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灰色谬误(一极管谬误)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51 👍 / 0 💬

老于世故者:「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没有人会做十全十美的好事或十恶不赦的坏事。世间万物都笼罩在灰色地带之中。因此,没有人能比他人更高尚。」

哲人:「你只看到灰色,便断言所有灰色的深浅都一样。你嘲笑二元论的简单肤浅,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极端——灰色一元论...」

—Marc Stiegler, David’s Sling [1]

我不确定老于世故者的这种谬误是否有一个学名,但我称之为「灰色谬误」。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谬误的例子——有人认为,就算某事发生的概率只有极其渺茫的 2^{-750000000} ,也意味着「但就是有那么一丁点可能性嘛」。对他而言,所有概率都只是「不确定」,如果他愿意,随时可以忽略这些概率。诚然,「月亮是绿奶酪做的」和「太阳主要由氢氦组成」这两个命题都是不确定的,但这两个命题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显然不是一样的。

世间万物似乎都笼罩在或深或浅的灰色之中。有些灰色极其明亮,近乎纯白;有些灰色极其晦暗,近乎漆黑。即便并非如此鲜明的差异,我们仍能比较不同色调,断言「这个颜色更深些」或「这个颜色更浅些」。

多年前,在我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奇特的小插曲令我印象深刻。那便是读到了 Iain M. Banks 《游戏玩家》一书中的这段话,尤其是我用粗体标出的那句话:[2]

对于这种把所有人都划分成拥护派与反对派两种的权力体系而言,我们就是反对派了。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你确实也会站到反对阵营里去的——你的思考方式就令你身陷险地。也许这不是你的错,每一个社会体系多多少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人民,区别仅在于有些社会试图最大限度地影响人民,而另一些则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影响。你的故乡「文明」属于后者,而你现在要做的是站在前者面前澄清自己。想要蒙混过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想要保持中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说自己一点儿政治倾向也没有,因为这并不是某种独立于你自身之外的观念,这是你的存在本身所附带的功用。我知道这点,他们也知道,所以你最好放聪明点儿。

请不要撰写愤怒的评论,认为如果社会减少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后代就要付出更多努力从头开始。这并非我从那段话中领悟到的内容。

我领悟到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回想起来,我可能早已在无数地方接触过这一点,只是那段话让我豁然开朗。

这就是将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人生难题中的整体概念,比如道德判断和个人自我提升的追求。即使你无法将某事物从开切换到关,你仍可以倾向于增加或减少它。

有人可能觉得这一点不言自明,没必要特意提出来。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许多博主在评论 Overcoming Bias 时说:「彻底消除偏见是不可能的,没人能做到。」我不在乎对方是不是专业经济学家,他们显然还没有领悟如何将量化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自我提升中。我也许无法消除偏见,但减少偏见绝对是很有价值的。

再来看看 Robin HansonTyler Cowen 之间的这段对话。Robin Hanson 说,相比于自己的直觉,他更倾向于相信经济理论的建议,给予理论至少 75% 的权重。他尽量简单直接地应用经济理论,很少掺杂个人或文化判断。而 Tyler Cowen 的回应是:

我认为,所谓「简单直接地应用经济理论」并不存在。理论的应用总是会受到个人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无可避免的。

不过,我们可以努力去最小化这种主观性的干扰,而非有意放大它。如果真诚地追求客观公正,那么在很多情况下,「简单直接」地应用理论也并非不可能——即便是在经济学领域。

「人非完人。」莫罕达斯·甘地不完美,约瑟夫·斯大林也不完美,但他们的不完美程度显然不可等量齐观。笼统地说「每个人都不完美」,实际上是用单色视角取代双色视角的绝佳例子。换一种说法或许更准确:「虽然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更接近完美。」这话也许不会赢得掌声[1],但对那些努力做得更好的人而言,它点燃了心中的希望。毕竟,没有人是完全不完美的。

(每当有人对我说「完美主义对你不好」时,我回答:「我认为不完美是可以的,但不要不完美到让别人都注意到。」)

同样的道理,一些人说「每一种科学范式都会将自身的某些假设强加于对实验结果的解读之中」,并自以为已经证明科学和巫术没有高低之分,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诚然,任何一种世界观在观察事物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结构和理论的影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世界观会努力去减少和限制这种影响,而另一些世界观却对此津津乐道、沾沾自喜。我们的世界或许没有纯粹的黑白对错,但是不同观点之间的对错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把所有观点都等量齐观,一概而论,那就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

如果月球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始终环绕地球运行,如果你过去几年一直能在夜空中看到它,并且你期望明天它依旧出现在既定的位置和相位,这也并非必然。同样,如果你指望一条看不见的龙[2]能治愈你女儿的癌症,那更谈不上确定。但这两种「不确定」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种是期望事情会像以往那样,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二位地再次发生;另一种则是期望违背常理的事情发生。把二者都称为「信念」,未免有点过于不精确

这种论调实在是再荒诞不过了——「科学也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那又如何!」如此言论者往往也宣称信仰本身就是件好事。那为何他们要用义愤填膺、沾沾自喜的口吻说「科学不也得靠信仰吗!」,而非真诚地赞美科学?况且,站在他们的立场,给予科学这般「溢美之词」,恐怕分外不明智。倘若科学果真建基于「信仰」,那不就等同于承认科学与宗教并无二致——可以直接评判优劣?假如科学是一种宗教,那它必定是那种能治病救人、揭示宇宙奥秘的宗教。这样的「科学教」可以让其「圣职者」昭告天下、光明正大地在月球漫步,反观你们的「宗教信仰」,能创造同等神迹吗?亲爱的信仰者啊,你可要想清楚了,真的要做此论断?恐怕经过再三思量,你多半会选择缄口不言——收回前言,不再声称什么「科学也不过是种信仰!」

这里存在一个奇特的动态:你努力想要将手中的灰色提纯,好不容易才调和到一个相对明亮的色调。但突然有人站出来,用着深感冒犯的语气说:「这哪里是白色,分明就是灰的!」如果有人具体指出「这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亮,因为存在某些问题 X、Y、Z」,那也就罢了。但如果有人只是愤怒地说「这不是白色,而是灰色的!」,却又说不出究竟哪里有问题,那就是完全另一番景象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怀疑有些人的心理状态可能存在异常——他们似乎与自身的错误达成了某种交易,从此拒绝接受任何改进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找借口不去努力改进自己时,他们通常也不愿承认别人有进步的空间。任何形式的改进都成了他们的敌人,任何有关前进可能性的言论都被视为冒犯。于是,他们会自豪地宣称:「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不分黑白。」而转眼却愤怒地指责:「你也一样!」

世间也许并非非黑即白,但深浅有别,并非所有的灰色都一样。

G2 提到了阿西莫夫的文章《错误的相对性》:[3]

过去,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后来,人们认为地球是个球体,这也不完全对。但是,如果你认为「地球是个球体」和「地球是平的」这两种想法一样荒谬,那你的观点比它们加起来还要荒唐。

[1] Marc Stiegler, David’s Sling (Baen, 1988).

[2] Iain Banks, The Player of Games (Orbit, 1989).

[3] Isaac Asimov, The Relativity of Wr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上一篇:

Thoughts Memo:但就是有那么一丁点可能性嘛,不是吗?

下一篇:

Thoughts Memo:绝对权威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The Fallacy of Gray (readthesequences.com)

参考

1. 掌声提示光 https://hpmor.xyz/ai2zb_19/
2. 对信念的信念 https://hpmor.xyz/ai2zb_13/

专栏:Thoughts Memo的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