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让教育更加有效?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7 👍 / 2 💬

问题描述


好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本质又是什么?什么又叫有效?

教育是否能被量化?人生是否能被定义?

请你抚躬自问,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对量化某件事物非常痴迷。我们总是说「无法估量的,就无法掌控。」于是我们尤其想要量化学生的教育水平,自《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颁布后,更是江河日下,愈演愈烈。孩子成为了竞争的棋子,在教师、学校甚至国家之间的竞赛中任其摆布,而这仅是为了从孩子身上榨取出最高的分数。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剥夺孩子的睡眠、玩乐甚至于探索的自由……换句话说,剥夺他们的童年,以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让我们深呼吸,是时候站在社会的角度,反省自己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即使可以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能够量化的「教育」是否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呢?

教育起源之初的目的

今天,我们知道学校源自于新教改革(见此处[1]的详细说明)。这些改革者认为,教导孩子阅读以便他们能够阅读圣经是基督徒的责任。他们还认为,向孩子灌输信仰也是基督徒的责任——主要讲述的是服从的价值,以及那些调皮捣蛋者等待的严重后果。

在当时,教育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从孩子们身上驱除原罪,让他们对权威产生适当的恐惧,并记住圣经以及为孩子灌输服从的道德教诲。从这个目的出发,如何定义教育的成功是很清楚的。如果孩子们遵从教师(那时候称作「主人」)的规矩上课,并且不和成年人顶嘴,那么孩子的教育便是成功的。课程的内容并不重要(只要不与圣经相矛盾);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否顺从地完成它们。如果他们不顾殴打和羞辱,坚持反抗,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对他们来说,学校教育就失败了。

在很久以前,人们并不认为学校教育便是教育的全部。为了工作生活,人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学校虽然很糟糕,但是在那时的孩子的生活中,学校仅占一小部分。

随着时代发展,学校逐步被政府接管,学校增加了教授的课程科目,对学生的学业安排也逐渐增多。许多人都认为,学校教育便是包括了教育的全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学校模式逐步向工厂转移。学校如同流水线一般,将学生沿着流水线一级一级递送,在每一站,新老师都会在「产品」中添加知识和规矩,最后,成品会从流水线滑槽中落下,盖上批准证书。

尽管我们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工厂阶段,但直至今日,这仍然是我们的标准教育方法。但如果这便是我们所称的「教育」,那对于如何衡量「教育」也很清晰了——我们在「传送带」的各个站点测试每一个学生,检验他们对「事实」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准备继续送往下一站。

然而,在时间长河的检验中,这个工厂系统的质量并不尽人意。自上而下的操控教师个体,或是学生进步的标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仍有一些教师认为学而不同,孩子们理应花费大量时间自由地玩耍和探索,探索自身的兴趣和激情。在标准的制定和继承中,校与校,师与师之间存在着差异。

因此,《有教无类》法案(NCLB)随之颁布,一心想要消除这些差异。于是,所有「产品」都必须符合标准规定——无论「原材料」有何差异,也不论学业之外的生活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不论孩子自身想做想学何物的一切期望。《有教无类》法案仅仅是合乎逻辑的工厂模型,用于生产出更加一致且标准化的产品。

因为《有教无类》法案,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紧密联系起来,这令教师的压力变得很大。由于标准化考试注重于数学、阅读以及低程度(极为狭隘)的科学,于是这些科目重点教授,而其他科目便被搁置一旁。

但时至今日,正如我先前所敦促,让我们退一步脱离狂热,深呼吸理智思考何为教育。我妻子觉得做些瑜伽会很有帮助。

思考教育的新视角

即使我们将教育仅仅定义为学习阅读和数学,我们也没有正确合理地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当孩子真正想要阅读时,他们会轻松地学会阅读;同样,当他们想要学数学时,他们也能轻松地学会数学(你可以参考这里[2]这里[3],还有这里[4]了解更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想要。当我们将阅读和数学分解成为麻木的、强迫的、流水线般的步骤时,孩子便会厌恶。没有人会为了阅读而阅读,或者为了做数学而做数学。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或是享受故事,做数学是为了解决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方式,也是孩子们在民主学校[5]非学校教育里的学习方式,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教育。

但现在,让我们将思绪从阅读和数学抽离向更关键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对孩子发展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希望孩子们成为权威人士的绝对附属品——在这条路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灾祸降临于孩子身上。正确的教育目标难道是在综艺上涂脂抹粉——「嘿,你比五年级的孩子要聪明吗?」——五年级的孩子(或任何其他年级学生)应该知道这几乎与人生的成功无关。

所以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呢?或者可以这么说: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出于你我对于人生意义与孩童期冀的分歧,我们的答案很可能不一致。

我希望他们能够主宰人生,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我希望他们幸福,同时也能为他人追寻幸福。我希望他们坚韧不拔,勇于同人生那些无法回避的压力和失望作斗争。我希望他们对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满怀信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能够适应世界。我希望他们有人生抱负,满腔热血地向着未来奋进。我希望他们大脑清醒,理智严谨地做出每一个理想路上的决策。我希望他们树立积极人文意识和道德取向的价值观,把人当人,维护并践行人类均而与生俱有之权利。如果我现在有小孩,我想这便是我对他们的期冀。

但障碍就在此了。这些的一切均无法在学校课堂上传授。朝气蓬勃的孩子们需要大量的时间玩耍、探索、发现、创造,最终才能学会这些为人之根本。我们能做的,就是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以及构建一个裨益于人、循循善诱的氛围,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并学会换位思考。归根结底,教育的目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并有且只能由自己来实现的。

那么,教育是否能被量化?人生是否能被定义?也许自我能够以追寻人生意义,怀揣抱负前进来衡量自身。但是,绝对没有人能去量化,能去定义另一个人。


此时此刻,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无论我们是否赞同,你的疑问、感悟、故事、观点都会被我以及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尊重。(当然,鼓励大家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发言——译者注)。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二猪,校对 JarrettYe
原文:Can You Measure an Education? Can You Define Life’s Meaning? | Psychology Today
发布于 2012 年 12 月 14 日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博士
审稿人:Ekua Hagan

上一篇:待翻译

下一篇:待翻译


创作声明:内容包含教育建议,国外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

1. 西方教育简史——学校为何将教育变成了灌输 ./608087037.html
2. 孩子能自己学会阅读 ./638041835.html
3. 少即是多:为什么学校要少教数学 ./610678855.html
4. 孩子对自己学习做主时,学数学更轻松 ./636900166.html
5. 孩子们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IV:来自瑟谷学校的一课 ./599189732.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