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John Anderson、Reder 和 Herb Simon 对建构主义[1]和情境学习[2]的批判。
其中关于情境学习的部分后被改编为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情境学习与教育》[3]。
他们反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论点与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4] 的论点相似,但鉴于他们在智能教学系统领域的研究背景,可以理解地,他们着重强调:知识是可以被分解和脱离情境进行教学的。大多数知识的元素交互性并非高到不可化约。
与 Kirschner 等人一样,这些作者也同意建构主义的「学习必须是主动的」这一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或结构就应该最小化。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设计出能够激发主动且有动机的学习的任务序列。我想,情境学习[2]的倡导者们会反驳说,这在通常情况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知识的意义主要源自于其在实践社群中的功用。
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游戏能有效地培养玩家的技能[5],并且,只要教学本身不成为核心目的(游戏中的技能培养服从于其他有内在意义的目的[6]),游戏总能以一种充满激励性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5). Applications and Mis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参考
1. 建构主义 ./1924886118987465823.html2. 情境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7362592575316108/
3.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情境学习与教育》 ./1936721806074545452.html
4.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为什么最小化指导教学是无效的:对建构主义、发现式、问题导向、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失败的分析》 ./1933460394887868508.html
5. 游戏能有效地培养玩家的技能 ./555033920.html
6. 游戏中的技能培养服从于其他有内在意义的目的 ./60280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