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课标
强制教育课标是现代学校教育中最具毒性的方面之一,它促成了:
- 讨厌学习
- 降低社会智力
- 对科学的不信任
- 阴谋论
- 压制创造力
- 失业
- 抑郁症
- 成瘾
- 政治灌输
- 维护强制学校教育[1]
课标习惯
学校损害了人们对自由学习[2]的理解(见:顺服校驯者不理解自由学习)。学校提出的学习模式完全是错误的。由于学校把自己描绘成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这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美化[3]。由于一种神话般的信念,即课标[4]决定了思维方式,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思维方式,因此学校似乎是必要的。
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方式可以被完全重新定义,仅仅是因为学校的整个学习计划是由课程[4]所支配的。学生不再思考「什么对我有用」,而是开始思考「一个人应该知道什么」。她不再思考神经元的重要性,或二氧化碳的来源,而是开始思考「生物资料」或「化学课程」。她可能会想:「学校里有涵盖这个特定的知识块吗?我需要为不知道这部分课程而感到羞耻吗?也许我需要重修整个课程,作为一种忏悔的方式?」
强制课标
在自由学习[2]中,我们不需要课标[4]。学习内驱力[5]提供了最佳的指导(见:学习内驱力的最优化[6])。然而,对于那些对教育或自身目标理解较少的人来说,课程可能是学习的指南。例如,它可以帮助初来乍到的家庭教育者的父母寻找灵感来源。
任何一本好书都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的指导性框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课标往往是强制性的,或者是通过强制学习[7]强加给学生的。我们不仅失去了自由学习[2]中一贯的学习的乐趣[8],还可能引发反抗[9]或习得性无助[10],这取决于学习内驱力[5]对抗一套学校施加的奖励和惩罚[11]的相对强度(见图)。
由于其强制性和强迫性,课标[4]已成为教育的最大祸害之一。课标是学校教育问题[12]的根源所在。
一旦学校采用了某种课标,它往往需要控制学习进展的所有步骤。偏离所采用的路线会导致知识上的差距和糟糕的理解。患病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落后。兴趣不大的孩子,以破坏了对学习的热爱[8]为代价,逐渐积累了出色的知识。「完美」设计的课标就像一座纸牌屋,只要缺少几个部件就会倒塌。
强制课标导致了几乎普遍的对学校的厌恶[13]
创意暴跌
孩子们对成人生活中的荒谬之处没有耐心。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用这么多词汇来描述同一概念。为什么拼写与发音不同。为什么我们有多种语言。为什么我们有边界。只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他们就能简化世界,简化生活,并为建立更幸福的社会做出贡献。但这种努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我被禁止用双手练习写字。一只手累了,另一只手就可以接着写。只有在使用了几十年的键盘之后,我右手中指上的巨大茧子才会被磨平。我被禁止通过测试世界对盲人的感觉来获取同情心。如果一个孩子选择用十六进制系统进行所有的计算,她可能会走上改变我们看待数字方式的道路。我们不应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相信十进制系统更高级。如果 Wolfram Alpha 很有趣,我们应该让孩子踏上理解数学的新高度。如果孩子的大脑不认可,那些这些冗长的计算永远不会有更高的意义。
如果孩子选择创造他自己的语言或编码系统,我们不应该阻止他。孩子们发明了游戏、语言、音乐符号、政治体系、秘密代码等等。他们发现或创造新世界。这就是他们喜欢沙盒类模拟游戏的原因(译注:如《我的世界》)。这种宝贵的创造力在学校被极力压制。老师会偷走孩子的时间,要求他们完成与孩子兴趣不相符的「创造性」任务,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很多时候,压制活动的罪行始于匆忙完成课标[4]的要求。
被抑制的探索
完美教育的基础是让大脑接触目标环境。一个工程师的孩子如果在小房间里的生活,很可能会发展出高效的适应能力,从而成为一个程序员。接触网络知识可能为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最合适的环境提供一切必要的因素。在大流行病时期,一个外科医生可能会觉得穿着防护服很笨重。他对新生活的适应可能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在这几天里,他将完善所有的程序和认知技能,以很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大脑是一个完美的适应装置[15]。它的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它的复杂程度是自行递增的。
学校体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接触的力量。学校不会让孩子体验药店的生活,而是不顾孩子的需求,从教授字母和数字开始。多年以后,这些基础知识将被用于记忆药物、名称、配方、剂量等。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知识估值网络[16]被颠倒和削弱。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都被熄灭了。打个比方,现在的教育有点像淘金。孩子不是去寻找黄金,而是从记忆铲子的组成部分开始。此外,这种铲子理论可能在发现筛子更适合这项工作时变得毫无用处,这与学习内驱力[5]背道而驰。
由于缺乏教育同理心[17],成年人认为,一块煎饼就足以让孩子爬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小奖励并不能取代学习内驱力[5],它是建立在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估值网络[16]之上的。
放着自行车不骑,而是让孩子学习肌肉结构和最佳激活顺序。显然,这种骑自行车的理论十分荒谬,人人皆知。但课标的指导思想对此不以为然。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僵持不变。
课标抑制了探索性学习
讨厌学习
学校的早期岁月中,充斥着毒性记忆[18]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伴随一生:「我记性不好」,「我数学差」,「我有阅读障碍」,「我没有语言天赋」,「我很懒」,「我有拖延症」,等等。工厂化的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大批开明自主的人,而是培养出缺乏自尊心的毕业生。这种不自信完全是人为的,也是毫无道理的。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悲剧。
当人们说「我对物理学一窍不通」或「我记不住历史」时,我们总能追溯到他们在学校时的一些不愉快经历。这些终身的痛苦和焦虑,源于强制性的课标安排。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将某些内容纳入课标,会导致一代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整体反感。虽然有些学生可能会充满热情,但大多数人会感到排斥。平均而言,把某些内容纳入课标中可能是一种净损失。
强制课标导致学生长期不喜欢操练的科目
早期教育的危害
课标中最有害的方面之一,就是是早期学业指导的僵化思想。
这种思想是由家长望子成龙的贪欲所推动的。它是基于一个有害的谣言,即早期教育有利于大脑发育。事实恰恰相反。早期教育中各种形式的压力都会导致大脑结构过早成熟和专业化,从而阻碍大脑的发展(见:早熟悖论[19])。
对赢在起跑线的迷恋源于关键期理论和对教育在大脑发育中所据称的重要性性。于此相反,在早期教育中,学习的乐趣[8]被对知识无意义的堆彻所取代。这不仅减缓了学习速度,还可能导致孩子早早就对学习产生厌恶。在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知识毒性[18]、对学习的厌恶以及课标内容的位置安排之间存在恶性循环(见:学校字识的隧道视野)。
虽然许多专家反对过早的学业指导,比如目前普遍推行的「共同核心标准」,但由于老汤问题[20],这个问题永远无法完全衡量。当学校把坏的东西和好的东西混在一起时,坏的东西就会隐藏其中。
课标演变的死胡同并不会导致大脑和社会的毁灭。隧道尽头总会有光明。它从儿童的反抗[9]开始,接着是开明家长的反抗,最终导致政策的改变。当孩子们为了逃避幼儿园的阅读而躲到床底下时,家长和教育者们就会意识到事态已经过头了。
不幸的是,这些轨迹修正往往会陷入长期的波动。我们收紧标准,直至孩子们崩溃,于是我们又放宽要求,但在十年或二十年后重蹈覆辙,陷入同样的优化错误。打破这个循环的唯一解决方法是终结强制学校教育[1]。取而代之,自由学习[2]和自由教育应该成为主流。
认知偏见和古老的谬误使学校朝着自我毁灭的方向发展。
无语义课标
无语义课标是受认知偏见控制的力量所产生的结果,这些偏见会影响我们的知识估值[21]。然而,当我们在学校经历死记硬背[22]的煎熬时,人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成年人不在事后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另一种认知偏见占了上风,即成年人角度下扭曲的童年记忆(见:教育同理心[17])。我们不断听到,识字和计算能力从需要记忆的「基本」知识开始。这其中包括毒性记忆[18]的女王:乘法表。一旦我们幸运地通过这个阶段并完成教育,我们通常会忘记这些苦难,或者认为这是绝对必要的。成年人对学校教育的美化[3]由此产生。
课标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从成人水平逆向映射标准。例如,学前教育课标受到了为达到高中标准而设定的逆向设计影响。更糟糕的是,这种映射往往是由不了解早期教育的「专家」做出的。正如 Danny Greenberg 博士自己所解释的那样,课标设计的草率过程是瑟谷学校的灵感之一。
以成人为中心的方法和逆向映射的力量,可以用学校教育的爬山比喻[23]来解释。
见:无语义课标[24]
课标滞后期
课标滞后是指课标内容落后于人类进步所需知识的滞后期。这种滞后可能长达几十年,它加剧了学校教育对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果课标是由 40-55 岁的人编写的,那么这些课标中传递的知识内容,往往偏重于 20 到 50 年前的知识。这种现象具有递归性,并导致滞后效果, 2020 年开设的课标,却可能仍然被一个世纪前适用的知识所污染。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强制教学手写体,但波兰仍然强制教学。最近,我发现波兰课标中的手写体大写 F 看起来非常陌生,我不记得我在童年时学过这个字母,也不记得在生活中哪里遇到过。更糟糕的是,我甚至无法分辨这个字母。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这个字母不存在!它看起来像是 T 和 F 的混合体。如果一个知识还算渊博的博士,在他生命的六十年中,完全不记得哪里遇见过与手写体大写 F(除了在这儿骂一顿),那它有何必要作为必修知识要求孩子学习?
整个数学领域都在快速发展,比如应用到机器学习的数学。然而,今天的数学课标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课标别无二致。笔算仍然占据课标的主要地位,但现今的实用价值所剩无几。笔算从不应该是强制性的。我试过回忆长除法怎么做,我回忆不起来(花了 20 秒)。我不是忘记长除法了。我小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练习这个方法。但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我估计从没用过它。(如果我掌握了这个技能,)我也许能心算除法:不那么精确,但是很快,而且适用性[25]更好。计算器和纸一样触手可得。长除法只是学校课本中僵而不死的骨架一具罢了。只是为了好玩,我试图重新学习它,看这个视频也不过两三分钟。遗憾的是,我估计我用不上长除法,除非是为了显摆。
一旦我们让教育摆脱课标的枷锁,我们就有希望抛弃过时的包袱,彰显新解决方案的重要性。新趋势总有可能抛弃一些老价值观。然而,信息的获取日益通畅,语义网也颇有前景,这样一来旧的解决方案中好的部分不会灭绝。这些好东西只是会经历一段健康的达尔文过程,而且一旦在特定场景下能提供明显的优势,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复活。
这种滞后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它增加了学生因为在学校浪费时间而感到的压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因此对生活毫无准备,难获成功。
课标滞后于知识无益,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见:课标滞后期[26]
课标膨胀
当我们面临社会无知带来的棘手问题时,我们会本能地考虑把相关话题纳入课标[4]。这种把课标当成可以随意倾倒有用知识的无底洞的习惯,正是学校让学生沾染上的 100+ 恶习[27]中的一个。
当我们目睹种族主义或对 LGBT 群体的不宽容时,我们可能认为增加一些关于宽容或多样性的课标会缓解这个问题。显然,宽容的人难以想象一个种族主义者坐在课堂上,听别人讲解种族歧视是不道德或违法的。这种做法只会激化负面情绪,让人更加反感学校、教师、不同肤色或性取向的人,乃至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最终,在教授宽容的课堂上,一个种族主义者可能会变得更加种族主义。
当经济或社会出现问题时,政客们总是大声疾呼:「这个科目应该是学校的必修课[1]。」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强制往往会导致反抗[9]和课题的贬值[28]。当气候变化在学校成为强制内容时,它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再有趣了。它变成了令人厌烦的「成人世界的絮絮叨叨」。
这同样适用于「性教育」、「互联网技术」或 「学习如何学习」。死记硬背[22]国家历史或文学,是让人丧失爱国情操的最佳方法之一(见:我不再爱国了[29])。如果学校开始推广间隔重复[30],这将是对这个概念的一次大规模毒气袭击。一旦毒雾散去,水蛭[31]和毒性记忆[18]将是这个概念的唯一残留物。把 SuperMemo[32] 强加给孩子是确保他们永远不会欣赏间隔重复,更不用说渐进阅读[33]的力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见:SuperMemo 对孩子不起作用)。
SuperMemo 插入。什么是 SuperMemo?
渐进阅读[33]是自由学习[2]的绝佳隐喻。它没有课标[4]的束缚,完全由目标和热情驱动。课标与渐进学习中的优先级队列[34]的不同在于,课标一旦膨胀,只有通过抗议和改革才能变得更加精简。膨胀越严重,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优先级队列的膨胀永远不会超过可控范围。学习从队列顶部开始,其余的部分则耐心等待,也许是几个月或几年。优先级队列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学习需求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而缓解学习不足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忘掉那些无法管理的需求部分。当然,这个问题只影响到那些有着强烈学习内驱力[5]的人。顺服校驯的[35]人不会经历这种痛苦。他们按照计划学习,该学多少学多少,不多也不少。
政治课标
在所有的政治体系中,课标[4]总是被当作一种可以塑造年轻人思想的武器。这在全权主义制度中最为明显,在那里,意识形态必须从小灌输,否则就会在与自由主义思想的冲突中面临灭亡。强制学校教育[1]的整个概念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已经深深刻入现代文化的意识形态。当我坚持认为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36]时,即使是最开明的人一开始也会提出反对。要证明胁迫、课标、学校压力、压力、毒性记忆[18]、习得性无助和失去对学习的热爱之间的直接联系,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很难表明胁强制教育削弱了社会智力。要证明强制学校教育如何削弱社会智力是困难的。展示学校如何导致抑郁、上瘾和不幸的生活也同样充满挑战。不久的将来,它还将成为推动失业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因素之一。
课标被系统性地滥用为政治灌输的工具
见:学校课标本质上是政治性的[37]。
灌输钟摆
课标确实有强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如其预期的那样(一个生动的例子,见:我不看书和我不看小说)。
在《禁止在家上学》一文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通过课标进行灌输」。我展示了宗教是如何在炮火中茁壮成长的,以及宗教灌输和无神论者的课标是如何使其各自的支持者变得顽固,形成完全封闭的对立阵营。原教旨主义者在压迫下会茁壮成长,而在自由的条件下则逐渐消亡。
其主要观点是,从长远来看,所有形式的意识形态灌输都会反噬。它们只是激活了大脑的探索学习算法中的自然反抗[9](见:教育抵消进化[28])。正是这种对灌输的抵制,拨动着意识形态的钟摆,以及在更大的视角下,拨动着历史的钟摆。
这些都是在文化模因之争中发生的自然振荡。这些振荡有一定的价值,极端的对比也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例如,当特朗普接替奥巴马后,我们学到了很多(见:唐纳德·特朗普的大脑之谜)。现在拜登上任后,他正在撤销前任所做的所有激进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勾起了对新政及其影响的古老记忆。
局部振荡具有相同的价值,导致较少的动荡和社会困扰。激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激烈的争斗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并扭曲现实。这就是为什么通过共同核心课标进行的知识同质化是有害的。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多元化的[38],其中发生在个体之间的每次交流总能带来灵感。
有关创造力[14]的历史规律表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创造性的反抗
跨代的伤害
依赖课标的坏习惯始于「课标是必要的」这一谬误。当谬误与思维体系紧密地结合时,它们就形成了习惯。错误的信念会使条件反射行为成为习惯。
依赖课标是一种自我延续的习惯。在课标制度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会深信不疑地声称:「孩子们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指挥 」。结果,这些受到良好指挥的成年人剥夺了他们孩子发展自主性和智力所必需的选择权。
接受指挥的习惯被传递给新一代,导致自主性的削弱
科学课标
对数学和科学的厌恶往往源于学校。对许多 5 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科学和技术更有趣了。他们想了解这个世界。但后来他们却去了学校。
只需要几个月的课堂时间,孩子们就会对课标要求的简单计算感到厌烦。一个孩子可能更喜欢数他鱼缸里的鱼。另一个则会痴迷地数糖果,以便与兄弟姐妹们分享。代替这一切的是,在学校,他们都被强行灌输了那同一套幼稚教科书中的材料。当一个孩子对科学有了一些真正的兴趣时,情况会变得更糟。数星星或蚂蚁可能更有吸引力。对于培养良好的数感,没有比沉浸在自己的研究,或沉浸在数字众多的虚拟现实中更好的方法。见:电子游戏比教师更好[39]。
除了无聊之外,科学课标[4]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将科学呈现为一套刻在石头上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阴谋论者嘲笑科学。他们坚持认为,如果科学声称自己无所不知,但却不断变化,那么它永远不可信。这种阴谋论思维起源于学校,反抗[9]那些在某些地方似乎摇摇欲坠的唯一真理。与此相反,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由探索科学的所有矛盾和薄弱环节。
科学总时存在着对事实和模型的争议。正是这种争议和紧张状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带着我最想让所有孩子终身铭记的模因:闹钟是大脑的破坏者!在我长达 26 年的学校生活中,我不记得曾经学过关于睡眠生理学的知识。这是个可怕的消息。更糟糕的是,因为我有一个生物学学位!。有一次我问一群学医的学生关于睡眠的作用。他们一致回答「休息」!我没有受到有关睡眠科学[40]的教育,反而因为认真对待睡眠而经常受到惩罚。我因为上学迟到,总是被贴上 「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这个不可分割的标签。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曾试图向我的老师解释,一个「休息好的人是更好的社会成员」。我没有得到任何理解。如今,我们把孩子们早早地叫起来上学,简直是让他们生病。许多行为问题始于清晨,孩子们与父母争吵,反对强行叫醒他们。更糟的是,我们告诉孩子,早起有助于他们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实际上,我们破坏了睡眠控制系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一生都在与睡眠障碍作斗争。见:学校的早课时间[41]。
现在想象这样一个虚构的场景: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课标,最终给予睡眠应有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天生的反抗[9]可能会引发一种新的多相睡眠流行,这可能和早晨早起上学一样有害。如果成年人告诉你,你需要多个小时的健康、连续不断的睡眠,这可能与你深夜的游戏计划相冲突。这就是叛逆的第一步,认为成年人的主张是愚蠢的。
好奇心是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但科学上的争论同样有益。如果我们向所有孩子灌输同样一套枯燥的事实,我们就播下了智力停滞的种子。科学中的分歧是进步的引擎。
通过本能的反抗[9]心理,科学课标扼杀了科学好奇心,可能还助长了阴谋论的传播。
同理心问题
成年人很难与年轻的大脑产生共鸣。早期学习倾向于无语义内容[42],这并非巧合。字母表、星期、月份名称、乘法表等等,这些都是无语义的概念,往往被认为是最难掌握的。这使它们具有原始性和基础性的光环。它们可能被标记为基本工具集。实际上,年轻的大脑需要的是一个丰富的语义框架[43],以确立这些原始概念的需求和意义。只有这样,学习才可能是有语义的,并产生预期的结果。包括优秀教师在内的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理解语义学习[44]的必要性。这就是普鲁士教育系统[45]的条件反射结果。
成人很容易就能窥见孩子的想法。想象一下,有一个孩子要学习每个星期几的名称。对这个孩子来说,没有像周日弥撒或周六足球这样固定的活动安排。对他而言,周二和周四之间的区别,还不如 Ganymede 和 Calisto 之间的区别大。学习星期几的名称就像给真空贴标签。这完全是徒劳且无意义的。成人可能会认为「这些是孩子在生活中需要的重要术语」。
为了弥补教育同理心[17]的不足,成年人可以想象把一年分成 36 个长度为 10 天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比如 Primedec, Secdec, Winterdec, Febdec, 等等。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这 36 个名称(这些名称只是为了弥补成人的元认知优势),如何?所有成年人,无一例外,都会拒绝这样的提议。这正是孩子的感受。一堆没有内容和目的的名称要学!这就是典型的无语义学习[42]。
无法与年轻的大脑产生共鸣是教育系统设计错误的主要源头
学生和教师的观点
许多教师和学生都痛苦地意识到课标的危害性。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或者是在学生辍学后才形成的。
一位尊重学生自主权的老师解释说:
我在学校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仿佛知识一旦纳入课标,就能进到脑子里。但问题是,一旦学生开始相信课标谬误——他们最终会相信——就很难(尽管不是不可能)再唤醒他们。转眼间,谬误就会成为现实。学生们相信,知识只能从正规教学中学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且这点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因为:1)学校占用了他们所有的精神资源,2)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技能。
一位辍学者[46]解释说,在经历了多年学校里糟糕的学习经历后,只有在强制的负担被解除后,他才能看到光明:
我记得我想我对哲学是多么无知,因为我从未接触过哲学书。只有当我开始读一点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嘿,我一直在思考这些事情,只是不知道它们是哲学」。我还记得我试图做出决定,我应该学习数据结构还是操作系统。我没有考虑到的是,学习操作系统很大程度上会让你学到大量的数据结构知识。最后这个例子展示了另一个恶习:把学科本身作为目标,而不是在心里预设一些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来做决策。
课标习惯
学校让人沾染上的 100+ 恶习[27]。这些习惯互相重叠且相辅相成。对课标的依赖就是其中一个坏习惯。它很容易与美化学校教育混淆。关键的区别在于,美化学校会让你对孩子说:「去上校吧。上学对你有好处」。而美化课标会让你说「我们的课标需要这个科目 」或对孩子说「你必须学这个,这对你很重要」,好像孩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实现目标需要什么。对课标的美化与模仿、依赖帮助、依赖专家和依赖学位等坏习惯重叠。这导致了一种信念:如果在学校没有接触过某个学科,你就会永远对它一无所知。
课标的起源
在 Martin Luther(1483-1546)时代,教育是一种结合了贫乏学习环境的非学校教育[47]。这种非学校教育在培养开明的公民方面效率极低。通往智慧的唯一有效途径是与智慧的学者交流。这些人寥寥无几,而且他们的大部分智慧来自宗教文本。
然而,一条新的道路开始出现:印刷品的大量生产。学校教育[48]成为塑造社会集体思想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提议。这个过程通常为君主或神职人员服务。人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学习阅读正成为通向智慧的一条日益高效的途径。这种想法在二十世纪之前都是合理的。随着收音机、电视,以及现在的网络出现,阅读在早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然而,直到今天,传统教育还活在一个谬误中:敦促 3-4 岁的孩子学习阅读可以带来早期教育的好处。这种说法已经被彻底推翻了。更糟糕的是,电子游戏[49]或 YouTube 被认为是会抑制阅读的诅咒(见:游戏障碍[50])。事实恰恰相反:新媒体和新学习工具是学习的宝藏[51]。
在围绕课标[4]的争论持续不断的同时,孩子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钻研无语义学习[42],而错过了新兴的全球互联网世界的广阔学习机会。孩子们没有探索科学、自然世界、工程或哲学,而是在死记硬背无语义课标[24]中的内容。他们本可以在电子游戏[49]中自然地吸收外语,却被迫去死记硬背[22]词汇、拼写、语法、歌曲和诗歌。结果,他们学会了讨厌学习语言。
讽刺的是,教师和专制的父母可能是最后一批察觉到问题的人。他们似乎过于专注孩子的「错误发展途径 」,并采取极端措施,如强迫、惩罚、贿赂、用药、心理治疗,或禁止接触电子媒体(见:网瘾少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拉锯战,使各方都变得盲目:(1)想把孩子推向正确轨道的成年人,以及(2)把成人世界视为压迫源的孩子。因此,孩子们逐渐倾向于成瘾,不论是电子游戏还是毒品,这些都有着与失去自由相关的相似途径。这些斗争加剧了代际裂痕,并延续了一些谬误,如青少年是懒惰的[52],青少年憎恶一切[53]等等。在基于开放行为空间[54]的养育方式中,这个问题就没那么严重。这类开放的养育方式能更好地反馈孩子的需求,进而帮助优化发展轨迹。
正确的策略是让孩子们遵循他们健康的学习内驱力[5],并选择能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熵[55]的学习资源。如今,当我们审视非学校教育[47]时,旧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一个可怕的结论:孩子们更喜欢从 YouTube 上学习,这延迟了他们在阅读上的进展。更糟糕的是,他们使用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来规避对阅读的需求。这种高学习熵源和无语义的学校教育[42]之间的对比,正迅速加剧对学校的厌恶情绪。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强制学校教育[1]的终结(见: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36])。之所以现行的高压系统的锅盖还没上天,是因为威胁和灌输(例如「不上学就会无家可归」)。
儿童权利受到侵犯
强制学校教育[1]侵犯了人权。然而,这种侵犯的核心是强制课标。如果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项目,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报告自己的进展应该不会成为负担。我相信,许多孩子甚至会喜欢有人关注他们自己的成就。强制课标将永远是一种灌输,一种打击学习热情的做法。即使在科学领域,孩子也应该始终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学习证伪或寻找证据。无论我们选择哪个人类知识领域,课标与孩子个人兴趣之间出现分歧迟早会发生。这些分歧直接阻碍了进一步的学习,长期来看,可能还会让孩子对某些领域产生厌恶。
要想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遵守学习的基本规律[56]。学习必须以学习内驱力[5]为导向。否则,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即学习行为通过干扰[57]造成知识的净损失)。
学习决定了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满足感、生产力和心理健康,自主学习是一项基本人权。
强制课标是对人权的侵犯
见:
- 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36]
- 儿童的自由:人权视角[58]
- 教育是一种人权
- 教育解放宣言[59]
- 学校奴役即将终结[60]
延伸阅读
以下文章详细阐述了本文所讨论的课标的危害:
- 无语义课标[24]
- 课标滞后期[26]
- 历史课标可以塑造民族主义态度[61]
- 教育同理心的缺失充斥在课标中[62]
- 课标的政治本质[37]
- Papert 有远见地呼吁抛弃过时的字识(letteracy)(1993)[51]
- 学校教育的爬山比喻[23]
- 教育改革[63]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Ze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Harms of the curriculum - supermemo.guru
这段文字选自《学校教育的问题[64]》,作者是彼得·沃兹尼亚克[65](2017)
总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强制教育课标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强调了其对学生学习态度、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课标的历史起源、结构和实施方式,揭示了其如何成为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进而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概述:
- 强制课标的负面影响:
- 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 抑制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引起社会智力的降低。
- 增加对科学的不信任和阴谋论的倾向。
- 课标习惯对学习理解的影响:
- 使学生更关注「应该知道什么」而非「对我有用的是什么」。
- 学习变成了遵循课标而非探索和实际应用。
- 自由学习与强制课标:
- 自由学习无需课标,更强调学习内驱力。
- 强制课标限制了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路线。
- 创意与探索的抑制:
- 学校环境压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 儿童的自然好奇心和创造性在学校中受到限制。
- 强制课标与社会问题:
- 强制课标与多种社会问题相关,如失业、抑郁症、成瘾。
- 政治灌输和维护传统教育体系成为其主要特征。
- 课标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 早期教育中过早的学业指导可能导致大脑过早成熟,限制发展潜力。
- 早期教育的压力和无意义的学习内容破坏了对学习的兴趣。
- 课标滞后与膨胀:
- 课标内容常落后于时代,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 课标膨胀导致教育内容过多且无效,加剧学生的压力。
- 政治和科学课标:
- 课标被用作政治灌输的工具,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 科学课标常呈现为刻板真理,阻碍科学探索和好奇心。
- 教育同理心的缺乏:
- 成人难以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导致教育方法与儿童需求不符。
- 无语义学习被错误地视为基础学习,忽视了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 学生和教师的观点:
- 许多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课标的限制,但受到现有教育体系的束缚。
- 对课标的批判来自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历。
- 结论:
- 强制课标侵犯了学习的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权利。
- 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方法和目的,以促进更自由、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参考
1. 强制学校教育 ./351869026.html2. 自由学习 ./272543239.html
3. 学校教育的美化 ./362170750.html
4. 课标 ./469943493.html
5.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6. 学习内驱力的优化 ./357209357.html
7. 学习中的强迫 ./351872034.html
8. 学习的乐趣 ./602150910.html
9. 反抗 ./514347163.html
10. 习得性无助 ./575245791.html
11. 学校外驱力 ./539022457.html
12. 学校教育的问题 ./611469462.html
13. 为什么孩子们讨厌学校? ./70779863.html
14. 创造力 ./450093869.html
15. 大脑是完美的适应装置 ./630451665.html
16. 知识估值网络 ./617467538.html
17. 教育同理心 ./379665183.html
18. 毒性记忆 ./67390960.html
19. 早熟悖论 ./439795148.html
20. 老汤比喻 ./306014650.html
21. 知识估值 ./560852624.html
22. 死记硬背(填鸭式学习) ./360416156.html
23. 爬山类比 ./66683201.html
24. 无语义课标 ./353614809.html
25. 适用性 ./517317208.html
26. 课标滞后期 ./497619395.html
27. 学校让人沾染上的 100+ 恶习 ./559705516.html
28. 教育抵消进化 ./66279009.html
29. 我不再爱(波兰)国了 ./625602245.html
30. 间隔重复 (spaced repetition) ./305651556.html
31. 水蛭(Leech)[Anki, SuperMemo] ./307602868.html
32. 什么是 SuperMemo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supermemo
33. 渐进阅读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incremental_reading
34. 优先级队列 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priority_queue
35. 顺服校驯者(受过“良好”学校教育的人) ./605235805.html
36. 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 ./418098485.html
37. 学校课程的政治本质 ./642738616.html
38. 多样性 ./624245045.html
39. 电子游戏比老师好 ./354952708.html
40. 0 目录《睡眠好,学习好,生活好》 ./496134717.html
41. 早课时间 ./622974998.html
42. 无语义学习 ./295053968.html
43. 语义框架 ./295032009.html
44. 语义学习 ./266922623.html
45. 普鲁士教育模式 ./251148900.html
46. 辍学者 ./633210529.html
47. 民主学校/在家上学/非学校教育 ./369568521.html
48. 被动的学校教育 ./359037513.html
49. 电子游戏 ./479108151.html
50. 游戏障碍 ./487955131.html
51. Papert 有远见地呼吁抛弃过时的字识(letteracy)(1993) ./626772579.html
52. 谬误:学生天生懒惰,不喜欢学习 ./348663583.html
53. 谬误:青少年憎恨一切 ./539815922.html
54. 优化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空间 ./662753699.html
55. 学习熵 ./655457394.html
56.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57. 干扰 ./269974053.html
58. 儿童的自由:人权视角 ./649311228.html
59. 教育解放宣言 ./268258730.html
60. 学校奴役即将结束 ./602033506.html
61. 波兰的历史课标可以塑造民族主义态度 ./565085812.html
62. 教育同理心的缺失充斥在课程中 ./560935720.html
63. 教育改革 ./242815901.html
64. 学校教育的问题 ./611469462.html
65. 彼得 · 沃兹尼亚克 ./30320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