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是一名高中生 我在学习中发现多问为什么 弄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老师上课的时候关于复杂难懂的定义 课文知识 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加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传授给我 我就能记得清楚记得久记得牢固 但是我发现老师很少这么做 这样我学起来就吃力 家人给我花重金给我请私人家教 我每天都可以和这个老师问为什么 我也可以让私人家教把枯燥的知识点 转化成现实中的例子 传授给我 导致我学习很好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在学校老师不多举例子 生活中的例子来传授给我们知识呢 这样 我们学的也牢固
我一直认为书本上的文字 都是为了照顾严谨性 产生的文字枯燥难懂 老师就是桥梁 把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例子 再传授给学生 这事衡量老师好坏的因素
其实,不重视理解,也不是中国教育独有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教育工作者的实力不允许,其二是学校教育的动机本就不纯。
先说实力为什么不允许吧。
我可以说,绝大多数教材编写者、课程设计者,都没有搞懂怎么制作优质的解释,让学习者能够理解知识。让我们先看一下《陶哲轩实分析》习题解答网站作者 Issa Rice 的这条笔记:
好的文字解释有什么特点?
- 确立读者所需的前置知识,介绍背景信息,之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
- 模拟读者缺乏经验的心境
- 预计有哪些常见的误解或错误观念,并一一处理
- 预计读者会问哪些常见的问题
- 不要假设读者的工作记忆是无限的(这里说明了如果违反这条规则会有什么后果:解释材料中假设了工作记忆容量是无限的[1])
- 如果文中有指代相同概念的不同词汇/术语/短语,要明确说明(即使是技术领域,同义词也非常常见!)
- 指出哪些东西不是很重要,初学者不用关心,让读者集中注意力
- 如果同一个词汇/术语/短语指代了不同概念,也要说明(这个现象即使是在技术领域也非常常见!)
- 定义概念时要给全四种例子
- 对抗混淆:相连介绍看起来相似的概念时,停下来要说明这两个概念是否真的相似
- 告示读者有一些概念会过时,因为后续会进一步阐述
- 考虑概念的各种组合情况(参见遍历组合技巧,这是更相近的想法)——其实人们写作时会隐式地画一个表格,一列一个属性,一行一个例子,然后把一些单元格填满,但有些单元格没有填;举例说明这个想法不成立的地方:https://github.com/riceissa/project-ideas/issues/18
- 在具体和抽象之间交替解释
- 从头到尾都要提供很多例子
- 给出一个精确/技术性/可操控的模型以便读者摆弄
- 措辞要保证让读者读得懂(你措辞模糊,可能指代很多东西,或者用词抽象,读者不知道能联系到什么具体东西,读者就看不懂了;)
- 引入参数和变量时,要说明常见的值,也要说明极端的值
- 给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 比如给出数学概念的定义时也要说明人们在应用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 按照概念发现故事[2]的结构设计
- 开头给出学习该领域的动机,回答「那又如何」——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因为话题看起来似乎有点酷,或者所有人都在讨论,而阅读你这篇文章,看到动机一节时,他们应该会非常感兴趣;你描述的动机,应该能增强读者初始的动机。不要写那种大多数文章里面一点即灭的动机,说什么「这个学科很重要」。这里就要问:什么样的动机是好动机?[3]甚至很多偏向教学的数学解释材料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虚假动机[4]。
- 每个步骤都要说明动机
- 不仅要说明关键的洞见,而且要说明可用于发现这些洞见的通用方法
- 说明这个话题下容易想到但是失败了的方法/行不通的办法
- 定义压轴[5]放最后
- 提问方法
- 请读者在阅读解决方案之前先自己思考一下。但这需要谨慎行事,以提高读者的兴趣,而不是吓唬他们。有关详情,请参阅管理学习中的微动作。
看完这些特点,再看看学校的教材,就会发现,没有几本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光靠这种教材,学生想要自己理解知识,已经困难重重。那么,老师又能帮上他们多少呢?
传统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直接而公开地展示权威,布置大量练习,让他们能学会;之后要测试这些知识。如果他们没学会,那么整套流程再来一遍。
这整套流程如同流水线一般,将学生沿着流水线一级一级递送,在每一站,新老师都会在「产品」中添加知识和规矩,最后,成品会从流水线滑槽中落下,盖上批准证书。
最后的成品里,一小部分是天资聪颖者,他们真正理解了知识,并能够精巧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各种场景中。还有一部分是顺服校驯者,他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把所有题型的解答方法死记硬背下来,通过了最后的考试。剩下的大多数人,完全被这套系统恶心坏了,既没有得到培养,也不愿服从这套系统,最后被系统抛弃,丢给社会继续毒打。
相关文章
叶峻峣:为什么垃圾教材遍地走?关于解释的科学。叶峻峣:卢梭之谬误:荼毒至今的教育理论叶峻峣:教育是否能被量化?人生是否能被定义?再说为什么学校教育动机不纯。
现代强制学校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教会学校和普鲁士教育。从那时起,教育就是灌输的代名词。理解本就不是强制学校教育的目的。
由于各种原因,为了宗教也好,为了世俗也罢,全体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思想产生了,并逐渐传播开来。教育(从此)被理解为灌输。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世界某些地区对童工的需求有所下降。新的观念开始传播:童年应该是学习的时间,应该建设儿童学校,作为学习的地方。全体儿童接受义务公共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欧洲逐渐发展起来,从 16 世纪初一直到 19 世纪。这是一个广受拥戴的理念,而这些支持者关于儿童应该学习的课程,都有自己的议程。
普及教育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新兴的新教。马丁 · 路德声称,获得拯救的方法,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从而,人们得出结论,每个人必须学会阅读,也必须了解圣经代表着绝对的真理。为了防止灵魂堕入永世地狱,路德及其他宗教改革的领袖将公共教育提升成基督教徒的义务。到 17 世纪末,德国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领头羊,在大多数州都有法律要求孩子们上学,但是管理学校的是路德教会,而不是国家。
17 世纪中叶,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成为第一个施行强制学校教育的殖民地,其既定目标是将儿童变成优秀的清教徒。到了 1690 年,马萨诸塞州邻近殖民地的儿童使用新英格兰初级教科书学习阅读,也就是俗话说的「新英格兰的小圣经」。它用简短而押韵的对句教儿童认识 ABC 英文字母表,从「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 (亚当之过,世界皆堕落)」开始 , 到「Zaccheus he, Did climb the tree, His Lord to see(撒该爬上了树,看到我们的天主)」结束。这本课本还包括《主祷文》《信经》和《十诫》,还有许多课程,专门用来向孩子灌输敬畏上帝,以及对长辈怀抱强烈的义务感。
工业界的雇主认为,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好用的工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守时,听从指令,忍耐长时间的苦工,以及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他们认为(虽然他们不会这么说),学校教的课程越枯燥无聊越好。
随着国家逐渐定型,power 逐渐集中,国家 leader 认为,学校是为了培养爱国者和士兵。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祖国母亲的壮丽,开国 leader 以及各位 leader 的壮举与美德,以及保卫国家不受镜歪可怕势力侵害的必要。
各种人物之间,还有真正关心孩子的改革者,他们传达的信息,在今天的我们听起来很是值得同情。他们认为,学校这个地方,需保护学生免受外界破坏性力量伤害,并让他们打下道德与智力基础,以成长为诚实自强的成年人。但他们对孩子需要学什么也自有安排。孩子应该学习道德与拉丁语,数学等学科,以锻炼思维,成为学者。
所以,所有这些学校的建设者和支持者,都对儿童在学校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清晰的看法。很正确地,没有人认为儿童能靠自己便准确地掌握所有他们(成年人)高度重视的内容,即便儿童身处于丰富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都认为学校教育是灌输,是在儿童的思想里刻印下一些真理和思考方式。而灌输的唯一办法,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就是强迫重复,并测试重复内容的记忆强度。
这套教育系统就是为了当时快速工业化提供大量能用的产业工(具)人而设计的。流水线工(具)人只需要知道怎么操作,并听懂并服从上级的命令即可。让这些工(具)人理解知识,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容易让他们理解社会运转的本源逻辑:
相关文章
叶峻峣:西方教育简史——学校为何将教育变成了灌输叶峻峣:现代学校教育必将灭亡?浅谈普鲁士工厂教育体制的始与终如无特殊说明,以上摘录的译文皆由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参考
1. 解释材料中假设了工作记忆容量是无限的 ./591675068.html2. 概念发现故事 ./557148086.html
3. 好动机有什么特点? ./587804911.html
4. 虚假动机 ./580137276.html
5. 定义压轴 ./65401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