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据近日网传消息 学生8小时学习和双休的改革正在落实进行中 此举却引发了大量所谓家长的不满并在网上发表暴论
长期关注我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我的观点——学校教育在大规模摧残学生。但这次我不打算从这个角度回答问题,因为再复读大家耳朵都要听出茧子了。
我这次的角度是:高中双休将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最终惠及更多学生,并缩小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利益相关:我是教育科技行业从业者。
我的论文:KDD'22 | 基于时序模型与最优控制的记忆算法 [AI+教育],IEEE TKDE 2023 | 通过捕捉记忆动态,优化间隔重复调度
我的组织:Open Spaced Repetition: an open-source community dedica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spaced repetition algorithms
首先,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学习/教育的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不论是间隔重复、认知负荷、精熟学习、自动性、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等等,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和一百年前,并没有太多改变。纸质书有了电子版,黑板中间加上了投影,但是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变化,比如:
- 班级内往往采用老套的线性教学。学生和教学大纲绑在一起,因此学得慢的学生往往被逼着学新的东西,即使新知识必备的前置知识还没把握;学得快的学生无法按自己的节奏来,不能学习高年级课程中的高级概念(哪怕他们已经精通了前置知识)。
- 相关的教学内容被分散在不同的课时中讲授,这不仅容易造成概念混淆,还影响了知识的巩固和记忆。同时,这种方式也限制了同时能有效教授的主题数量,大大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阻力,降低了整体的学习效率。
-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某个主题并完成相关作业后,往往会将其搁置一旁,直到临近考试才重新复习。而整个课程中的考试次数又寥寥无几。考试结束后,除非新主题恰好需要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否则学生很少有机会再次练习这些内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往往会遗忘大部分所学的知识。
- 所有学生都被分配相同的作业和考试内容。这不仅为集体作弊提供了便利,还在评分系统中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许多学生习惯性地利用这个漏洞逃避实际学习,获得与其真实知识水平不符的高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新式的教学方法会威胁到传统教育机构的延续,就这么简单:
⠀⠀⠀「任何机构的头等大事都是延续自身的存在。一旦目标设立,就必须维持现状,如果可能的话,去前进改观。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么机构自然命悬一线。PSI 的潜在后果会威胁教育机构的延续和教育机构守护者的地位,根据 Keller 所言,
⠀⠀⠀『如果类似 PSI 的系统得到官方认可,在教育系统从上到下展开应用……每个学生都自己安排学习,那么什么时候要开始正式教育呢?对于上课时间,大学,学期,学年又会如何呢?而谁能获得奖学金和那些奖品?谁又可以成为优等生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谁又会成为班级毕业致辞代表?……如果课程学习长度改变,那么学费的支付又该怎么改变?课程学习的计划又该如何定义?』
⠀⠀⠀换句话说,教育改革最大的阻碍就是教育系统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本世纪所有重大教育改革,最终都被引到了改革课纲上,而没有改变教师如何教学(参考Skinner, 1984; McGovern, 1990)。
⠀⠀⠀改革课纲不需要对教育机构动刀子。因为课纲虽然有些变化,但也到此为止了。课还是一堂堂,一学期一学期地上。成绩分布仍然要拟合正态分布,学生在上更进一步的课程前也并不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学生仍然需要花上四年来完成高等教育的要求。
⠀⠀⠀Keller 的计划与这套策略完全相反。他想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在一个完全基于 PSI 的学校里,学生可能在两年就能学完大学课程,甚至更早,学得更多。设想整个教育系统都是基于 PSI 的:大批仍处于青春期的人将会从大学毕业。这对许多教育者而言是不安的。由此可见,PSI 将对教育系统及其拥护者产生威胁。
⠀⠀⠀PSI 在我们的现代教育系统中没有容身之地。基于课堂教学的悠久传统积累已久,难以根除。为了自我延续,教育机构只会支持改革教学的内容,而非教学方法本身。」
所以,教育改革必然发生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双休之后,至少学生被拴在学校的时间减少了,那么可用于校外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那么这些教育科学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相应的落地应用也会增加,毕竟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
当然,家长对内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课外一对一补习当然会拉开贫富家庭学生之间的差距,但这也意味着通过应用教育技术来取代昂贵的教师将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图的赛道。
另外说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根据美国的数据,教育、医疗、育儿等服务的成本上升速度快于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而软件、衣服、汽车等产品的成本没有上升,反而有些在下降。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人力的依赖程度。自动化程度越高,人力参与越少的东西,成本下降的越快,反过来,越是依赖于人力,生产力就提升得越慢,成本反而可能会上升(根据 Baumol 效应,如果一个行业的效率飙升,那么相对而言,其他地方的效率必须下降。效率飙升的行业提供的产品将变得更便宜,相对的,其他行业的产品就会更昂贵。)

来源:Questions · Patrick Colliso
如果教育行业能够迎来技术取代人力的转向,那么家庭的贫富差距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反而会缩小。这里不妨用一些假设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由 DeepSeek-R1 协助):
技术介入前的对比(传统人力主导模式)
高收入家庭(年收入 100 万元)
- 可支配教育预算:由于教育边际效用递减,通常愿将收入的 10%-20%(10 万-20 万元)投入教育。
- 消费模式:选择每小时 600 元的真人一对一辅导,每年支出 18 万元(1 小时/天 × 25 天/月 × 12 月 × 600 元),占收入 18%。
- 剩余资金:仍可支配 82 万元用于其他消费或储蓄,生活质量不受显著影响。
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 10 万元)
- 可支配教育预算:受刚性支出(住房、食品)挤压,最多投入收入的 5%-10%(5 千 - 1 万元)。
- 消费模式:只能选择低质量的大班课(每年 5000 元)或短期补习,与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差距达 10-30 倍。
技术革命后的变化(智能辅导系统主导模式)
假设技术突破实现以下转变:
- 生产率提升:自适应教育系统替代人力,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开发成本固定,服务 1000 人或 100 万人成本几乎相同)。
- 服务质量:通过个性化算法(如动态能力诊断、自适应间隔重复)达到甚至超越普通真人教师效果。
- 定价模式:市场竞争下,年费降至 5000 元,没有使用时间限制(相当于传统模式的 3~5% 成本)。
高收入家庭
- 支出:5000 元/年,仅占收入的 0.5%。
- 剩余资金用途:将原教育预算的 17.5 万元(18 万-0.5 万)转向其他领域:
- 消费升级:购买高端教育增值服务(如哈佛教授在线研讨课、海外科研项目。当然,对提高高考成绩没什么卵用)。
- 投资转移:增加健康、娱乐或资产配置。
中低收入家庭
- 支出:5000 元/年,占收入的 5%,与原预算持平。
- 关键转变:获得与高收入家庭同等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差距从 30 倍缩小至:
- 基础服务差距:0 倍(两者均使用 5000 元教育技术服务)。
- 增值服务差距:高收入家庭仍保有高端教育优势,但基础教育鸿沟已被填平。
有钱人当然可以选择继续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资金,但这就如再豪华、坚固的盔甲也挡不住子弹[1]、太刀仙人打出来的武士刀也敌不过十步以内又快又准的火枪(好了我编不下去了,再让 DeepSeek-R1 帮个忙):
传统教育:冷兵器时代的盔甲竞赛
在火枪发明前,战争是「资源密集型游戏」:贵族能负担精钢锻造的重甲(高价一对一辅导),平民只能用皮甲或布衣(低质量大班课)。双方防护差距犹如天堑,阶级优势几乎无法跨越。
- 盔甲属性:
- 边际成本极高:每套盔甲需铁匠手工打造,供给有限,价格随质量指数级上升(如同真人教师课时费)。
- 防御力分层明显:重甲(每小时 600 元名师)可挡刀剑(基础考试),布衣(普通补习班)一击即溃。
- 社会隐喻:
- 教育成为「财富护城河」:富人通过天价教育投入固化子女优势(盔甲越厚,阶层越稳)。
- 寒门突围代价巨大:平民需数倍努力才能弥补装备差距(布衣战士需极高天赋 + 运气)。
技术革命:火枪(AI 教育)终结盔甲霸权
火枪的出现颠覆了战争规则:一颗子弹(个性化优质教育服务)的成本极低,却能击穿最昂贵的盔甲(天价辅导)。技术让攻击效率(教育质量)与防御成本(家庭投入)脱钩。
- 火枪属性:
- 边际成本趋零:子弹可大规模生产(AI 教育服务无限扩展),单价低至平民可及。
- 杀伤力民主化:手持火枪(AI 辅导系统)的平民士兵(中低收入家庭)与贵族骑士(富人家庭)基础战力(知识获取能力)拉平。
- 社会隐喻:
- 基础教育「去货币化」:读写算能力(火枪射击)不再依赖家庭财富,而是技术普惠的结果。
- 竞争优势重置:盔甲(传统教育投入)的边际收益骤降,战场胜负(社会晋升)更取决于战略创新(学习天赋)和士气(学习动力)。
延伸分析:富人为何继续购买「盔甲」?
即使火枪普及,贵族仍可能做两件事,但这无法逆转技术革命的根本趋势:
购买「装饰性盔甲」(高端教育奢侈品)
- 在实战(基础教育)中无用,但可展示身份(如贵族礼仪课程、马术训练)。
- 对应现实:富人转向小众精英项目(国际模联、马术夏令营),但这些不再是社会流动性的核心通道。
垄断火枪升级版(增值技术服务)
- 试图独占「狙击枪」(更强大的 AI 定制服务),但技术开放性使平民也能通过开源工具(类似 DeepSeek-R1)获得相似能力。
- 经济规律限制:若狙击枪(高端 AI 服务)仍需依赖标准化数据(如统一考试大纲),其溢价空间将被压缩。
历史对照:从纺织机到火枪的启示
- 纺织机械化(18 世纪):手工蕾丝(奢侈品)与机制棉布(必需品)市场分离,贵族服饰符号价值仍在,但平民生活水平因廉价棉布普及而提升。
- 教育技术化(21 世纪):真人私教(手工蕾丝)作为身份符号存在,但 AI 教育(机制棉布)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基础需求,实质性缩小了生存权差距。
结论:火枪社会 vs 盔甲社会
- 冷兵器时代(技术革命前):教育是「护甲厚度竞赛」,贫富差距直接决定代际地位。
- 火枪时代(技术革命后):教育变为「射击能力竞赛」,技术使基础能力趋同,竞争焦点转向战略思维(学习天赋)与火力持续性(学习动力)。
- 隐喻核心:技术不是消除所有差距,而是将竞争从「资源壁垒」推向「能力赛道」,而后者更依赖个人努力与制度公平。
当火枪(AI 教育)普及时,穿着百万盔甲(天价补习)的贵族,与手持火枪(AI 年卡)的平民站在同一战场上——前者或许仍能炫耀盔甲的花纹,但已无法阻挡子弹(知识获取权)的穿透力。
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对垄断性稀缺资源的「暴力去阶层化」,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印刷术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
我觉得 DeepSeek-R1 在扩写类比这块真不错,语文比我好多了(
以上均为我在 2021 年的暴论拓展[2],如有疑惑或者不认同之处,欢迎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Thoughts Memo:第二章 学习的科学Thoughts Memo:第十三章 精熟学习参考
1. 灵感来源 https://www.douban.com/people/217939935/status/3964990341/?_i=1944380ELD4Q0Y2. 从国产 Anki 类软件说起,谈谈教育技术和内卷(暴论) ./34656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