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逃避式考研”。简单来说,就是因“逃避”进入社会而读研。对很多学生来说,相比起考试的难,作出人生方向关键选择的难度会更大,“象牙塔”之外的“社会人生活”也充满未知,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具确定性的考研。
“逃避式考研”的年轻人在逃避什么_工作_进行_人生就好比买奢饰品的人不是为了「保值」而是为了「炫耀」,读研与其说是「上进」不如说是「逃避」。
其实本科毕业生也不傻,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学校呆了十几年其实还是啥都不会,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彻底承认,就堂而皇之的找个借口在家蹲着,意图欺骗自己「我要是能考研上岸肯定不一样」,但哪怕二战三战最后真的「中了举」,读完研毕业照样还是啥都不会,白浪费几年人生。但反正自己已经在学校浪费十几年了,再浪费几年其实也不心疼。
「在家读研」就好比前两年特殊时期的「在家隔离」,属于是「自我软性监禁」。这也算是一种好现象吧,缓和了失业问题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不给()()添麻烦,毕竟维稳的成本是很高的。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些「自我软性监禁」的人努力拼搏竟然是为了实现上岸后的「集体软性监禁」,也许是中学时期的「集体硬性监禁」没关够,或者是单纯被关少了,想再被关几年,毕竟「没有被历练过的人生是不圆满的」。
如果你问那些选择考研的本科毕业生「为什么考研?」,他们大概率会回答「因为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先读研看看」。就好像只要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一起去读研,过了几年经济形势自然就变好了,这些人自然就能有工作了。这至少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如果你告诉他们「考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就感到失去了信仰,因为这和他们过去二十多年被灌输的观念完全相反。
事实上,那么多学生选择考研,不是因为考研真的有很高的性价比,而是因为「考研」实际上占据了「标准答案」的生态位。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标准人生安排以后,本科毕业生已经本能的去寻找标准答案了。现在坦然的接受标准答案去考研,听上去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你要知道,35 岁的标准答案也许要比 25 岁的标准答案糟糕得多,更别说 45 岁,55 岁。人一旦全心全意信了标准答案,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
汉民族的拜做题教信仰根深蒂固,可以追溯到科举时代,恢复高考后再度被发扬光大。这一代年轻人的父辈,很多都是通过高考进城扎根的。在拜做题教的洗脑下,他们把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部归功于「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似乎完全不明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影响,更不会明白如今浪潮褪去,「拼命做题」为什么不灵了。
对我们来说,任何事情,只要能和「文化」两个字沾上边,就立马具有了神圣的意味,在拜做题教的信徒看来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明明是在家蹲着,顺便做点宗教仪式自我安慰一切都会变化,却要美其名曰「考研」。接受普鲁士教育模式的驯化和监禁,叫「受教育」,被驯化的人叫「文化人」。你骂一个国男「软蛋」「杨伟」他还能忍忍,你要骂他「没文化」他立马就要破防,对一个人极大的侮辱和贬低莫过于这三个字。
在我们的语境中,有文化=有智慧。搞笑的是,学校长期的强制教学[1]会让学生厌恶所学,学生的大脑对于所有知识的估值都会降低[2],并进入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这会让一个人的学习内驱力[3]被大大压制,使他不愿意主动学习,只得被外界压力[4]逼迫继续学下去。学校的教育方式违背了人类大脑学习的自然机制[5],这使得学习从一种快乐变为一种痛苦。经历了强制教育的大多数学生都终身厌恶学习,对于知识的好奇心[6]完全被扑灭,把「学习」当作「应付考试」的同义词,当作「痛苦」「自卑」的代名词。但无论如何,拜做题教的信徒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被摧毁了,他们只想「有文化」。这样说来,学习能力被压制被摧毁,深信自己被灌输的只言片语,就叫做「有文化」。
一群中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本质上和一群视障人士看画展,一群听障人士去音乐会没有区别,甚至更魔怔,因为画展里的盲人自己也知道自己啥都看不见只是装装样子,坐在教室里的人却是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在「学习」。一想到有那么多「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我都感到毛骨悚然的恐怖。如果你告诉他们「真正的学习能且仅能是快乐的」,他们大概率会把你当成疯子。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不过是这种魔怔意识形态的一种延续,只是被套上了「高等教育」的光环,其驯化、筛选、维稳的本质是不变的。
河南一高校数十位考研生为提神冬夜路灯下备战,如何看待这种努力方式?如何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参考
1. 学习中的强迫 ./351872034.html2. 知识估值网络 ./617467538.html
3.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4. 学校外驱力 ./539022457.html
5.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6. 好奇心就像开关 ./61616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