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现在的应试教育意义何在?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04 👍 / 17 💬

问题描述

本人2024刚高考完,刚才弟弟拿来他的历史课本让我提问,我翻了一下书,问他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他将课本上记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我说既然是影响那就有利有弊,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是什么呢?他说没有弊端,因为老师没教,课本上没有,考试又不考。我跟他解释,很多知识点你不能因为老师没教就否认他的客观存在。课本上的知识点非常简略,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浓缩为几句话,难道课本上没有记载的事在现实中就不存在吗?他不以为然的从我房间出去。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吗?明明不是这样的。读书的意义何时从“为中华之崛起”变成了考试考高分?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学?


顾名思义啊。。。应试教育不就是为了应试么。考试拿高分,卷到别人前面,以证明自己智商合格、吃苦耐劳、还听老师话,非常遵从社会对学生的期望。这样才能拿到好文凭,对外界发出更强烈的信号,从而在就业市场获得优势。至于有没有学到真材实料,能不能用于生产活动,能不能为中华之崛起,那不重要。

当然,这自然而然引发了学习本身的异化。这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P55-56 中有很好的论述:

ㅤㅤ当不断加深参与的过程不是学习的基本动机时,这通常是因为「说教式的管教者」承担了激励新手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关注的焦点从实践中的共同参与转移到改造人的活动中。这种转变,是像学校教育这样的情境所具有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中,以教育性的结构化内容组织学习活动。如果忽视新手在目标实践中合法参与的重要性,将会产生两种后果:第一,学习者的身份成为要改变的外在对象。当核心参与是激发学习的主观意图时,文化身份和社会关系中的变化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该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学习者可以视「自身」为对象,所以学习不必非得是被中介的——和被曲解的。第二,如果没有包含新手所参与的活动的文化身份,没有为学习提供的成熟实践领域,那么,交换价值就会取代不断加深的参与的使用价值。学习的商品化在学习成果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造成了一个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学习知识和学习为了评价而展示知识之间的冲突中表现无遗。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中的考试(在学徒制学习的情境中是没有必要的),可能是建立知识交换价值之途径的最普遍、最突出的范例。那么,应试就成了一种新的、以提升学习的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寄生活动,而这一切与学习的使用价值无关

——《情境学习 - Lave and Wenger

这种对学习的异化,也同样引发了对低学历工人的系统性歧视,以及教育市场的严重失灵:

—— 《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的左派经验


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引言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基础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拆分教育溢价以及思考智商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理论依据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