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情境学习与教育》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7 👍 / 0 💬

本文是 John Anderson、Reder 和 Herb Simon情境学习[1],特别是对 Lave 和 Wenger 的情境学习理论[2]的批判。

他们正确地指出,情境学习[1]的拥护者们全盘抛弃了认知主义[3]的实证基础。诚然,知识有其情境性,但并非完全如此——受多种因素调节的迁移学习[4]确实存在。抽象学习实际上可能比具体的学习更有效,尤其是当学习者需要将知识常规性地泛化到新情境中时。并且,教学可以从隔离和脱离情境的练习中获益(例如,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既需要独奏练习,也需要与乐团合练)。

他们将情境学习[1]的大部分价值归结为动机层面,仅仅承认学习者确实需要激励。我认为,在考量学习的终极目的时,他们的这种承认还远远不够。其潜在的假设似乎是,学习和知识的本质是为了职业和经济上的成功。这是一个相当灰暗的视角。而 Lave 和 Wenger 所提出的关于身份(转变)形成和社会意义的视角,其内涵远超动机本身——它关乎如何过上有意义人生的根基。

我发现下面这段话令人费解:

尽管将数学练习置于复杂情境中可能在动机层面有其益处,但 Geary (1995) 指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复杂的数学本身能对大多数学生产生多大的内在激励。要在某个高级领域达到卓越水平所需的那种持续练习,对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是内在驱动的,它需要大量的家庭和文化支持。

对这最后一句话的一种解读是,作者承认了 Lave 和 Wenger 关于学习意义的主张——即卓越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得领域知识,更在于成为一个实践社群中技艺精湛的一员。但同时我又想问:为什么它不是内在驱动的呢?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警示信号吗?

相关回应请见:Greeno, J. G. (1997). On Claims That Answer the Wrong Question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5–17[5]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4), 5–11

参考

1. 情境学习 ./1927362592575316108.html
2. 情境学习 - Lave and Wenger ./696904074.html
3. 认知主义 ./696291865.html
4. 迁移学习 ./491870061.html
5. Greeno, J. G. (1997):《论那些答非所问的主张》 ./1936721952816476525.html

专栏:认知基石 & 教育培训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