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国内到底该不该一棒子打死发达国家的快乐教育?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97 👍 / 210 💬

问题描述

我比较喜欢发达国家的快乐教育和其他的各种高福利待遇,因为人一生太短暂了。发达国家的很多国情都不适合国内发展,但国内完全可以借鉴人家一些好的地方。


快乐教育这四个字已经被污名化了,就如民科≠民间的科学家,快乐教育≠教育可以快乐。

高赞 @冷哲 的回答说「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强调理解而放弃了刻意练习」,以此来论证快乐教育是学不到东西的,这里有很大的漏洞。

首先,刻意练习针对的是运动技能发展。Ericsson 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时,主要是以运动员和音乐家为例,这些领域对基本技能有极为严格的定义,以及相应的客观标准。Ericsson 自己都认为知识工作是无法刻意练习的,因为缺乏客观标准,从而导致反馈不足。而且知识工作的技能定义也不清晰,这一领域也没有公认的技能练习方法。给知识强行套上一套标准,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做题家,是应试机器,而不是优秀的知识工作者。

其次,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也都没有刻意练习,他们主要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项目,边做边学,逐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类比到足球运动员身上,就是以赛代练,不进行日常的跑步、举重等基础训练,这在运动领域是极不推荐的,但在知识工作领域却是常态。我想也不会有什么科研工作者,每天会刻意练习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或者笔算能力吧。这里有几篇相关文章:

叶峻峣:知识工作很少涉及刻意练习叶峻峣:规律记忆练习的承载能力;刻意练习和心流之间的张力Thoughts Memo:隐式练习——视奏寓言

高赞 @冷哲 的回答说「学习本身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一点也不快乐,也不有趣」,这也值得商榷。

首先,学习是能够带来快乐的。如果否定学习的乐趣,那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有趣的讲座」和「枯燥的讲座」之分,也不会有「不说人话的教材」和「说人话的教材」之分,更不会有「痛苦的被迫学习」和「快乐的自主学习」之分。

学习的乐趣主要与大脑感知的信息熵有关。如果感知到的信息熵过低,学习就会很无聊。这里的用词是「感知到的信息熵」,因为这与大脑中的前置知识有关。同样一段文本,对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说,感知到的信息熵是不同的。我上面这些文字,对于英语母语者,感知到的信息熵就很低,都是噪音,但对于中文母语者来说,就还可以。对于刚关注我的读者来说,感知到的信息熵很高,因为我提出了很多新概念,而对关注我很久的读者来说,感知到的信息熵很低,因为他们已经听我提过很多次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能从阅读这段文本中感受到的乐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之所以在绝大多数人的经验中学习是痛苦的,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强制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非常低效的,无视了新知识在大脑中编码的简单机制。具体我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推荐阅读这篇译文:

Thoughts Memo:学习的乐趣

相关文章/专栏

Thoughts Memo:学校教育的问题自由学习美国教育批判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