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文本写出详尽的记忆卡片,我的阅读理解[1]通常更加可靠。这个过程让我进入一种主动的视界,我会留意任何看起来重要的内容;我基本不会忽略关键细节,而且,为了将这些细节转化为提取任务(指转换为 SRS 卡片),我通常需要以某种自底而上的方式来理解它们。
编写卡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释[2]的行为。深入而有意义的编写卡片通常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加工文本内容。它通常包括构建过程,比如当卡片中包含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述的推理时。它也可能涉及到整合过程,例如当卡片把文本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或者将文本内容与先前的知识相连时。此外,编写卡片还可以纠正错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些部分感到困惑,或者发现自己对某个概念理解不够,无法将其清晰表达。
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写这些卡片。学习写优质的卡片如同学习写优质的文章:你都需要摸索出一整套应对各种细分情况的策略。但我还没有(或者说尚未)找到针对某些特定材料编写记忆卡片的策略。举个例子,此书讲解解集的首选形式(Preferred Form)时,首先展示了一个抽象的符号表示,然后通过多个对比鲜明的例子来深化讲解,目的是让读者理解这种解集形式为何如此设计,以及它在实践中的作用。用这种抽象符号做一些基础卡片还算简单,但要针对这些例子展示的微妙之处,以及选择这种形式的多重原因去编写卡片就难多了。如果我真的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发挥创意,一般还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但这经常会让我觉得很累,所以我就走马观花地往下读,有时甚至不自觉地就这么选择了。在这种情况下,编写卡片并没有真正验明我的阅读理解。(当然,这也意味着这些细节不会得到强化——后面再细说。)
卡片带来的义务感。我当然想把作者说的话都搞懂,但我不一定想不停地复习作者说的每一句话。当我大量依赖记忆卡片来加强理解,我经常会感觉被「卡片的密度」压得喘不过气。有时我发现很多细节我并不怎么在乎,或者这些细节在后面的综合卡片中已经得到了强化。当然,我可以把多余的卡片删掉,但每删一个都有点成本。而且,写那么多「不必要的」卡片比直接读出来给自己听要麻烦多了。这其中有一部分努力让我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很多时候感觉像是白费劲。
肤浅的卡片,粗浅的理解。当文章给出一个关键定义时,仅用文中的定义稍作改写就能快速写出一张卡片,这样看似很简单。但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很容易在没有真正理解的前提下做改写(McNamara, D. (2004). SERT: Self-explanation reading training. Discourse Processes, 38(1), 1–30)。一般来说,仅仅是简单改写文本的效果不是最佳。要写出有效的卡片,往往需要深挖并拓展。有人可能会对我说:「那就把卡片写得更好一点嘛!」当然,但我要指出,这种方法并没有引导我做正确的事。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写出肤浅的卡片,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不仅需要保持高度自省 —— 这在学新东西时很难 —— 还需要在写卡片上多下工夫,但「值不值」这么做,我并不总能确定。
代价过于高昂。即便你掌握了方法,写好间隔重复的记忆卡片很难[3]。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非常耗费精力,远比进行传统的自我解释[2]要累得多。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PT-4,校对 Jarrett Ye
原文:Prompt-writing suppor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阅读理解 ./679063443.html2. 自我解释 ./678998358.html
3. 写好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很难 ./39724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