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蓝领和白领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近年来,蓝领工人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蓝领群体的月均收入已显著提升,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5,高级技工的缺口更是达到了上千万人。
就业趋势更好的蓝领,也成了不少白领的就业方向,也涌现了一批本科生反向选择进入高职高专“深造”的景象。
为了了解这群“反向”选择的人,本期显微故事找到了一群从白领变蓝领、从本科“升”专科的年轻人。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技术断层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现实反映。
“白领变蓝领,回炉‘本升专’”
在这所电工培训学校里,30岁出头的王野像个异类。
“很少有女性来学电工,像我这个年龄的就更少了”,王野是全班30个学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
外表上看,王野就更不像电工了:她戴着一副窄框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烫染过的头发随意地在脑后扎成一个丸子,更像是一个“坐办公室”的。
事实上,来学电工之前,王野确实是“坐办公室”的。到今年8月,王野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工作了10年,可惜在年初的时候,公司倒闭,王野失业了。
失业后,王野投了上百份简历,也请昔日好友内推,但始终没有回音。在偶然得知县城的Tony老师光靠剪头发,每月能赚到3万元,王野萌发了学一门过硬技术养活自己的想法。
电工就是王野给自己找的“傍身”技术。
在她看来,随着城市独居女性越来越多,以后上门服务的女电工会越来越吃香,而且有技术就不用担心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受年龄限制。
图 | 上门做电工的阿姨
和王野一样,主动学一门硬核技术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而且大家学得也越来越接地气、注重实用性了”,在职业技能机构做招生的高鹏说。
2年前,高鹏接到的咨询,多是以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新媒体运营师、咖啡师为主,咨询群体以宝妈为主,不少都是抱着有补贴,学一个技术做副业的打算。
但是现在,咨询高鹏的多是关于美容、木工、家政、电焊、水电工、化妆这些实用性强职位,咨询者中不少是白领。
还有一些年轻人则选择直接去“拜师”,力求能学一门马上能上手的“技术”。
“我干美甲的时候,就经常有客人问我们收入,问能不能教她们、多久能出师”,在上海开美甲店的小顾说。
她还尝试过“招生”,结果真以999元包教包会的价格招来了两个想学习的“打工人”。
在白领纷纷跨界蓝领时,一些年轻人甚至选择“回炉重造”,通过“本升专”的方式来完成职场转型。“本升专”指的是已经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回到职校重新学习一门技术。
其实毕业后再学一门傍身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09年,青岛技师学院就开办了“大学生技师班”,招收已经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学生。2015年以来,大学生技师班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科生。
随着“白领”回炉重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夜校”爆火的同时,全国各地的职校们纷纷推出“大学生技师班”。
比如,对口铁路的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更是计划招募100名本科生、退伍士兵入读。
在同龄人还在网络上高喊脱不下“孔乙己长衫”时,早有白领脱下长衫开始另寻出路了。
学历贬值,他们离开办公室走进技校学蓝领-36氪《教育的浪费》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正文
为什么技术会断层?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追求更好、更高的学历,而非掌握技术,才是最有利可图的。老板想要评估一名员工的能力水平,其实是非常难的(见附录 1)。而学历则是大学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官方认证。有这么轻松便捷的筛选条件,老板会当然欣然接受。
然而,大学教育实际上教授的大部分知识都对工作没用,除非你想当大学教授。当然,具体专业具体分析,按照实用性排名,工程/医学/法律 > 商业/教育/公共管理 > 文科(见附录 2)。再加上大多数大学的毕业标准都很低,完全可以靠考前突击把四年学业混完,然后把大部分知识排出大脑。
想要解决这一矛盾,靠大学教育是解决不了的。或者说,接近免费、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才是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美国经济学家 Bryan Caplan 对此的建议是:
首先,我们应该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对学术科目本身缺乏兴趣的孩子而言,13 或 14 岁是一个理想的年龄,可以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做切实准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此被局限,例如注定要成为一名水管工。更明智的做法是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职业,观察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展现出天赋的方向,安排他们进入不同的工作场所进行实地体验。当然,在这个年龄段,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但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内容精简到最低程度。
就丰富人们的生活而言,我认为不应该过分将资金集中在年轻人身上。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给人们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我认为在人生的中后期适度投入资金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将资金重点投向那些能提供实际就业机会的专业,同时大幅削减或完全取消对那些主要服务于个人兴趣或爱好的专业的政府支持。我不禁要质疑,为什么某些爱好能得到政府支持,而其他的却不能?举例来说,为什么漫画不能获得政府支持,而诗歌却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当今的漫画比诗歌更具创新性和表现力。然而,诗歌却因其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备受青睐。
附录 1
经济学家在研究雇主学习速度时,从未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雇主身上。相反,他们根据工资推断出雇主对员工的了解程度。随着员工的工作经验增加,文凭的回报会下降吗?认知能力的回报会上升吗?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雇主对员工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仅为一纸文凭所支付的费用将越来越少,而为员工潜在的技能支付的费用却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推断,当员工文凭和认知能力带来的回报趋于稳定时,雇主才能了解到员工的真实能力。
这种研究做法为我们揭示了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雇主的学习过程需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而非短短数月。两项有关雇主学习的开创性研究发现,工作的头10年,能力溢价会急剧上升,而教育溢价会下降25%—30%。随后,一篇获奖论文发现,工作约10年后,员工的教育溢价和能力溢价趋于稳定,此时,教育溢价停止下降,能力溢价停止上升。
雇主似乎不太擅长发现教育程度较低的员工的真实能力,相反,他们更善于发现大学毕业生的真实能力。早期的一位研究人员证实,无论是在蓝领工作还是白领工作中,员工的学术能力越强,工作表现越佳。然而,与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是,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工作的头8年里,因学术能力得到的回报很少,甚至根本不存在。最近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声称,大学毕业生一进入劳动力市场,雇主就能“近乎完美”地发现他们的真实能力。该研究还指出,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员工来说,往往他们要等上10年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雇主学习的规律也表明,随着员工职业生涯的深入,“羊皮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小。只有一篇论文检验了这一说法,该论文发现,“羊皮效应”历经20年左右才能消失。
鉴于上述研究证据,我不禁感叹,雇主的学习速度太慢了!诚然,部分研究称赞雇主能“完美”或“近乎完美”地认知员工能力。然而,仔细研读后才发现,雇主获得员工能力的认知速度极其缓慢。以一项观点略显激进的研究为例,该研究称,雇主能“近乎完美”地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同时,该研究还提出,高中辍学生、高中毕业生和大学辍学生首次加入劳动大军时,他们的能力几乎没法带来任何回报。通常,这类人群需要工作10年以上的时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认可。换句话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赢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你最好苦读4年拿到大学文凭。否则,你需要在职场工作10年以上才能获得认可。对于那些“未经雕琢的璞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附录 2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大学专业分布图来大致了解高等教育的实用性。表2.1按学习领域细分了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美国大学授予的所有学士学位,并评估了它们的实用性。
表2.1 按学习领域划分的学士学位(2008—2009年)
资料来源:Snyder and Dillow,2011,p. 412.
*图书馆学、军事技术和精密生产。
说到实用性高的专业,那些极力捍卫教育与现实世界关联的人,总是把工程学挂在嘴边。他们声称,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让机器正常工作,这些知识都能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先看一个关键事实,工程学有明确定义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对应的应用领域:电气、机械、土木和核能。但是,千万别得意忘形,工程学的专业性太强,挑战性太大,因而并不受学生欢迎。学习心理学的人比学习工程学的人多。学习艺术的人也比学习工程学的人多。学习社会科学和学习历史的人几乎是学习工程学的人的2倍。工程专业令人如此望而生畏,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专业有几个呢?
我们采用“仁慈”一点的标准。只要某一专业明确提出,其课程设置是以某些特定的技术性职业为导向,我们就判定该专业“实用性高”。按照这种宽容的标准,卫生专业和农业专业的学生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归为一类。但是请注意,获得非常有用学位的毕业生比例仍然低于25%。
实用性中:商业、教育和公共行政等专业听起来和一些工作有些“微弱”的联系,并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职业导向。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得的专业技能非常有限,导致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能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同样的工作。你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认定为“实用性低”的这一类呢?实际上,这些专业还是有一些用处的,虽然这些好处有时难以量化。比如,从事商业工作并不一定需要商业学位,但是商务的专业课程学习会给你带来一定的专业优势;从事教学工作并不一定需要教育学位,但是系统学习教育学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你的教学水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不一定需要公共管理学位,但是经过公共管理的专业学习后,你的仕途也许能走得更顺利一些。按照上述标准,大约35%的专业可以列为“实用性中”这一类。
为什么我们把数学类的专业和教育专业及公园专业和娱乐专业归为一类呢?从技能的专业性上说,任何其他专业都不能与数学专业媲美。但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总是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轨迹。许多工作中只需要初级的数字分析能力,出了校园后,没有人会付钱雇你去证明深奥的数学定理。
实用性低:艺术、哲学、性别研究、神学等专业被列入这一类,应该争议不大。文科类专业大都秉承“追求纯粹的知识”的理想,在自身定位上,很多文科专业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就业市场的情况。但是,传播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也赫然在列,有人可能心生疑问:难道传播学专业不是培养学生去当记者吗?难道心理学专业不是培养学生去当心理咨询师吗?但是,这种质疑和诸如“历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当了历史学家”之类的说法一样幼稚。心理学、传播学和历史学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差,究其原因,学生毕业后很少能找到对口的工作。2008—2009年,逾94 000名学生获心理学学士学位,但全美总共只有174 000名执业心理咨询师。同期,逾83 000名学生获传播学学士学位。但是全美的记者、通信员和广播新闻分析师的职位总数为54 000。学历史的同学就业前景最为黯淡,当然,这不足为奇,看看同期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34 000名学生从历史专业毕业,而全国上下只有3 500人从事专职历史类工作。迫于无奈,上述专业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选择了非自身专业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