。然而,我们很难判断这一现象是源于这些人本就拥有卓越的能力,还是这些顶尖学府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科技企业家通常都曾就读于顶尖大学。然而,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暗示他们的成功更多源于自身的能力:许多人选择了中途辍学,这表明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学位所带来的社会认可,对他们而言都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和拉里·埃里森都从顶级学府中途退学;埃隆·马斯克虽然完成了本科学业,但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课程仅仅坚持了两天就选择退出。这些案例似乎表明,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往往来自那些有能力进入顶尖大学的群体,但他们的成功并不一定得益于大学教育本身。

总的来说,除非一个人来自弱势群体,否则几乎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作为本科生就读于一所顶尖大学会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结论的唯一例外可能是像总统或最高法院大法官这样的少数特殊职位。

这并不意味着选择一所优秀的研究生院就不重要了;事实上,相关研究表明,在许多学科领域,要成为大学教授几乎必须毕业于一所声誉卓著的研究生院。然而,对于本科院校的选择,似乎并不存在如此严格的要求。

题外话:加州的学校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加州人普遍认为更难被加州的大学录取。虽然这种看法在全美各地都存在,但在加州似乎尤为普遍。尽管这些都是轶事证据,但这些故事都惊人地相似

我朋友的女儿是一名出色的学生:GPA 高达 3.85,高中期间修读了 5 门 AP 课程,还是校竞技游泳队成员,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 100 小时,并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然而,她申请的 4 所加州大学系统的学校竟全部拒绝了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甚至不是加州大学系统中最顶尖的,如伯克利。她原本认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圣克鲁兹分校是稳妥的选择,因此没有申请其他学校。这个结果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沮丧和困惑中。

官方数据似乎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下图中,虚线表示申请人数,点线表示录取人数,实线表示实际入学人数:

…然而,我也无法确定这种现象有多少是由于学生们普遍增加了申请学校数量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

为什么加州大学系统受到的冲击格外严重呢?起初,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加州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从 1990 年到 2000 年,加州和整个美国的人口增长率都是 13%。而正是在这十年间,2008 年至 2018 年间上大学的那一代人出生了。

《大西洋月刊》指出,由于预算缩减,加州大学系统正在增加录取州外学生(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学费)的比例,这就减少了加州本地学生可以获得的入学名额。但这种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非加州居民学生的比例从 6% 上升到了 12%。这种程度的变化应该不至于将情况搞得如此糟糕。

说实话,我对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加州的学校质量确实非常出色。在 money.com 评选的最佳大学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学校里就有四所是加州大学。此外,你还可以在宜人的加州生活,而不是在寒冷的新英格兰地区挨冻。考虑到大学入学危机主要集中在顶尖学校,这可能就是加州受到特别严重打击的原因。

我对这个解释还不太满意。如果你知道更多相关信息,请不吝赐教。

6 结论

  1. 有充分证据表明,与 10 年前、50 年前或 100 年前相比,当今顶尖大学的入学竞争明显更加激烈。对于中上层次的大学,也有相当程度的证据支持这一趋势。而对于中下层次的大学,入学仍然相对容易。

  2. 一直到 1900 年,顶尖大学、医学院或法学院的入学并不存在竞争。此后,一个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的长期趋势(可能源于社会财富增加和对技能需求的提升),加上退伍军人法案和越战征兵带来的两次重大冲击,导致申请人数激增。这使得学校不堪重负,最终被迫开始筛选申请者。

  3. 直到十年前,变化主要源于申请人群体的持续扩大。然而此后,申请人群体(包括国内和国际)停止增长,并开始呈现缩小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竞争加剧的原因,与申请人群体规模的变化并无直接关联。

  4. 近十年来的变化不太明确,但最关键的因素可能是申请多所大学变得更加便捷。这导致了每录取一人的申请数量增加,但这种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然而,如果这意味着学生能更有效地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申请对象,那么部分增加可能是真实的。另一种可能是,学生们陷入了一种高度竞争的平衡状态(类似于军备竞赛),从而加剧了竞争,但由于缺乏数据支持,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5. 医学院的入学难度在不断提高,而法学院的入学则变得相对容易。至于研究生院的情况,目前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任何明确的结论。

  6. 除非你来自弱势背景,否则所有关于进入好大学的苦恼可能都是浪费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入门槛更高的大学并不能转化为更有利可图的职业,或更高的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最高层可能存在孤立的例外,比如最高法院法官。

我之所以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部分源于一种跨越政治光谱的普遍社会情绪——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糟。我此前曾探讨过这种情绪的一个侧面——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确存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侧面是,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各种机会也越来越难以获得。我父母那一代常常这样描述他们的高中时光:可以无所顾忌地偷懒,不必过分担心,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都能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而千禧一代的故事则充满了对残酷现实的描述:即便你有完美的成绩、出色的 SAT 分数,以及数百小时的课外活动,仍有可能被所有梦想中的学校拒之门外,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可怕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至少在十年前,大学之所以变得更难进入,是因为有更多人能够(或感到必须)去上大学。而过去十年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可能是由于社会按能力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层。这种变化究竟是好是坏?我也不能确定。我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理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父母那一代描绘的美好图景是否真实,或者除了彻底扭转所有朝着平等主义发展的进程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我很希望能听到一些比我更了解这个领域的人的看法。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llege Admissions: Much More Than You Wanted To Know | Slate Star Codex
发表于 2019 年 4 月 15 日
作者:SCOTT ALEXANDER

参考

1. 反对补贴郁金香 ./711285929.html
2. 你得到了教育,但这一切值得吗?——SSC 发表了一场毕业演讲 ./704078444.html
3. 教育的浪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33171/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