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7):《情境视角与认知视角:形式之争还是实质之辩》

钻研人类记忆,探索复习算法。改善教育公平,践行自由学习。

3 👍 / 0 💬

本文是对 Greeno, J. G. (1997):《论那些答非所问的主张》[1]的一篇略显不耐烦的再回应,继续了对情境学习[2]的批判。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论点是:这不仅仅是一场哲学辩论。认知主义[3]的诞生,正是为了回应行为主义[4]在解释复杂人类能力方面的具体失败。通过建立「对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理解」,认知主义展示了在解决学习问题上取得切实进展的具体路径。而情境学习的倡者们似乎并未致力于开发同类的建模和预测工具——事实上,他们常常积极地反对这类形式化方法——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该理论究竟打算如何推动进步?

他们还提出了另一个关键点:情境学习[2]坚持认为意义来自于在实践社群中的社会性参与。但是:

任何探索过一朵美丽的花或一座珊瑚礁的构造的人都知道,学习新知的愉悦,可以完全独立于任何社会结构、教学、人际互动或集体参与。
我认为此言不虚。在一个过分执着于学校教育的世界里,情境主义视角诚然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但其主张过于绝对。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7). Situative Versus Cognitive Perspectives: Form Versus Subst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18–21

参考

1. Greeno, J. G. (1997):《论那些答非所问的主张》 ./1936721952816476525.html
2. 情境学习 ./1927362592575316108.html
3. 认知主义 ./696291865.html
4. 行为主义 ./1926940228100268129.html

专栏:认知基石 & 教育培训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