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创造力」与「注意力」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吗?ADHD 人士如何平衡好二者?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29 👍 / 4 💬

问题描述


当然。创造力依托于发散思维,而注意力则是收敛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脑工作模式。

ADHD 人士如何平衡好两者呢?我们汉化组经常提到的彼得·沃兹尼亚克博士认为:

很多被诊断为 ADHD 的情况,尤其是在有创造力的孩子身上,可能是对强制性、不感兴趣的学习环境的自然反应,或者是「学成强欲」(对特定兴趣的极度专注)的表现,而非真正的病理状态。当前的诊断标准(尤其是 DSM-5)过于宽泛,很容易将富有创造力、精力充沛的人错误地标记为精神障碍。学校教育的压力和睡眠剥夺会进一步扭曲评估,导致误诊和过度用药。

因此,对于那些表现出 ADHD 症状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考虑药物之前,强烈建议尝试以下基于自然节律和自由的方法来平衡创造力与注意力:

拥抱昼夜节律

自由与兴趣驱动:允许个体(特别是孩子)追随自己的兴趣。当一个人全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时,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冲动」等 ADHD 症状往往会自然消失,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即「超聚焦(hyperfocus)」)。强制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是扼杀创造力并诱发类 ADHD 症状的主要原因。

允许「躁动」与活动:认识到身体活动(坐立不安、跑动等)对于某些人来说是调节思维和保持专注的必要方式。强制静坐是有害的。应该允许个体根据自身需求自我调节活动量。

质疑诊断与药物:在考虑药物治疗前,务必排除环境因素(如学校压力、睡眠紊乱)的影响。尝试上述自然方法(充足睡眠、自由活动、兴趣导向学习)至少几周。对药物(如利他林)保持警惕,认识到其潜在副作用(可能抑制创造力),以及制药行业的经济驱动力。寻求多方意见。

重新定义「症状」:认识到许多被标记为 ADHD 的特质(如精力充沛、思维发散、对无聊低容忍度、冲动地追求新奇)在创造性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资产。与其压制它们,不如学会理解、引导和利用它们。

总而言之,平衡创造力与注意力的关键在于尊重个体的自然节律和兴趣,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而不是试图用药物去适应一个僵化、压抑创造力的系统(如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让个体,尤其是那些被贴上 ADHD 标签的人,能够自由地学习、活动和休息,他们的创造力将得以绽放,而注意力问题也往往会随之缓解甚至消失。

相关译文

Thoughts Memo:我有 ADHD,而且我喜欢它Thoughts Memo:将创造力与 ADHD 混淆Thoughts Memo:创造力Thoughts Memo:注意力Thoughts Memo:研究发现:利他林确实有效,但学校课程可能不值得全神贯注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