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Greeno, J. G. (1997):《论那些答非所问的主张》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2 👍 / 0 💬

本文是对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情境学习与教育》[1]的回应,旨在为情境学习[2]进行辩护。

他指责 Anderson 等人误解了情境学习的主张,因此其批评未能切中要害。除了一个观察之外,我很难理解这些差异(JRA 等人似乎也一样;参见他们的后续回应):情境主义者将「互动系统」而非「个体内部的知识单元」作为其基本分析单元。但这一差异究竟如何体现在双方的主张上,并不清晰。Greeno 承认知识迁移确实存在;抽象知识也存在;从系统性任务入手会减慢学习速度;在学校学习是可能的;等等。他强调了双方在意义层面的一些分歧,但并没有像我会做的那样,将此作为反驳 JRA 等人的核心。

总的来说,我认为 Greeno 的抱怨主要表明了情境主义视角拥有一个不同的分析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本身很有价值!但我认为双方是在各说各话。JRA 对情境学习倡导者的某些极端观点提出了切中要害的批评,而 Greeno 并未真正对此作出反驳。并且,我认为 JRA 等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论、意义、身份认同等问题,但这似乎也不是 Greeno 在此文中的论述重点。

参见 Anderson 等人的回应: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7). Situative Versus Cognitive Perspectives: Form Versus Subst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18–21[3]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Greeno, J. G. (1997). On Claims That Answer the Wrong Question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5–17

参考

1.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情境学习与教育》 ./1936721806074545452.html
2. 情境学习 ./1927362592575316108.html
3.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7):《情境视角与认知视角:形式之争还是实质之辩》 ./1936722059859308585.html

专栏:认知基石 & 教育培训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