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背诵单词技巧
不要孤立地背单词,而要在真实的句子中学习它。
不要孤立地背单词,而要在真实的句子中学习它。
不要孤立地背单词,而要在真实的句子中学习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们汉化组翻译的《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详细版)》系列以沉浸式学习为核心,背单词只作为辅助。关于背单词,Refold 社区有几个核心建议,我认为非常实用:
- 使用间隔重复系统(比如 Anki、墨墨背单词):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高效的工具,能帮你对抗遗忘。这些系统可以预测你对单词的记忆情况,在最合适的时间安排复习,免得你自己把精力浪费在安排成千上万个单词的复习上。
- 优先学习「低垂的果实」:优先学习那些你在沉浸式学习中经常遇到、感觉熟悉、或者你个人很感兴趣的词汇。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背起,可以优先考虑最高频的 1000-1500 个单词,这可以为后续的沉浸式学习快速打下基础。
- 挖掘句子,而非单词:为你遇到的生词制作单词卡时,不要只记单词本身,而是把包含这个词的整个句子(这个句子只有这一个生词)放进单词卡里。这能让你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词义和用法。
- 专注于理解,而非输出:制作单词卡时,让正面是目标语言的句子(或单词的音频),背面是解释。你的任务是看到或听到时能理解,而不是凭空回忆出这个词怎么说。输出能力会随着你理解能力的提升而自然习得。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靠「背单词」是「学不会」英语的。背单词的真正作用是加速你在沉浸内容中的理解和最终的习得。
1C3:词汇
返回目录: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详细版)
直接跳入沉浸学习,观看没有字幕的目标语言节目,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样做会比较慢,也容易气馁,但你最终还是会逐渐学会一些常用词,培养理解能力。
要让这过程不那么枯燥,你可以先主动学习在沉浸中会经常见到的词汇,这样能加速你的理解。
使用间隔重复系统(SRS)来学习目标语言中最常出现的 1500 个单词。
有研究 [1], [2] 估计,在英语中,大约 2000 个单词就覆盖了日常对话中约 94% 的内容。如果词汇量达到 5000,这个数字就会跃升到将近 99%。不同的研究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数字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
虽然这个百分比因语言而异,但记住 1500 个单词将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知道 1500 个单词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理解,所以如果你仍然不理解,不要感到惊讶。你可能会理解对话中 90% 的单词,但要理解一段对话的完整含义,还需要沉浸其中,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如何开始
运用间隔重复系统(SRS)学习常用词汇,大致有两个方法。
- 直接用别人做好的词汇牌组。
- 自己找个高频词表,动手做卡。
用别人现成的牌组是最快的开始方法,但高质量的牌组并不好找。大多数牌组都是用软件生成的,没有针对高效学习进行筛选。这些牌组常常包含一些与你要实现的目标——即快速开始沉浸学习——不太相关的词汇。还可能出现翻译不准确、音频错误或缺失的问题。
自己做卡片虽然初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如果你找不到精选的牌组,那么这点儿功夫是值得的。
两种方式都可以,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就行。
请记住,1500 个单词并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即使你只学 1000 个词,也完全没问题。别忘了:背单词是学得,而不是习得。你只需要建立一个基础词汇量,以加速你对沉浸内容的理解。你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够用——够常见的词,记得够牢固。
理解,而不是输出
学词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沉浸学习中识别并理解这些单词。要锻炼这种识别能力,你只需要学习正面为目标语言的卡片。这类卡片常被称作「理解卡」或「认识卡」。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一般会让你背出目标语言的单词,或者从你的母语翻译过来。这种卡片就叫「输出卡」或「回忆卡」。这种类型的卡片可免则免。如果你碰到带有这种「生产卡」或「回忆卡」的牌组,大可直接删掉。
当你在阶段 3 需要输出目标语言时,这些词早就印在你心底了。你无需刻意去记,自然而然就能说出口。
学习小贴士
删除卡片
如果有某个词你怎么也记不住,删了它。如果你不喜欢某张卡片,删了它。
还有,如果这个词跟你的母语里的基本一样(也就是借词和同源词),也删了它。一旦你开始注意到这些词在目标语言里是怎么发音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从语境中学会它们。
慢慢起步
正如 1C:SRS 最佳实践[1]中所说,如果你过于激进地使用 SRS,很容易感到不堪重负。如果你之前从未使用过 SRS,建议从每天只学习 5 张新卡片开始,直到你养成每日复习的习惯。几周后,再将这个数字提高到每天 10 张。
按照我们推荐的每天 10 张卡片的速度,学习 1500 个单词需要五个月的时间。不过,实际上可能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你还会通过沉浸来学习其中一些单词。如果你已经知道某个单词,那就暂停或删除这张卡片。
如果你愿意在主动非沉浸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可以提高到每天 20 个单词。但要注意,这样两周后,你每天大概需要复习 140 张卡片。
进阶
记住,【没必要】在进入阶段 2 前就硬啃完最常用的 1500 个词汇。
进入阶段 2 后,你将建一个新牌组,开始在你的沉浸内容中做词句挖掘。你可以同时学习这两个牌组,也可以抛开入门牌组,专注于词句挖掘。怎么选,全凭你。
脚注
[1] "Vocabulary coverage according to spoken discourse context", Adolphs and Schmitt, 2004
[2] "How Large a Vocabulary Is Needed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 Nation, 2006
上一篇:1C2:SRS 最佳实践
下一篇:阶段 2 :建立理解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LockXie,校对 Jarrett Ye
原文:Vocabulary | Refold
2A7:基础词句挖掘
返回目录: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详细版)
直接跳入沉浸学习,观看没有字幕的目标语言节目,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样做会比较慢,也容易气馁,但你最终还是会逐渐学会一些常用词,培养理解能力。
要让这过程不那么枯燥,你可以先主动学习在沉浸中会经常见到的词汇,这样能加速你的理解。
使用间隔重复系统(SRS)来学习目标语言中最常出现的 1500 个单词。
有研究 [1], [2] 估计,在英语中,大约 2000 个单词就覆盖了日常对话中约 94% 的内容。如果词汇量达到 5000,这个数字就会跃升到将近 99%。不同的研究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数字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
虽然这个百分比因语言而异,但记住 1500 个单词将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知道 1500 个单词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理解,所以如果你仍然不理解,不要感到惊讶。你可能会理解对话中 90% 的单词,但要理解一段对话的完整含义,还需要沉浸其中,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如何开始
运用间隔重复系统(SRS)学习常用词汇,大致有两个方法。
- 直接用别人做好的词汇牌组。
- 自己找个高频词表,动手做卡。
用别人现成的牌组是最快的开始方法,但高质量的牌组并不好找。大多数牌组都是用软件生成的,没有针对高效学习进行筛选。这些牌组常常包含一些与你要实现的目标——即快速开始沉浸学习——不太相关的词汇。还可能出现翻译不准确、音频错误或缺失的问题。
自己做卡片虽然初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如果你找不到精选的牌组,那么这点儿功夫是值得的。
两种方式都可以,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就行。
请记住,1500 个单词并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即使你只学 1000 个词,也完全没问题。别忘了:背单词是学得,而不是习得。你只需要建立一个基础词汇量,以加速你对沉浸内容的理解。你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够用——够常见的词,记得够牢固。
理解,而不是输出
学词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沉浸学习中识别并理解这些单词。要锻炼这种识别能力,你只需要学习正面为目标语言的卡片。这类卡片常被称作「理解卡」或「认识卡」。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一般会让你背出目标语言的单词,或者从你的母语翻译过来。这种卡片就叫「输出卡」或「回忆卡」。这种类型的卡片可免则免。如果你碰到带有这种「生产卡」或「回忆卡」的牌组,大可直接删掉。
当你在阶段 3 需要输出目标语言时,这些词早就印在你心底了。你无需刻意去记,自然而然就能说出口。
学习小贴士
删除卡片
如果有某个词你怎么也记不住,删了它。如果你不喜欢某张卡片,删了它。
还有,如果这个词跟你的母语里的基本一样(也就是借词和同源词),也删了它。一旦你开始注意到这些词在目标语言里是怎么发音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从语境中学会它们。
慢慢起步
正如 1C:SRS 最佳实践[1]中所说,如果你过于激进地使用 SRS,很容易感到不堪重负。如果你之前从未使用过 SRS,建议从每天只学习 5 张新卡片开始,直到你养成每日复习的习惯。几周后,再将这个数字提高到每天 10 张。
按照我们推荐的每天 10 张卡片的速度,学习 1500 个单词需要五个月的时间。不过,实际上可能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你还会通过沉浸来学习其中一些单词。如果你已经知道某个单词,那就暂停或删除这张卡片。
如果你愿意在主动非沉浸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可以提高到每天 20 个单词。但要注意,这样两周后,你每天大概需要复习 140 张卡片。
进阶
记住,【没必要】在进入阶段 2 前就硬啃完最常用的 1500 个词汇。
进入阶段 2 后,你将建一个新牌组,开始在你的沉浸内容中做词句挖掘。你可以同时学习这两个牌组,也可以抛开入门牌组,专注于词句挖掘。怎么选,全凭你。
脚注
[1] "Vocabulary coverage according to spoken discourse context", Adolphs and Schmitt, 2004
[2] "How Large a Vocabulary Is Needed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 Nation, 2006
上一篇:1C2:SRS 最佳实践
下一篇:阶段 2 :建立理解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LockXie,校对 Jarrett Ye
原文:Vocabulary | Refold
2B2:高级词句挖掘
返回目录: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详细版)
简言之,用于语言学习的 SRS 卡片大致分为两种:理解卡和输出卡。
理解卡会给你展示一小段语言,你的任务就是去理解它。这可能是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者一整句话。卡片背面则会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你核实自己是否理解准确。
输出卡则要求你凭记忆输出某一小段语言。举例来说,卡片的正面可能会有一张冰箱的图片作为提示,让你凭记忆输出「冰箱」这一目标语言的词汇。
在 Refold 方法中,SRS 的作用是帮助你更多地理解你的沉浸内容,而不是帮助你输出语言。请记住,说和写目标语言的能力来自于习得,而习得来自于对你的沉浸内容的理解。
因此,当你进行词句挖掘时,你制作的所有卡片都应是理解卡,而非输出卡。
不同的卡片格式
卡片格式的区别在于你在卡片的正面写了什么。这部分尤为重要,因为你就是靠这个来测试自我。卡片的背面相对不那么重要,其目的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卡片正面的内容。
卡片的正面可以是音频或文字,但别把这两者一起放上去,这样做无法真正检测你的听力或阅读能力。
音频或文字可以只是一个目标词或单一目标(1T)句子,其中目标词是句子中你唯一不了解的东西。
这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卡片格式:

这四种卡片格式各有优缺点。建议你每种都试试,以了解各自的优势。最终,你可能会选用一到两种最适合你的格式,或者继续使用全部四种。你也可能发现,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某些格式或多或少会更有用。
音频句子卡
音频句子卡测试你对 1T 句子的听力理解。
卡片的正面是句子的音频。这段音频一般取自你正在看的节目,但也可以来自任何其他来源,只要该句子是母语者念的。
卡片的背面至少应包括:
- 该句子的文本。
- 目标词的定义。
你还可以在卡片的背面添加其他内容,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例如,你可以添加一张挖掘该句子的场景截图。
对于音频句子卡,选择你能清楚听到目标词的句子至关重要。在清晰的句子上训练你的听力理解能力,可以让你理解含糊不清的句子;反之则不然。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特别喜欢但听不太清楚的句子,那就换个卡片格式。你还是可以把句子的音频放在卡片的背面。
音频句子卡主要是训练听力能力,但由于句子的书面形式在卡片背面,所以也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这种卡片格式最大的弊端是,它容易产生高度依赖情境的记忆。音频包含太多线索和人工痕迹:语调、停顿、句子的节奏、演员的嗓音、背景噪音和音乐。你也可能会记住音频来源的具体场景,或者当时看场景时的情感反应。这些因素常常会和你对句子意义的记忆紧密相关。在复习卡片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句子很好理解,但在平时沉浸中遇到同一目标词,有时却回想不起它的意义。有时你甚至不觉得这个词你曾经做过卡片。
由于制作音频句子卡需要录音,而且对音频的清晰度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有时很难找到适合这种卡片格式的句子。
在给自己打分时,如果你在听到这句话时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张卡就可以过关了。重听两三遍也没关系,如果你还是不理解,就点重来,这样你就会更快地看到它。
文本句子卡
文本句子卡测试你对 1T 句子的阅读理解。
卡片的正面是句子的文本。
卡片的背面至少应包括目标词的释义。
此外,你还可以加点辅助理解的内容在卡片背面,如目标句子的音频、目标词的音频、代表目标词意思的图片、你遇到该句子的场景截图或发音提示。
但是,不管是国际音标还是其他音译方式(例如罗马字、拼音、假名批注等),发音提示都别放在卡片正面。
文本句子卡制作起来很快,而且复习起来也很自然,因为目标词嵌在够明确其意义的上下文中,用句子形式呈现目标词也有助于你更好地内化这个词的用法。
话虽如此,这种上下文也可能是一个缺点,因为有时你会记住整个句子的意思,但在其他情境下却难以认出或理解目标词。
在起步时,你的阅读能力完全没有发展,看这种文本句子卡会让你头大,因为你得读完整个句子。这可能会降低你在复习环节的整体学习容量。
文本句子卡并不能锻炼听力能力,尽管通过沉浸学习,阅读能力会逐渐迁移到听力上。要是想更针对性地练习听力,给卡片背面加上句子的音频也行。在这种情况下,语音模糊或不清楚也没关系,因为当你听到音频时,你的大脑已经知道在听什么了。
在给自己打分时,如果你在读这句话时理解了它的意思,这张卡就可以过关了。否则,选择「重来」,这样你会更快地再次看到这张卡片。
音频词汇卡
音频词汇卡测试你对单个单词的听力理解。
卡片的正面包含母语者念的目标词汇的音频。
卡片的背面至少应包括:
- 该词的书面形式。
- 包含该词的例句的书面形式。
- 该词的定义。
卡片背面还可以加上其他内容,比如例句的音频、代表该词的图片,或者是你挖掘例句的场景截图。
音频词汇卡的例句不一定要严格遵许 1T 原则。因为你在卡片正面测试的是你对目标词的理解,所以背面的句子里即使有未知内容,也不会干扰你的记忆。
音频词汇卡主要训练听力能力,与音频句子卡相比,它对上下文的依赖较低,这往往能帮助你在沉浸中更可靠地认出和理解这个词。但缺少上下文也是这种卡片格式的最大缺点:初次学习单词时可能会觉得更难。同时,由于缺乏上下文,在复习时也可能会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你往往最终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记忆中搜索,试图把这个词和正确的含义联系起来。
音频词汇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你的阅读能力,但这并不是其强项。
在给自己打分时,如果你在听到目标词时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张卡就可以过关了。否则,选择「重来」,这样你会更快地再次看到这张卡片。
文本词汇卡
文本词汇卡测试你对单个单词的阅读理解。
卡片的正面是目标词汇的文本。
卡片的背面应包括:
- 包含该词的例句的书面形式。
- 该词的定义。
卡片背面还可以加上其他内容,比如例句的音频、目标词汇的音频、代表该词的图片,或者是你挖掘例句的场景截图,或目标词汇、例句的发音提示。
但是,不管是国际音标还是其他音译方式(例如罗马字、拼音、假名批注等),发音提示都别放在卡片正面。
文本词汇卡很容易制作,一般复习起来也很快。然而,让单词孤立地进行测试会使其更难学习,并且会使复习变得很尴尬,因为意义单位太小,很难将单词直接与它所对应的概念联系起来。因此,与正面为句子的卡片相比,复习这些卡片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你要花很多时间来思考这个词,并将其与意思联系起来。
由于文本词汇卡的背面有一个例句,它们仍然提供了足够的上下文,帮助你理解这个词及其用法,这个句子不一定要严格遵循 1T 原则,因为它只是在你的记忆被测试后提供额外的上下文,因此,不用担心会有记忆干扰。
在给自己打分时,如果你看到目标词就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张卡就可以过关了。否则,选择「重来」,这样你会更快地再次看到这张卡片。
如果卡片背面有音频,你也可以根据读出的正确发音给自己打分。
指导方针
不要为同一个词的同一个意思制作多张卡片。
如果一个词有多个意思,用不同的句子卡来区分这些意思。单独的词不足以区分不同的意思。
对于你所学的每个单词,选择你认为最有助于学习的卡片格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一张卡片从一种格式转换成另一种。
在卡片的正面,小心不要添加额外的线索和上下文(比如图片),这样可能会产生依赖额外信息的记忆。这将减少你在沉浸学习中理解目标词的可能性。
在卡片的背面放张图片有助于形成更强烈的记忆,尤其是当目标词是名词时。在这种情况下,图片比定义更有帮助。
自动词句挖掘
高级的词句挖掘技巧是用软件从带字幕的视频中自动创建抽认卡。这将生成一个庞大的「句子库」,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卡片,或者搜索你想学的单词并筛选出相应的句子,或使用软件根据词频表自动确定要优先学习的卡片。
这里有一些用于自动词句挖掘的有用工具:
- 将带有字幕的媒体转换成 Anki 卡片:
- Morphman:对你的卡片进行排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2B1:沉浸学习指南
下一篇:2B3:自然单语过渡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LockXie,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dvanced Sentence Mining | Ref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