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随笔】间隔重复软件的两大进路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66 👍 / 24 💬

太长不看:本文从「如何降低好卡片的编写成本」出发,介绍了目前间隔重复软件发展的两大进路,简单地讨论了这两条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反思卡片本身的局限性,向纯粹基于专家卡片的系统提出了质疑。最后,表达了对国产 Anki-like 软件的期望。

介绍

间隔重复[1]是一种记忆技术,通过合理规划复习的时机,我们能花更少的时间,记住更多有用的知识。而间隔重复软件,则是将该技术与其它传统学习工具、材料相结合,以便学习者开箱即用。

笔者体验过不少间隔重复软件,有自由开放的 Anki、历史悠久的 SuperMemo、与笔记结合的 RemNote、与网课结合的 Osmosis[2],以及嵌入文本的 Orbit[3]。这些软件各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用户群体,也有自己的理念。

本文想从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角度来给这些软件分个类:如何降低好卡片的编写成本。

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我自己 4 年来编写卡片的经验,以及我对一起使用 Anki 的朋友们的观察,我发现写出好卡片的门槛是如此之高,极少有人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不仅如此,在各大 Anki 交流群中,有不少同学都是来伸手要牌组的。显然,使用别人制作的牌组的需求一直存在。

可以看出,好卡片的编写成本是很高的,不少同学不愿意自己制卡,或者自己制卡的质量较低。

关于什么样的卡片算好卡片,可参考《制卡原则与知识表述》这个收藏夹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间隔重复软件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1. 专家编写卡片,如 Osmosis 的抽认卡是完全结合相关的医学网课制作的,而 Orbit 则是将编写卡片的任务交给教材编写者。
  2. 辅助卡片编写,如 SuperMemo 引入渐进阅读[4]来快速生成卡片,而 RemNote 则通过引入知识模板[5]来方便制卡。

在我看来,这两条进路缺一不可。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讨论一下:

专家编写卡片

为什么说专家编写卡片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进路呢?

原因有三:

  1. 一次编写,多处分发
  2. 加快间隔重复的普及
  3. 吸引教育者加入制卡

首先,由专家来编写卡片,可供上万人学习。虽然专家的时间很值钱,让专家制卡的成本很高。但是卡片一旦编写好之后,就可以几乎无成本的复制、分发给大量学习者。从人均的制卡成本上来看,肯定是下降的。

可能会有人问,让普通用户编写卡片,然后分享,不也一样吗?很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由于个人编写卡片经常会用一些自己才理解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卡片分享传播。而让有经验的专家来设计循序渐进的卡片内容,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能较为顺畅的使用这些卡片学习。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学生只需要享受间隔重复的好处,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而不必费心费力地去编写卡片。之前我推广 Anki 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制卡实在是太劝退了。有了专家编写卡片,普及间隔重复的一大障碍也得以解决。

当然,这不是说编写卡片不重要,但是编写卡片也是需要参考典范的。专家编写的卡片能作为普通学习者自己制卡的参考,这对学习者颇有帮助。

最后,当专家编写卡片对学习者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后,就能引起传统教育者的重视。学生自己做卡片的小打小闹,是很难触动老师去重视这些技术的。

想要打动传统教育行业的老师,间隔重复急需实际的成果。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已经有很多了,缺少的就是一个个成功的案例[6]。当这些教育者认识到间隔重复的好处之后,他们也会开始学习编写卡片的技巧,然后推荐给他们的学生。

这样就够了吗?

有了专家编写卡片,我们是否就不需要让普通用户编写卡片了呢?

当然不是,原因同样有三点:

  1. 专家卡片不可能全面覆盖
  2. 自己制卡能联系个人经验
  3. 谁来当第一个制卡专家?

首先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不可能让每个领域的专家都来编写卡片。如果遇到了没有专家卡片的领域,难道我们就要放弃间隔重复吗?

另外,编写卡片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理解行为,我们可以将个人经验写到卡片中,有助于将材料刻入记忆。由专家编写卡片,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好处。

最后,正如「第一位大学老师从没上过大学」,第一个制卡专家肯定也没有用过专家的卡片,他一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用户。我们不可能凭空等待一个制卡专家的出现,然后直接使用这位专家编写的卡片。

那么,一个普通用户该如何成为编写卡片的专家呢?

辅助卡片编写

在间隔重复技术发展的早期,制卡专家显然是非常稀有的,大部分用户都需要自己制卡。如何让制卡变得更简单,让这些用户的学习曲线不那么陡峭呢?SuperMemo 依靠渐进阅读[4]辅助卡片编写,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渐进阅读可算是一种辅助卡片编写的技术。通过将阅读和间隔重复结合起来,用户可以像传统学习那样,阅读文本、标记重点、圈出关键词,而卡片则在这些传统的学习习惯中自动生成:





这样制作出来的卡片,大部分源自文本,对学习者来说较为轻松。但是这种卡片的质量也算不上很高,想要进一步提高卡片质量,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对卡片内容进行改进[7],比如:




而 RemNote 则是通过将传统的记笔记习惯与制卡相结合,之前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叶峻峣:在 RemNote 中构建知识

有了这些工具的辅助,我们便可以在大量制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渐掌握编写好卡片的技能,从而成为编写卡片的专家。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

看样子有这两条进路相互辅助,间隔重复就能慢慢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普及开了。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

我没有这么乐观。如果说,这两条进路有一条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你觉得会是哪一条呢?好好想一想。

答案揭晓,我认为专家编写卡片这条路还道阻且长。哪怕是专家编写的卡片,一上来就让学习者进行记忆,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看好 Anki 的一大原因。光靠卡片,哪怕是专家编写的卡片,也很难学到什么知识(单词、题库这些除外)。也就是说,传统的知识媒介——文章和视频,在知识传授上,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Orbit 将卡片嵌入到文本中,让间隔重复成为阅读材料的补充;Osmosis 将卡片放到每个视频的结尾,让抽认卡成为一种选择。它们都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媒介,这才是对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扬弃。换句话说,把洗澡水倒掉就行了,可别把婴儿也给丢了。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倘若光靠专家编写的卡片就能学会知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没看到有这样的 Anki 牌组出现?

脱离了线性文本的卡片是碎片化的,依靠碎片化的卡片,我们难以融会贯通[8]。SuperMemo 的渐进阅读也是从线性的文本中生成卡片,RemNote 的大纲+双链的结构也是在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Orbit 和 Osmosis 更是如此,直接用传统的材料将知识串起来讲一遍。

不过,既然发现了问题,这事就不那么可怕了。方法总比问题多,认识到问题总比啥也不知道要好。

希望每一位从事这个行业的朋友,能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开发出超越 Anki 的间隔重复软件。

结语

一不小心,又写多了,最后还偏了个题,请各位多多包涵哈哈。

本文算是整理了一下我对间隔重复软件发展方向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启发到某个需要它的人。

间隔重复软件的交互设计依然有很长的路有走,当然,算法也是。

可能未来我会写一些关于间隔重复算法的思考,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祝大家学习快乐!


2021 年 8 月 4 日

叶峻峣


附注

掌握知识分为学习和复习两个过程,二者都需要成本,复习成本可以通过原子化和间隔卡片降低,但原子化对知识的学习是把双刃剑,仅通过牌组掌握知识是不易的

对知识点的安排有设计并优化的必要,但学习和复习的优化方向不同,这样可粗略的认为书籍和anki各处于一种优化方向

学习和复习成本又各自可分为“学习用某种方式学习的成本”和“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成本”以及“学习用某种方式复习的成本”和“用这种方式复习的成本”。因此制卡专家们制作牌组若想尽可能降低这四项成本,还是要将学习内容和复习内容贯通起来。

以上是 @黄河的六一 提供的总结,非常到位,故搬运到此处。


参考

1. 间隔重复 ./57020308.html
2. 【介绍】Osmosis——视频网课、卡片与间隔重复的有机结合 ./106058169.html
3. 我们如何才能开发出变革性的思想工具? ./394795804.html
4. 渐进阅读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incremental_reading
5. 通用描述符 ./274891979.html
6. 在课堂上使用间隔重复软件的这七年 ./382699591.html
7. 间隔重复中的简化与冗余 ./283017134.html
8. 连贯性与一致性 ./264327134.html

专栏:学委叶哥的随笔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