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证据表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这两个教育政策导致了年轻人焦虑、抑郁和自杀人数的激增。
亲爱的朋友们:
这是我 D 系列信件的第五封,旨在探究 1950 年至今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变化背后的原因。请看下图所示的变化趋势:
在 D1[1] 中,我展示了一张折线图,并请读者就图中显示的自杀率变化提出他们的解释。在 D2[2] 中,我重点分析了自杀率的性别差异(男性远高于女性),并提供证据表明,1950 年至 1990 年自杀率的持续攀升,与同一时期儿童自主活动机会的大幅减少密切相关。这类活动不仅能带来即时的快乐,更能培养孩子们面对人生挑战所需的勇气、自信和行动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在困境面前束手无策。在 D4[3] 中,我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详细描绘了 1950 年至 1990 年间的社会变迁如何逐步剥夺了儿童原本享有的独立与自由。
在 D3[4] 中,我指出,1990 年至 2005 年左右,自杀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游戏的兴起和普及,它们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注入了新的自由、激情、掌控感和社交联结感,有效改善了这一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在这封信中,我将阐述并论证一个理论,以解释自杀率曲线最后阶段的变化,即从 2008 年到 2019 年(COVID 大流行前一年)间出现的急剧攀升。
我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在这段时期,学校教育变得比以前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导致了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人数和自杀率的上升。教育体系的这种负面变化源于两项政策: 2002 年成为美国法律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以及 2010 年由联邦政府作为 NCLB 的后续措施推出的「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为支持这一理论,我提供以下证据:(a)NCLB 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确实以减少学习乐趣、增加学习压力的方式改变了学校教育;(b)儿童和青少年自己表示,造成他们高度压力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压力,而非其他因素;(c)学生在校期间试图自杀和实际自杀的比率要比不上学时高得多;(d)由 NCLB 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引入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学业训练与测试,对儿童发展造成了长期负面影响。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减少了学校的乐趣,增加了学习的压力。
研究人员在评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政策的影响时,无一例外地指出,这些干预措施显著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它们为大多数学校带来了更加僵化的课程体系和高负担的考试制度。这些考试不仅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被用来评估教师和整个学校系统的绩效。教师不再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去自由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他们感到必须以某种特定方式授课,并寄希望于这种教学可以提高标准考试的分数。
由于人们认为,花更多时间反复训练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许多学校开始缩减乃至取消了课间休息时间,以及音乐、艺术等没有强制性考试的科目。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 2014 年开展的一项调查,美国小学生每天用于课间休息的平均时间(包括与午餐时间相关的任何休息)仅为 26.9 分钟,一些学校甚至完全取消了课间休息。
在美国联邦政府实施这些教育干预措施后,学校教育的变化引发了众多评论。评论家们一致指出,富有创造力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不断减少,而高负担考试的应试训练则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点。一位评论员(Will, 2019)直言:「教师们感到教学变得越来越死板,创新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一些教师坦言,对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学生数据的过度关注,使得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建立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位评论员(Jarrett, 2019)则表示:「我认为目前的情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度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沉闷压抑到了极点。这些学校面临着提高考试成绩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应试技巧训练』等准备活动上。更有甚者,某些学校教师的薪资直接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这迫使教师们为考试而教学,不得不布置大量作业,并期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数。」
在调查中,孩子们表示学校是他们痛苦的主要来源。
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有一句老话:「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烦恼,就直接去问他们。」近年来,儿童焦虑和抑郁呈上升趋势。对此,成年人根据自己的猜测提出了各种假设。但如果你直接询问孩子们,就会得到一个出奇一致的答案——困扰他们的,正是学校。以下是我找到的相关全国性系统调查的结果,这些调查都是在实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后进行的:
• Pew 研究中心在 2019 年发布的一项关于青少年自身和同龄人面临压力的调查显示,61% 的受访者认为「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另有 27% 的人表示这会带来「一些」压力。在青少年的回答中,没有其他原因能达到如此高的比例。
• Harris 民意调查在 2023 年发布的一项针对 9-13 岁儿童的调查发现,64% 的孩子提到他们最常见的担忧是学业表现。其他担忧都远不及这一比例。
• 2013 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具有人口统计学代表性的「美国压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校青少年是全国压力最大的群体。在所有受访青少年中,83% 将学校压力视为主要压力源,69% 认为「考上理想大学或规划高中毕业后的去向」是压力根源,其他因素的比例都远低于这两项。数据还显示,在学校期间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有 27% 自述近期承受「极度压力」,而暑假期间这一比例仅为 13%。
• 国家公共电台 2013 年对青少年和家长的采访和 Facebook 调查,从个人视角印证了上述统计数据,几个案例发人深省:
• 一名高三女生因成绩单未能拿到完美的 4.0 分而心碎欲绝,她母亲感叹:「女儿彻底崩溃了,哭了好几个小时,我简直难以理解她为何如此反应。」
• 在 Facebook 上关于压力的话题讨论中,一位 16 岁孩子倾诉:「今年,我每天约花 12 小时在学业上。现在我因为巨大压力导致身体严重不适,不得不待在家里而没法去学校。由此可见,学业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 另一位同学在谈到学业压力时写道:「这个问题基本上被大多数人忽视了。因为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你成绩这么好,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这位同学进一步透露,他在初中时就出现了压力症状,到高中时被诊断出患有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 还有一位同学写道:「在这方面,父母是最不通情达理的。我耳边听到的都是『你要努力学习,你这么聪明,我知道你有这个潜力,如果想上大学就得更加用功。』简直让人心力交瘁。」
Suniya Luthar 及其同事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学校压力在青少年精神崩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表明,在被定义为考试成绩尤其突出、毕业生大量进入名校的「高成就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焦虑、抑郁和自杀企图的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业压力特别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和自杀行为的比例也相当高。如需了解更多有关 Luthar 研究的信息,请参阅我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的文章[5]。
学生承受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学校繁重的课业,更多地源于外界对他们学习表现的持续评判,以及他们错误地认为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在学校的表现。许多学生深信,哪怕仅是一门课考试失利,也会彻底毁掉他们的前程。
学生自杀和自杀未遂的比率在学校放假期间大幅下降。
近年的研究表明,与学校放假时相比,学生在正常上课的月份和周数里,精神崩溃和自杀的比率要高出许多。
Collin Lueck 及其同事(2015)以周为单位,统计了 2009-2012 年洛杉矶一家大型儿童急诊精神健康机构的就诊率。他们发现,总的来说,学校上课期间该机构的精神科急诊率比放假期间高出 118%,换言之,上学期间的急诊量是放假期间的两倍多。这种急诊量的显著下降不仅出现在暑假,也发生在学年其他时段的假期。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这 4 年期间,上学期间的急诊率持续上升,而假期期间则保持稳定。这一现象印证了「学校生活的压力逐年增大,而校外生活压力却未见增加」的观点。
Youngran Kim 及其同事(2023)利用一个大型医保数据库,统计了 2016 至 2021 年全美 13-18 岁青少年和 10-12 岁儿童因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而急诊住院的月度比率。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急诊率远高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但这两个年龄组都表现出同一特点:上学期间的自杀相关急诊住院率远高于暑假月份(6、7、8月)。
这个图表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与往年不同,2020 年 3 月、4 月和 5 月的入院率大幅下降。在这几个月里,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多数学校都停课了。一些研究(详见我此前的评论)表明,这段时间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实际上有所改善。这一发现与某些人先前的悲观预测恰恰相反,他们曾断言封校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毁灭性打击。事实上,停课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有所改善,这也与其他一些证据相吻合。
一项针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开展的大型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率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研究者 Benjamin Hansen 及其同事(2022 年,原文)逐月跟踪调查了多年来全美青少年自杀状况,结果显示:在校期间青少年自杀率远高于假期。他们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全国不同县的数据,发现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时间点,与当地学校开学日期高度吻合。在 8 月开学的地区,自杀率从 8 月起飙升;9 月才开学的地区,情况也相应推迟到 9 月。该研究还指出,2020 年 3 月中旬,各地学校因新冠疫情停课,青少年自杀率随即大幅下降,并一直维持在低位,直到新学年学校重新开学才出现反弹。
文章开头的图表清晰反映了这一现象:2019 年至 2020 年间自杀率的短暂下降,正是源于疫情期间学校的关闭。
学前班和幼儿园的学业培训已被证明会造成长期伤害。
要全面认识 NCLB 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我们还必须思考在这些联邦干预措施影响下,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发生的种种变化。在 NCLB 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幼儿园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适应离家生活、学习与同龄人相处的快乐园地。但这两项政策实施后,幼儿园却日渐沦为要求孩子们掌握读写算术技能的场所,而这些能力原本是到一年级才开始学习的(Repko-Erwin, 2017)。如今,许多学前教育机构甚至要求幼童每天投入数小时到「学业」上,并坚信这是为了应对幼儿园的严格要求所必需的!
我时常受邀在学前和幼儿园教师大会上发表演讲,众多与会教师对他们被要求对幼儿在课堂上做的事情表示愤慨和反感。不少优秀教师已经愤而辞去教职。关于教师们对这些变革的反应,我曾在此处和此处专门探讨过。
我找到的所有关于早期学业训练长期影响的研究都表明,其影响效果是负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与游戏式学前班或幼儿园的孩子相比,学业性学前班或幼儿园的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及以后,在社交、情感甚至学业方面都处于劣势。我在此处[6]和此处总结了部分相关研究。
其中最严谨、说服力最强的一项研究聚焦于田纳西州一个面向贫困家庭儿童的学前学业项目。由于报名人数超过名额,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入选者,创造了理想的对照实验条件。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跟踪记录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至六年级的各方面发展状况(Durkin et al.,2022)。
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到了 6 年级,参加过该项目的儿童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如未参加者。他们在所有学业成绩测试(包括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得分都更低。最值得关注的是,与未参加项目的儿童相比,他们在 6 年级时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的可能性几乎高出一倍。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他们还明显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包括在学校违反纪律和打架。
我非常怀疑,强迫幼儿接受新的学前班和幼儿园课程,对一些孩子而言很可能是一种创伤性的虐待。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在人生真正开始之前就对学校乃至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丧失热情。如果那些参加了田纳西州学前教育项目的孩子(现已是青少年)比当年留在贫困家庭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杀倾向,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结论与最后的思考
强制学校教育,也就是以不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式强迫他们学习(或装模作样地学习),从来就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Gray, 2013)。然而,由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计划所带来的变革,学校在这方面的状况已经明显比从前更加恶化。无论是儿童和青少年自己的反馈,还是他们在学校日程中出现心理崩溃和自杀的时间点,都清楚地表明,学校已然成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痛苦的主要根源,哪怕不是唯一的根源。
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人,很难正视这一结论。他们宁愿将年轻人所承受的痛苦归咎于其他任何事情。我在这封信中提到的研究,几乎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被报道。女孩使用社交媒体与焦虑之间的微弱关联,却能获得主流媒体的大幅报道,有时甚至会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但当一项研究显示,83% 的青少年将学校压力列为主要困扰来源,远超其他任何原因,或者青少年在校期间的心理崩溃和自杀率约为放假期间的两倍之多时,却基本上不会得到任何报道。
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存在一种忌讳,不愿承认学校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精神困扰。学校教育是我们公众强加给年轻人的,因此指责学校教育就等同于指责我们自己,这很难被接受。相比之下,指责那些逐利的社交媒体和游戏公司要容易得多。如果你只关注大众媒体,而不仔细阅读实际的研究文献,你可能会认为新技术是导致年轻人精神困扰的主要原因。在即将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仔细审视那些被大众媒体夸大的研究证据,即社交媒体、智能手机或电子屏幕是导致当今年轻人出现焦虑、抑郁和自杀问题的元凶。敬请关注。
和往常一样,我们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提出你们的想法和问题。这将大大增加本文的价值,并可能为未来的文章提供灵感。不过,我们保留删除某些评论的权利,包括那些毫无逻辑、没有证据支持,或措辞明显无礼的评论。
参考文献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5).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tudy: 2014 overview.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urkin, K., Lipsey, M.W., Farran, D.C., & Wiesen, S.E. (2022). Effects of a statewide pre-kindergarten program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through sixth grad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8, 470-484.
Gray, P. (2013). Free to learn: Why releas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Basic Books.
Jarrett, O. (2019). From playing to play advocacy: An interview with Olga S. Jarrett American Journal of Play, 11, 145-155.
Kim, Y., Krause, T.M., & Lane, S.D. (2023). Trends and seasonalit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nd hospitalizations for suicidal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US from 2016 to 2021 JAMA Network Open, July 19, 2023.
Lueck, C., et al. (2015). Do emergency pediatric psychiatric visits for danger to self or others correspond to times of school attend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33, 682-684.
Repko-Erwin, M.E. (2017). Was kindergarten left behind? Examining US kindergarten as the new first grade in the wake of No Child Left Behind. Global Education Review, 2, 58-74.
Will, M. (2019). Teaching in 2020 vs. 2010: A look back at the decade. Education Week, Dec. 10, 2019.
上一篇:
Thoughts Memo:D4. 儿童的自由在 1950 至 1990 年间的逐渐丧失,及其多种原因下一篇:待翻译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Ravioli-T、Jarrett Ye
原文:D5. Why Did Teens' Suicides Increase Sharply from 2008 to 2019?
发表于 2023 年 10 月 18 日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
参考
1. D1. 我们如何解释过去 70 年青少年(高中生)自杀率的巨大变化? ./5593388518.html2. D2. 为什么 1950 年到 1990 年青少年(特别是男孩)自杀率急剧上升? ./6011586178.html
3. D4. 儿童的自由在 1950 至 1990 年间的逐渐丧失,及其多种原因 ./7375495377.html
4. D3. 为何 1990 至 2005 年期间青少年(尤其是男孩)的自杀率大幅下降? ./6814255604.html
5. 美国重点学校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 ./530834207.html
6. 学前教学危害深远 ./56887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