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应试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63 👍 / 9 💬

问题描述

我记得以前一个语文140分的学姐回来给我们讲座,题目是[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我第一次有了应试的概念。
可能是我的运气好,我高一班主任非常好,他好不单单在教的好,更重要在他的三观很正。
李文广说: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其实育人在教书前面。」
「广叔要先教你们做一个人。」
「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不因为自己给别人造成麻烦。」
「有的人学到一个事情后并不去钻研为什么,但是他一样能学的很好。」
「社会上有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咱班同学已经带到学校来了,但这里是学校,你们是学生,你们不一样。」
那时候我在山东威海,二中。
后来高三转学回东北。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越小的地方越黑暗」。我在山东没学过化学选修三,我问化学老师为啥氧化二氮的结构和二氧化碳一样呢,她告诉我他们是等电子体,结构相似。我追问为什么等电子体结构就相思啊,她说你不用知道,考试不考你只要知道他俩结构相似就行了。
她的回答让我内心震动。这简直是误人子弟!这是为了应试而学习!
我以前一直以为应试教育是为了让我学会学习,有学习的能力,有耐心而且锻炼自己的脑子,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格物致知性格。
但是不断而来的「你这样记。。」「我给你编个口诀。。」「只要记住。。」「考试不考。」
这些让我顿时迷茫。
这样可能就是所谓一个模板人,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由来吧。
应试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试教育里究竟是谁错了,应试教育到底是好是坏,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反之。。。。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对于一部分人的利,就是对于另一部分人的弊。

对于有钱有权的人,应试教育可以将他们的财富转化为他们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文凭,这就是对他们的利。

对于无钱无权的人,应试教育抛弃他们的孩子,让他们只能享受监狱般的学校,每天在睡眠不足中度过。

综合起来看,应试教育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毕竟无钱无权的人远远多于有钱有权的人。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文凭的终结 - 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教父)

在文凭之前,政府职位主要是通过家族影响力获得的,如果不是公然贿赂的话。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当你那样评判人时,你往往会得到补习机构——这在明朝的中国和 19 世纪的英国就和现在的韩国一样普遍。

补习机构实际上是教育公平体系中的一个缺口。文凭制度本是为了阻断代际间权力的直接传递,而补习机构则代表着这种权力在寻找突破口。补习机构把上一代人的财富转化为下一代人的文凭。

这种现象难以根除,因为补习机构会不断调整以适应考试内容的变化。当考试范围狭窄且可预测时,就会出现传统模式的补习机构,比如为英国桑赫斯特军校(相当于英国的西点军校)培养候选人的机构,或者现在美国学生参加的 SAT 考试辅导班。随着考试范围的扩大,补习机构也随之扩展。就像现在的预科学校一样,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做准备也需要多年时间。但所有这些机构的存在目的都是一样的:钻制度的空子。

历史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与其防止父母直接影响子女成功的能力成正比。父母间接帮助孩子是件好事——比如,帮助他们变得更聪明或更自律,从而让他们更容易成功。问题出在父母使用直接手段时:当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财富或权力来弥补孩子能力的不足时。

只要有可能,父母往往会这么做。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所以他们为了孩子而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也不足为奇。尤其是当其他父母都这样做的时候。

遏制这种做法有双重好处。不仅社会能得到「最适合岗位的人」,而且父母的野心也会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影响——真正致力于把孩子培养好。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要遏制父母为子女谋求不正当优势的行为是极其困难的。这触及了人性中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我们不应天真地认为简单的解决方案就能奏效,就像我们不会指望用简单的方法就能杜绝毒品进入监狱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明显方法是提高文凭的含金量。如果当前社会使用的测试存在漏洞,我们可以研究人们钻空子的方法,并努力堵住这些漏洞。补习机构恰恰揭示了大多数漏洞的所在。同时,它们也能反映我们的努力是否有效:当补习机构的受欢迎程度下降时,就说明我们取得了进展。

一个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是推动提高透明度,尤其是在大学录取这样的社会关键节点上。在美国,这一过程仍然呈现出诸多腐败的迹象。例如,「校友子女优先」政策。官方说法是这一身份并不占太大权重,仅用于在同等条件下决定录取与否:申请者先按能力分组,校友子女身份只在申请者在录取线附近时才起作用。但实际上,大学可以通过调整这个「边缘组」的大小,来随意放大或缩小校友子女身份的影响力。

通过逐步削弱对文凭的滥用,理论上可以使其更加严密可靠。但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尤其是当负责考试的机构本身并不真心希望文凭变得滴水不漏时。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5-sonnet、DeepSeek R1,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fter Credentials
作者:Paul Graham
发布日期 2008 年 12 月

相关回答

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还是“筛选人才”?有没有人真的不适合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