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wise 是一项服务,旨在帮助你保持与读到的有趣想法的接触。它从 Kindle、「稍后阅读」服务、照片 + OCR 的实体书等等中提取重点标记。然后,它每天向你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包括这些重点的随机组合,以便它们在你的脑海中定期刷新。
「类 SRS」 功能
他们已经逐渐引入了间隔重复记忆系统[1]的一些功能。在每日重点内容的阅读过程中,你可以顺利地将吸引你的内容「升级」为填空题,甚至是自定义问答卡片。这是一个巧妙的策略,用于引导刚接触间隔重复的人:如果你完全是被动的,这种策略只会产出(轻微的)价值,但随着用户加大投入,伴随着渐进的用功,用户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请注意,与典型 SRS 的问答按钮不同,Readwise 的核心反馈动作,是一组调节「何时再次重复」的旋钮(更早,更晚,结束)。你并不是用它标记回忆正确还是错误。
如果目标是制作高质量的 SRS 回忆卡片,我担心这么做不能达到效果: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填空卡似乎比问答卡产生更少的理解[2],而且人们大多写不出很好的问答卡,因为写好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很难[3]。这种界面还对段落和卡片之间进行一对一地进行编码(而不是拆分成多个卡片),这不利于彻彻底底学习一段材料: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概念进行编码[4]。
但 Readwise 的目标不是详尽地记忆,而更接近「穿越时间的文本[5]」中所描述的愿景:侧重于制造「助记媒介使读者与材料保持长久联系[6]」中我描述的效果 ——「......重点是对你的大脑重新编程。使你的大脑能够发现模式,形成联系,并在正确的时间重新出现正确的想法」。但 ReadWise 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难说啊!这方面的依据不像单纯记住那样清晰可得,但也是乐趣的一部分。实际上,正因为很难量化当中的产出,用商业方式来测试其中效果显得更合适:如果人们继续为这项服务付费,那显然是发现了它的价值。
下面是书籍的间隔管理界面,交互做得细致而用心。不过,我想知道多少用户会真的编辑它们。相较于让用户明确地设定这些值,让用户在回顾期间(他们好像也有回顾?)点击「少看」/「多看」按钮,根据次数来逐步调整这些内容是否更有意义:
笔记管理
Readwise 还提供了笔记组织功能:你可以在你标记的内容上打标签和添加笔记。
总的来说,我担心围绕材料书本组织一切的方式,会违反自主思考[7]的原则,而且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知上被夸大了[8]。你可以阅读之前标记的重点,还可以对它们做笔记,但这个产品很难让你把这些见解相融成更深的东西。对此,恰当的工作流是将标好的重点导出到其他环境中(Notion、Evernote 等)。不过这些环境比较封闭,无法连接你的间隔重复工作流(就我所见)。
组织
Readwise 是由{Daniel Doyon}和{Tristan Homsi}创建的,这是一个自筹资金的公司。
也许正因为这是商业行为,所以其主张之自信往往很有误导性,反而容易卖家秀(揭发内部腐败[9]):
我们不能只读一次就记住东西。Readwise 使用一种叫做「间隔重复」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你将 Mastery 应用于深度工作,而你每周的日程表开始被浅薄的电话和会议填满,你的大脑很可能会注意到这种模式,然后开始催促你创造一些不受干扰的空间。
…
天空是极限。
…
但在埃隆·马斯克完成他的 Neuralink 之前,书籍、Readwise 和 Mastery 的组合是我们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Readwise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间隔重复记忆系统 ./404257681.html2. 在间隔重复记忆系统中,填空卡似乎比问答卡产生更少的理解 ./399548149.html
3. 写好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很难 ./397245681.html
4. 间隔重复记忆卡片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概念进行编码 ./401463758.html
5. 穿越时间的文本 ./531644719.html
6. 助记媒介使读者与材料保持长久联系 ./464712237.html
7. 自主思考 ./438871051.html
8. 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觉上被夸大了 ./437939919.html
9. 揭发内部腐败 ./54645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