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这个问题来源于我与我补课班老师的一个争论,我老师认为教育是在筛选人才,她认为机会是是给有天赋,有自助研究思考能力的人(这里我认为她说的没问题),而那些没有自助研究思考能力,靠补课学习好的人(她称为化肥人)她认为就应该上技校,不应该和那些有自助研究思考能力的人抢名额……并且还说什么现在国家就在限制教育机构……
至少我听完是挺无语的,并且我听完还是坚持我的想法(教育是在培养人才)
大家觉得呢?
学校教育和培养人才不能说是毫无关系,至少是背道而驰吧。题主上了这么多年学,也该分清实然和应然了。
传统学校教育那一整套年级推进、统一标准、满不在乎地把所有学生当成一个大批量队列来处理的做法,说它筛选都是夸它了。你看它什么时候真心想让每个孩子都学透学精了?把孩子一股脑儿丢进同样的课本、同样的考试,再把学得快的、学得慢的都扔在同一个锅里,一边干瞪眼指望成绩高低自然分层,这跟当场分拣没啥区别。学会了就学会了,没学会呢?抱歉,往下走,失败或者吊车尾都是正常现象,谁管得了你?反正只要年级一过,老师也就「卸任」了。剩下的被霍霍完了,不仅留下一段坐牢经历[1],还丧失了学习的动力[2],影响一辈子[3]。
真正的才能培养可不是这么干的。它从头到尾压根儿就不想把学生拿来做大面儿上的平均,它只认个人的深度培养:挨个儿盯,盯到你真的技能到位才让你进下一个阶段。有人进度快?好,你先走一步;有人慢?那就多花点儿时间,一样能跟上。总之前面那批扛过去了,才能说我们确实在培养人才,否则所谓的「统一」全是忽悠。
Bloom 的研究摆在那儿,传统学校还想碰瓷「培养人才」?别逗了,人家明明说得很清楚,这些顶尖人才许多时候都是背靠家长或校外资源自己折腾,跟学校教育形同两条平行线,偶尔学点儿简单放放水可以,但更多的时候,学校对他们的特长和潜力根本不起任何促进作用,有时甚至还在添乱。要真想「培养」,就别拿「我只负责这门课这一年」的这种混账逻辑来推卸责任,也别用「我们就是统一进度,接受能力不同而已」来敷衍。能用才能培养的那一套,就别死揪住年级、分数、考试不放,这才是真正为人才发展负责。否则,所谓「培养」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第一章 两个标准差问题的解决方案》
才能培养 vs 传统学校教育
乍看之下,这两种理念似乎没有本质区别:毕竟,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就是培养学生的才能吗?然而,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后,Bloom 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答案是绝然否定的。事实上,才能培养与传统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大量显著且关键的差异。这些差异如此之大,使得我们甚至难以说传统学校教育有益于培养才能。
在 Bloom 提出著名的「两个标准差问题」的同时期,他还投入到一项关于才能培养的大规模研究中。正如后来的研究者 (Luo & Kiewa, 2020) 所总结,Bloom (1985) 发现,在不同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体,其成长经历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发现使他对才能培养的过程做出了以下系统性概括:
⠀⠀⠀「心理学家 Benjamin Bloom 1985 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培养年轻人的才能》为才能培养研究开辟了新领地。Bloom 深入研究了六个不同领域中的 120 名杰出人才,揭示了跨领域卓越成就背后的共同因素。在一次采访中,Bloom 这样阐述他的重要发现:
⠀⠀⠀『我们曾经认为,一个网球选手的成长轨迹会与一个钢琴演奏家、雕塑家、数学家或神经科学家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每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可能截然不同,但在家庭环境、教学指导等方面却存在着一套共同特征。无论在哪个领域,似乎都存在一个对才能培养至关重要的普遍过程。(Brandt, 1985: 34)』」
Bloom 认为,相比学术领域,这种才能培养的过程在体育领域得到了更有效的运用;通过复制有利的才能培养条件,我们有机会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业成就:
⠀⠀⠀「我 [Bloom] 坚信,如果我们能够重现那些造就[杰出人才]的理想学习环境和支持条件,我们就能在几乎任何地方实现卓越的学习效果。
⠀⠀⠀……
⠀⠀⠀在体育领域,教育工作者做得非常出色。对于高中和大学的体育教练,我们没有什么可指导的。但一旦超出体育范畴,情况就变得零散而随机了。学生可能今年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明年却碰到一位水平很差的老师。即使是在学术科目中,也存在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学校似乎难以包容那些学习进度与其他人不同步的学生。」
根据 Bloom 和 Sosniak (1981) 的观点,传统学校教育与才能培养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学生主要是按年龄而非能力进行分组,且每组以统一的步调推进课程。组内的所有成员都参与相同的任务,而且本就预期不同学生会达到不同的技能水平。
⠀⠀⠀「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基于学生的年龄。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据说是适合该年龄段或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尽管可能会根据学习进度的差异做一些调整,也可能在同一年级或班级内针对个别学生调整教学标准,但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是作为群体的一员接受教育,教师和教学材料都尽可能给予所有学生同等对待。
⠀⠀⠀……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群体是核心,针对个别学生的调整极其有限。如果整个群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会反复讲授该任务或技能,直到部分学生掌握为止。然而,通常情况下,并不期望所有学生都能将一项任务或技能掌握到相同的水平,也很少使用反馈-纠正的方法来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成就标准。
⠀⠀⠀由于无法期望每个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标准或水平,学校采用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但布置给所有人的学习任务仍保持一致。某些学生被期望能够将一项任务掌握到较高水平,而其他学生则只被期望达到相对低得多的水平。」
然而,在才能培养领域,教学方法是完全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是基于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计的,每位学生在进阶到更高级的技能之前,必须将每项技能掌握到足够精通的水平。学生们掌握技能的速度各不相同,但最终都需要达到同一个基准线。评估学生进步的依据不再是他们在已修课程中的学习水平,而是转变为他们能够达到合格标准的最高级技能水平。
⠀⠀⠀「杰出人才所接受的指导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钢琴家每周会上一到两节私教课;游泳运动员虽与其他人共用泳池训练,但也接受定制的个性化指导;数学家在早期虽少有系统性的指导,但几乎都是独自学习,或与某一位成人或同龄人一同学习。
⠀⠀⠀每周的部分教学都由一位教师(导师)主导。他们会评估学生的需求,制定学习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供反馈和纠正。这种教师还会布置适当的练习,强调需要解决的具体要点或问题,并为学生设定完成期限。到期时,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则会记录学生的进步,指出待改进之处,给予纠正指导,继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教师会对学生的成就予以赞扬和鼓励,达标后再设定新的任务、目标和要求。这样一个学习新内容、设立目标、达到标准、获得激励的过程循环往复,推动学生进步。
⠀⠀⠀在才能培养中,每个孩子都被视为独特的个体,教师(导师)会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给予孩子认可且能引发其积极性的奖励,并按照量身定制的节奏来调整学习进度。以孩子的学习速度为核心,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配合孩子的才能发展。教师为每个孩子设定的目标和标准,都是针对具体任务,要求孩子以特定方式完成。尽管有时会与其他孩子比较,但重点始终是让孩子完成为其定制的个人学习任务。」
概括地说,Bloom & Sosniak (1981) 对学校教育和才能培养的差异做出了如下总结:
⠀⠀⠀「总体而言,学校教育侧重于群体学习和特定学科知识或技能的传授。相比之下,才能培养通常注重个人及其在特定领域的进步。在学校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教学很少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独特问题;而在才能培养中,至少在家长眼里,教学仅当其能够帮助个人取得明显进步、克服学习障碍并不断提高成就水平时,才会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
他们还指出,这些差异与教师责任范围密切相关: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关注「横向范围」内的大量学生,局限于短期内课程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在才能培养中,教师需要对数量较少的学生承担「纵向」责任,长期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掌握一系列递进的技能。
⠀⠀⠀「……[在才能培养中,教师]着重关注孩子在每次课程之间的进步,以孩子某一时刻的水平为基准来衡量其后续成长。...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整体成长,及其朝着潜在的最高水平迈进的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基于教师对同一个孩子持续多年的长期指导,以及他们对特定孩子的潜力所抱有的长远展望。
⠀⠀⠀相比之下,学校是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尽管某一学科的课程可能跨越十年或更长时间,但每位教师通常只负责学生一个学期、一学年乃至一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教师仅对这段特定时期内的教学成果负责。教师评判每个学生时,主要是将其与同年级或同班级的其他学生作比较。每个年级的教师主要关注该年级应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他们很少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者每个学生需要哪些准备才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年级或课程。」
Bloom 和 Sosniak (1981) 还观察到,这些差异如此显著,以至于传统的学校教育通常甚至无法被认为有益于才能培养。正如 Bloom 所描述的,才能培养不仅与学校教育不同,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与之完全背道而驰:
⠀⠀⠀「对于我们研究样本中的一部分人而言,才能培养和学校教育几乎是他们生活中两个完全分离的领域。……通常是学生自己做出调整,在完成所有学校要求的同时,再另寻时间、精力和资源来进行才能培养,从而调和两者间的矛盾。……数学天才们会自主寻找并钻研专业书籍,参与校外的特殊项目和计划。
⠀⠀⠀有时学校或个别教师会做出一些微调来缓解这种冲突。例如,数学天才可能会被准许不参加对他们来说过于简单的课程,转而在图书馆自主学习。有时,作为对他们校外学习的让步,学校会让他们跳级。
⠀⠀⠀……
⠀⠀⠀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做出这些调整,显然都只是尽可能减少了两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冲突,但对培养才能几乎没有额外帮助。学生能够同时应对学校教育和才能培养,尽管两者几乎没有交集。……才能培养和学校教育是相互孤立的。学校教育并不促进才能培养,但在这些情况下,它也没有妨碍才能培养。」
尽管在 Bloom 的研究中,其他参与者的学校教育与才能培养之间存在更多交集,但这种重叠并不都带来正面影响。实际上,他们的经历可谓喜忧参半:
⠀⠀⠀「对于我们研究样本中的第二类群体,学校经历反而阻碍了他们的才能发展。对这些人来说,才能培养和学校教育之间需求的矛盾很难调和。学校教育对他们而言确实成了一种煎熬。这些人发现,他们在特长领域的努力始终得不到教师、校长或同学的认可。
⠀⠀⠀……
⠀⠀⠀对于我们研究样本中的第三类群体,我们发现学校在才能培养中发挥了最为积极的作用。学校经历成为了才能培养过程中支持、鼓励、积极性和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一些人从教师或校长处得到了才能培养的私人帮助。这些教师或校长注意到了孩子的特殊才能,并肯定了他或她的工作质量。……他们看到了学生的认真态度,并与学生共同追求极高的标准和卓越的成就。」
学校教育与才能培养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以及当两者发生交集时所带来的褒贬不一的体验,与本章开头引用的Bloom 的一段话 (Brandt, 1985) 不谋而合:
⠀⠀⠀「……一旦超出体育的范畴,情况就变得零散而随机了。学生可能今年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明年却碰到一位水平很差的老师。即便是在学术科目中,也存在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
相关回答
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还是“筛选人才”?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我们的教育是究竟为了培养(育)人还是淘汰人?来点大青鱼老师的喜多:



参考
1. Gray:学校即监狱 ./513109845.html2. 杰出科学家在学校丧失动力:一种不治之症? ./712219496.html
3. 学校对学习内驱力的影响 ./5299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