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说教育是滞后性的?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5 👍 / 14 💬

问题描述


两年前的这篇翻译,现在看还是一针见血:

如果课标[1]是由 40-55 岁的人编写的,那么它就会严重偏向于继承 20-50 年前的课标所承载的知识内容。这种现象具有递归性,并导致滞后效果, 2020 年开设的课标,却可能仍然被一个世纪前适用的知识所污染。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强制教学手写体,但波兰仍然强制教学。最近,我发现波兰课标中的手写体大写 F 看起来非常陌生,我不记得我在童年时学过这个字母,也不记得在生活中哪里遇到过。更糟糕的是,我无法分辨这个字母。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这个字母不存在!它看起来像 T 和 F 的杂交。如果一个知识还算渊博的博士,在他生命的六十年中,完全不记得哪里遇见过与手写体大写 F 互动(除了在这儿骂一顿),那它有何必要作为必修知识要求孩子学习?

整个数学领域都在快速发展,比如应用到机器学习的数学。然而,今天的数学课标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课标别无二致。笔算仍然占据课标的主要地位,然而现今实用价值所剩无几。笔算从不应该是强制性的。我试过回忆长除法怎么做,我回忆不起来(花了 20 秒)。我不是忘记长除法了。我小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练习这个方法。然而在成年生活中,我估计从没用过这个技能。(如果我掌握了这个技能,)我也许能心算除法:不那么精确,但是很快,而且适用性[2]更好。计算器和纸一样触手可得。长除法只是学校课本中僵而不死的骨架一具罢了。只是为了乐趣,我试图重新学习长除法,看这个视频也不过两三分钟。不过很悲伤的是,我估计我用不上长除法,除非是为了显摆。

一旦我们把教育从课标的暴政中解放出来,我们就有希望摆脱这块古老又古老的压舱石,来发展更重要的新式解决方案。选择发展新趋势,便要承担抛弃一些旧有价值的风险。然而,信息的获取日益通畅,语义网也颇有前景,这样一来旧的解决方案中好的部分不会灭绝。这些好东西只是会经历一段健康的达尔文过程,而且一旦在特定场景下能提供明显的优势,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复活。

课标滞后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强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课标滞后带来在学校浪费时间[3]之感,从而引发相关压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因此对生活毫无准备,难获成功。

课标滞后于知识无益,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关译文

Thoughts Memo:课标Thoughts Memo:课标滞后期Thoughts Memo:课标之害


参考

1. 课标 ./469943493.html
2. 适用性 ./517317208.html
3. 无聊 ./386603182.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