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高等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了,但文凭却越来越不值钱呢?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82 👍 / 4 💬

问题描述


因为高等教育对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很小。文凭值钱主要是因为它能向用人单位证明你的智力、尽责性和服从性:

高等教育批评者经常提到一个被称为「信号传递批判」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带来的工资收益中,相当大一部分并非源于教育过程中个人技能和能力的实际提升,而是来自于教育经历本身对一个人既有能力的展示作用。换言之,文凭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你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而在于你有能力被某所特定大学录取这一事实本身。

——《高等教育应当认真对待「信号传递批判」的理由及其潜在影响

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文凭是否值钱,相关性并不高。哪怕现在所有高校都停止授课,学生四年自由发挥,毕业时依然还是清北的学生工资更高。

更何况现在的高等教育甚至对学生还有负面影响,这一点在美国也是如此: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摒弃应试思维 - 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教父)

倘若考试真的能够检验学习效果,情况或许还不至于太糟。学到真材实料和取得优异成绩最终总会殊途同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然而现实是,如今学生们参加的绝大多数考试都过于套路化(hackable),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试题模式。许多考试成绩优异的人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当你意识到凭真才实学去考试有多么幼稚天真时,你就明白应试技巧才是法宝。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学习中世纪历史课,期末考试近在眼前。期末考试本该全面检验你对中世纪历史知识的掌握,对吧?那么,如果你在考前还有几天时间,又想考个高分,最明智的做法必然是博览群书,查阅这一领域最权威的资料。唯有如此,你才能透彻理解那段历史,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但是,有「经验」的学生可绝对不会这样做。如果你只是阅读一些讲述中世纪历史的经典著作,那么你学到的大部分内容都不会出现在考试中。面对考试,你真正需要读的是这门课的讲义和指定读物。即便如此,你也可以忽略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因为你只需要关注那些可能会变成考题的知识点。你要找的是界定明确的信息块。如果指定材料中有关于某个细微观点的有趣讨论,你大可略过,因为它不太可能出现在试卷里。但如果教授告诉你,1378 年教会大分裂有三个根本原因,或者黑死病有三个主要后果,你最好记牢。至于它们是不是真正的原因或后果,那并不重要。对这门课而言,它们就是标准答案。

在大学里,旧试卷的复印件通常广为流传,这进一步缩小了你需要学习的范围。你不仅可以了解这位教授出题的套路,还能拿到真题。许多教授都会重复使用考题,即便不愿重复,如果已经教了 10 年的课,也很难避免这种情况。

在某些课程中,如果教授怀有某种政治立场,那么你也得持相同立场。这种要求因课程而异。在数学、硬科学*或工程学课程中,很少有此必要,但在其他课程中,如果你不迎合教授的观点,就别想拿到好成绩。(*译注:硬科学,学术口语,指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依赖可量化数据的学科,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一门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和真正掌握知识是两码事,学生必须二选其一。如果他们选择了前者,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毕竟,研究生课程、用人单位、奖学金,甚至父母,全都用成绩来评判学生。

我喜欢学习,很享受在大学写论文和编程的乐趣。但当我交完一篇论文后,我会再写一篇只是为了享受吗?当然不会。我还有其他课程的任务要完成。如果必须在学习和分数之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后者。我来大学不是为了让成绩一塌糊涂。

追求高分的学生都必须参与这场竞赛,否则就会被其他渴望高分的对手超越。在顶尖大学,几乎人人如此,因为不在乎分数的人一开始就不会出现在这里。结果就是,学生们争夺更高的分数,优异成绩和真才实学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

为什么考试这么不可靠(hackable)?更确切地说,为什么考试的套路这么容易被掌握?任何有经验的程序员都知道答案。如果软件开发者根本没有设防,那它会有多容易被钻空子?通常如同筛子一般千疮百孔。

套路化、模板化是所有正式考试的通病。你所参加的考试之所以总是那样不可靠——总是和其应有的评估效果相距甚远——原因很简单,出题人根本没有下功夫去防止学生利用应试技巧拿高分。

然而,如果老师出的考试存在套路化的现象,我们不能责怪他们。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设计无懈可击的考试。问题的根源在于分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分数所承载的过多功能。如果分数只是老师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的一种方式,就像教练给予运动员指点一样,学生就没有研究应试技巧的动力。但遗憾的是,过了某个年龄,分数不再只是建议,在求学的过程中,「唯分数论」无处不在。

虽然上文以大学考试为例,但实际上大学的考试还算没那么套路化。大多数学生一生中参加的所有考试都同样的不可靠,最典型的莫过于大学招生考试。如果上大学只需要招生官像科学家测量物体质量一样衡量一个人的头脑,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们「努力学习」就够了。但大学招生要求听起来与高中倡导所学迥然不同,由此可见这项考试是多么不可靠。事实上,有抱负的学生在高中不得不做的那些极其具体的事,恰恰反映出大学招生考试有多么不合理——那些你并不真正在意的、主要靠记忆的课程;为了展示自己「全面发展」而被迫参加的随机「课外活动」;像下棋一样拘泥于套路的标准化考试;你必须写的「论文」——想必是要达到某个非常具体的目标,但没人告诉你具体是什么。

除了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这类考试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应试化严重。以至于围绕考试衍生出了一整个应试行业,考试辅导机构和招生顾问的明确目标就是应试,而这也是私立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

为什么大学招生考试如此应试化严重?我认为这跟它的评判标准有关。尽管普遍的看法是,进入一所好大学的途径就是变得非常聪明,但精英大学的招生官既不这样认为,也没有宣称他们只看重这一点。那他们看重什么?他们在寻找那些不仅聪明,而且在更广泛意义上值得敬重的人。而这种更广泛的可敬性如何评判呢?招生官凭直觉。换句话说,他们录取他们喜欢的人。

因此,大学招生实际上是在考察高中生是否合某群人的口味。这样的考试,应试技巧当然越来越重要。正因为大学招生考试模板化,且(被认为)利害攸关,人们对应试能力的追求超越了其他考试,以至于长期严重地扭曲了学生的生活。

难怪高中生常常感到缺乏自我,他们的生活形态完全是被人为塑造的。

但浪费时间并非教育系统加诸你的最糟糕的事,最糟糕的是训练你通过应试思维来解决套路十足的考试。这是一个更加隐晦的问题,直到我看到它发生在他人身上才意识到。

刚开始在 Y Combinator 给创业者提建议时,我很不理解他们为何总爱把事情搞复杂,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他们问我,怎样筹集资金?有什么诀窍能吸引风投?我告诉他们,想要赢得投资,最佳途径就是成为一个真正值得投资的项目。就算你骗了风投去投一个烂项目,那也是在自欺欺人——要知道,你自己也要在这家公司上投入宝贵的时间,如果这不是个好项目,何必浪费时间精力呢?

听完我的一番话,他们一时恍然大悟,紧接着又抛出问题: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才算得上是个好项目?

于是我解释道,不论是在投资人眼中,还是客观上来说,创业公司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增长。增长包括营收的增长,或者活跃用户数的增长。总之,对他们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获取大量用户。

对如何获取大量用户这个问题,他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要举办发布会博眼球,找名人为产品站台,发布日也要选在周二这个新闻日,以期获得最多关注度。

面对种种荒谬的想法,我耐心解释:这些都不是正道。要想获得大量用户,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做到极致。只有产品足够优秀,用户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主动将它推荐给朋友,一旦你做到了,指数级增长就随之而来了。

在与创业者交流时,我曾一再强调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道理:打造优秀公司的关键,在于创造出色的产品。然而,当他们听到这番话时,反应却像许多物理学家第一次听到了相对论一般,既惊叹于其精妙,又怀疑这么奇怪的答案怎么可能是正确的。他们会口头应承,但转而就会问我能否引荐他们认识某位大佬,或者叮嘱我别忘了他们要在下周二发布产品。

有些创业者花了很多年才真正领悟这些浅显的道理。这并非因为他们懒惰或愚钝,而是对摆在眼前的真相熟视无睹。

我常常扪心自问,为何他们总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后来我恍然大悟,这并非一个反问句。

为什么这些创业者明明答案近在咫尺,却还是让自己陷入困境?因为这正是他们在学校中被训练出的思维定式。往昔的教育让他们相信,获胜的秘诀就是应试思维。而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样「训练」。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从未经历过真正的、非人为设计的考验,天真地以为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法则:但凡遇到挑战,第一要务就是以应试思维去套用应试技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如何融资,因为在他们眼中,融资就是考试。融资是 YC 训练营的最后环节,而且融资对应着切实的数字指标,数字越大,成绩似乎就越亮眼。这怎么可能不是考试呢?

在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领域,人们习惯于通过应试思维来获得成功。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学校。出于意识形态或无知,一些人声称创业公司也是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创业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你只需要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取得成功。创业和其他事情一样,尽管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但总的来说,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才是创业成败的关键,而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明白为什么创业者会让创业变得过于复杂,是因为我没有明确意识到一个事实:学校一直在训练我们通过应试思维来获得成功。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我自己!我也在学校中训练出了面对套路化考试的应试思维,直到几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比如,我总是避免去大公司工作。但如果你问我原因,我可能会说因为大公司虚有其表,或者官僚主义盛行,或者就是让人心生厌恶。我从未真正明白,我如此反感大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里,你只有靠不断揣摩套路化的考核机制才能获得成功。

再比如,有些测试不那么套路化,这也是吸引我投身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当时同样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我竟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应试思维。假如应届毕业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下定决心根除应试思维,这会不会有所帮助呢?这很值得一试。

仅仅是坦诚地讨论这个现象,就有可能改善现状,因为它的危害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它习以为常。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它就像房间里一头显而易见的大象,只是这头大象善于伪装。这个现象由来已久,无处不在。它是长期忽视的结果。没有人刻意让事情变成这样。这不过是学习与分数、竞争和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我一直困惑于两个问题:高中教育与现实脱节,以及创业者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现在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问题竟有着共同的根源,不禁令人震惊。如此重大的认知,如此迟才终于明白,实在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教育和学习无关Thoughts Memo: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用Thoughts Memo:你得到了教育,但这一切值得吗?——SSC 发表了一场毕业演讲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