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尽力为反对硬性家长式法律和政策,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证,但我希望重申,并非所有硬性家长式管教都是错误的,只是我们必须谨慎行事。法律是粗糙的工具,而我们私下的互动则常常能提供语境、灵活性和局部信息。作为一个陌生人,我可以暂时阻止鲁莽的徒步者走上一座他明知可能有危险的桥。作为一个朋友,我可以暂时藏起醉酒好友的威士忌,即便是在他家里。但如果他酒醒后对我发火,并告诉我再也不许藏他的酒,我就该尊重他的意愿。作为伴侣,我可以藏起丈夫随手就吃的饼干,甚至在他觉得烦人时也继续这么做。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我们婚姻的界限。我们处境和关系中的特定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可能让家长式管教显得更合情合理——通常太过细微和复杂,非一般法律所能处理。总结如下:
我在第 1 章[1]中论证,如果糟糕的选择后果不那么严重,那么做出它们是情有可原的,这一点连家长式管教的拥护者也同意。当风险不大时,我们应有充足的空间去尝试,并从错误中学习。伤害可能是严重的、即时的、或不可逆的,但我论证,只具备其中一个特征的伤害,通常不应受到硬性家长式管教,而拥护者们也普遍同意这一点。随后,我通过揭示许多标准反驳的不足,来审视了一些支持家长式管教的最有力论据。我希望本书提出的论证,能弥补那些标准反驳的缺陷。
我在第 2 章[2]中论证,许多「所谓」的糟糕选择,其实并非真的那么糟,因此它们也是合理的。同样,家长式管教的拥护者也可能同意这一评估,因为他们接受福祉应被主观地理解,主要取决于什么能最好地满足我们的偏好和目标。话虽如此,由于外部观察者无法可靠地探知他人内心的想法,他们往往难以自信地判断一个人的选择是否真实反映了其偏好。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应将人们的行动视为其真实意愿的最佳体现,无论他们言辞如何。做出那些并非真的、或并非明显糟糕的「坏」选择,是情有可原的。
我在第 3 章[3]中论证,人们有时或许会做出并不真正反映其自身偏好、信念和价值观的糟糕的自由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与大多数家长式管教者分道扬镳,他们认为干预这类人是合理的。相反,我认为,有些人可能依然希望拥有做出糟糕选择的自由,即便这些选择与其偏好、信念和价值观并不一致。我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讨论 CAD 学员,正是为了强调,有些人可能就是想要免于家长式管教的自由,即便强制手段或许能促进或保护他们的其他利益。当你相信,拥有做出糟糕选择的自由,能为你自由地做出正确选择增添价值时,那么,在法律上做出糟糕的选择便是合理的。
在第 4 章[4],我论证了,家长式管教的拥护者,不应在人们未曾信奉 CAD 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将「亲家长式作风」视为默认立场。与任何观点一样,人们应有决定性的理由去接受强制(无论是家长式的还是其他的)背后的逻辑——仅仅缺乏拒绝的理由是不够的,否则便无法避免强制者用自己的判断替代其所强制的平等个体的判断。当他人无权将他那套「亲家长式作风」的判断强加于你时,在法律上做出糟糕的选择便是合理的。
在第 5 章[5],我论证了,如果某些糟糕的选择不够自由,或者我们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自由,那么它们或许就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软性家长式管教或许是恰当的,因为几乎每个人大概都不想做出那些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已失控的糟糕决定。我还讨论了,在某些情况下,与其完全依赖自己去应对认知或动机偏见,我们可以通过接触那些保留了选择自由的「助推」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在第 6 章[6]中论证,只要不给他人带来不应有的负担,在法律上做出糟糕的选择或许是合理的。既然在自由民主国家,我们不希望武断地偏爱某些自由而牺牲另一些,那么最好的方法或许是通过一个与支付能力挂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方案,来吸收任何社会成本。
最后,在第 7 章[7],我论证了,如果禁止糟糕选择的努力,其成本很可能远超其收益,那么在法律上做出糟糕的选择便是合理的。但我在全书中,可曾论证过,做出真正糟糕的选择,其合理性超出了法律层面? 我该以此作结。我在书中已多有暗示,但未深入阐发,因为我感觉,我们所有人都明白,拥有大量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是何等重要。
有时,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后,才知其好坏。我们生活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之中,天生就要受运气好坏的影响。我们是凡人。如果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许多选择最终结果会如何,我们又怎能知晓?法律又怎能知晓?或许,事业有成的韦恩遇到了一位烟友并坠入爱河,两人几年内便都戒了烟。又或许,她从未遇到爱情,并在四十多岁时罹患癌症,即便并无遗传倾向。或许,物理学家菲尔本可以遇到他的一生挚爱……只要他当初选择活下去。我们永远无从确知。
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我做出某些选择或许是糟糕的,但他人可以从我的磨难中汲取教训。我或许会看到另一个人的糟糕选择——他的毒瘾,或他对待他人的恶劣态度——然后告诉自己,我绝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我不是那种人。智慧,常常源于搞砸事情。智慧,也在于从错误中学习,而非一错再错。当然,并非在任何时候做出糟糕的选择都是合理的——这本书的标题可不是这个!
然而,我们应当小心,不要过于小心。至少,我们应当小心,不要强迫他人比他们自己愿意的更小心。并非人人都偏爱同等级别的安全,因此,我们不应在没有他们也认可的、极充分的理由下,就将我们偏爱的标准强加于人。基于我在本书中探讨的种种理由,他们的人生,不由我们来决定。唉,倘若真要有硬性家长式法律,它们会是凤毛麟角,还是会铺天盖地?如果凤毛麟角,那么在本书论证尚有可取之处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还需要它们的理由就更难成立了。如果铺天盖地,那么我们便冒着将一个更具压迫性的体系强加于自身的风险,而对「保姆式国家」的担忧,也便更显真切。
我们的不完美,正是这段人生旅程时而感人、时而滑稽、时而悲壮、时而鼓舞人心的原因之一。一个人无需笃信宗教,也能认同「救赎」可以在人生的叙事中扮演关键角色。从糟糕的选择中学习,但无论如何,都拥有做出这些选择的自由,这既是生而为人的意义,也是能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犯过无数错误。我自信已为反对家长式管教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证,但我仍可能出错。这有待你来评判。我希望,我的经验能为你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可供思索的灵感。祝你一路顺风。
上一章: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七章 我们为何应当谨慎行事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emini-2.5-pro,校对 Jarrett Ye
原文:Why it's OK to make bad choices: Concluding Thoughts
参考
1.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一章 我们到底XX懂个啥? ./1952037217166944236.html2.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二章 我们怎么知道别人想干嘛? ./1952050209724036044.html
3.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三章 如果我真的在做糟糕的选择,该怎么办? ./1952063880596534979.html
4.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四章 你管不着我! ./1952068158191036110.html
5.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五章 偏见与软性家长式管教 ./1952299097210991920.html
6.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六章 别让你的糟糕选择,动了我的银行账户! ./1952305990461559912.html
7. 《做出糟糕的选择也无妨》第七章 我们为何应当谨慎行事 ./195276270043528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