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为什么感觉记忆的时候第一次记好了会记得很牢?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0 👍 / 7 💬

问题描述

记东西的时候感觉如果第一次记忆很模糊,后面需要花更多时间的来记忆。这种感觉是科学的么?如果科学是有什么原理吗?


有!不过目前这个还只是一个假说,想了解的话就继续看看吧!

前置知识

记忆的两个组成成分

多年来,研究者使用记忆强度来反映对信息记忆得有多好,然而一个变量并不足以描述长期记忆的状态。

遗忘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需要用一个变量来衡量记忆后不同时间能够回忆起的概率。

有了回忆概率,我们自然还想知道,这个概率关于时间的变化率,这就需要第二个变量来衡量回忆概率衰减的速度。

这里依然有直觉的成分,例如:

假设

假设回忆概率 R 是以 e 为底的负指数函数,随着时间 t 增加而下降,并将回忆概率衰减常数的倒数称为记忆稳定性 S。

这个假设符合上文提及三个直觉。t 越大,R 越小,R 的变化率也越小。且 S 越大,R 下降的速度也变慢了:

多次复习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则可以表示为:每次回忆成功的复习都会增加记忆稳定性 S。而平时不复习的时候,回忆概率 R 随时间下降,记忆稳定性 S 保持不变。

当然,这里依然有两个现象需要注意:

正题切入

有了记忆的双变量模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题主的疑问:

“记东西的时候感觉如果第一次记忆很模糊,后面需要花更多时间的来记忆。”

这意味着,第一次记忆产生的记忆稳定性较低。如果记忆稳定性的初值较低,那么回忆概率下降的速度就更快,就需要更早开始复习,这是需要花更多时间的第一条原因

另外,如果记忆稳定性的初值较低,那么每次回忆成功的复习对记忆稳定性提高也会受限。这就好比你的起点就比别人低,想要提高就没有那么容易。这是需要多花时间的第二条原因

双变量模型来说,本题的讨论已经可以点到为止了。不过,这里可以继续深挖还有很多。比如第一次记忆产生的记忆稳定性由什么决定?怎么在第一次记忆时就有较高的记忆稳定性?这就需要另一个模型来解释了。

记忆稳定性的两个组成成分

历史上,我们一直假设记忆稳定性是基于 PSD[1] 中蛋白质的积累。几十年来,AMPA 受体[2]成为最强有力的候选人的作用和证据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研究更清楚地表明,新的突触连接可能会在学习之后形成。新的连接似乎太昂贵,以至于无法在每次复习中起到支撑记忆稳定性的作用。在新陈代谢方面,蛋白质积累只是更便宜,并且更容易在进化的力量下优化。另一方面,新的联系可以在有效的连接中发挥作用。在记忆中建立的新概念图[3]应该能够建立更有效的联系,为信息处理服务。换句话说,新的突触有助于连接,而不是稳定性。然而,新的连接的副作用可能是记忆连贯性的增加,这反过来对记忆的存活有着戏剧性的影响。稳定性可能在睡眠过程中得到支撑。睡眠中的神经优化似乎高度依赖于记忆连贯性

这产生了一个假说,稳定性可能有两个组成成分:(1)分子和(2)结构。在这一点上,除了完全卷积之外,我们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向外测量这些分量。间隔重复的记忆属性使得我们只能把稳定性看作一个单一的变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复习的早期进行,稳定性往往急剧增加,并且在几十年后接近极低的稳定性增长水平。这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事实,即记忆在个体的整体知识结构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高度的稳定性,然后对进一步提取的效果反应最小。换句话说,新的记忆可能会刺激新的突触连接发芽,同时继续建立负责分子稳定性的受体(见:AMPA 受体稳定化树突分支[4])。

新的思路可以增强结构稳定性,复习可以增强分子稳定性。

结论

怎么让第一次就记好?这涉及的是记忆稳定性的结构部分。想要提高结构稳定性,我们需要尽可能把新的记忆与我们旧的记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要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理解、推理来记忆。

其他有关学习与记忆的文章:

叶峻峣:不要在没有理解之前就去记忆叶峻峣:基于主动回忆的学习中的知识结构与表述叶峻峣:遗忘曲线叶峻峣:遗忘机制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

1. Postsynaptic dens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synaptic_density
2. AMPA recepto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PA_receptor
3. Concept map https://supermemo.guru/wiki/Concept_map
4. AMPA receptors stabilize the dendritic branch https://supermemo.guru/wiki/AMPA_receptors_stabilize_the_dendritic_branch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