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我的高中老师拿DeepSeek梁文峰和饺子导演的学历论证“应试教育”是可以筛选出人才的,如何反驳?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615 👍 / 269 💬

问题描述

demo

本问题由如上ID提出。



你老师的偷换概念能力还是一流啊,连教育和选拔都混为一谈了。

更新补充:我不反对考试能筛选出人才。相比世袭,考试已经相对先进了。但应试教育恰恰是钻考试空子,让阶级固化的工具。

类似的问题我之前回答过好几次了[1][2],这里直接再贴一遍:

现代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本身。高考的本意是筛选,但是应试教育就是钻筛选制度的空子。

应试教育起源于哪里?恰恰就是中国。私塾、书院就是应试教育的传统形式。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对处理公务能有多大用处?但是科举要考,所以就教这些。与其搞懂圣贤的大智慧,不如摸清考官的偏好、出题的规律。这就是应试教育。

现在的补习机构就是私塾和书院的现代形式。我高三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请假不来学校,因为家里给他们报了好多一对一和小班课,专门针对考试进行应试技巧训练,将他们父母的财富转换为他们自己的考试成绩,然后换取文凭以及对应的资源分配权。在这个过程中,应试教育实现了代际间权力的直接传递,筛选才能变成了筛选财富。

为什么教材越编越薄,考试越考越偏?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原因就很显然了:这样才能提高应试教育的效率,让大部分人钻不了空子,以提高一小部分钻空子的人的相对优势。

至于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那就复杂多了。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 绝大部分有钱有权的人不会拒绝这样的诱惑:运用财富权力,让孩子获得不正当优势。
  2. 考试本身就存在漏洞,可以在不提高实际能力的情况下,通过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分数。
  3. 缺乏其他衡量能力的方式,使得文凭被过度依赖,从而让应试教育的诱惑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老生常谈的问题(不一定和应试教育直接相关)还有:

应试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应试教育对于一部分人的利,就是对于另一部分人的弊。

对于有钱有权的人,应试教育可以将他们的财富转化为他们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文凭,这就是对他们的利。

对于无钱无权的人,应试教育抛弃他们的孩子,让他们只能享受监狱般的学校,每天在睡眠不足中度过。

综合起来看,应试教育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毕竟无钱无权的人远远多于有钱有权的人。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文凭的终结 - 保罗•格雷厄姆(硅谷创业教父)

在文凭之前,政府职位主要是通过家族影响力获得的,如果不是公然贿赂的话。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当你那样评判人时,你往往会得到补习机构——这在明朝的中国和 19 世纪的英国就和现在的韩国一样普遍。

补习机构实际上是教育公平体系中的一个缺口。文凭制度本是为了阻断代际间权力的直接传递,而补习机构则代表着这种权力在寻找突破口。补习机构把上一代人的财富转化为下一代人的文凭。

这种现象难以根除,因为补习机构会不断调整以适应考试内容的变化。当考试范围狭窄且可预测时,就会出现传统模式的补习机构,比如为英国桑赫斯特军校(相当于英国的西点军校)培养候选人的机构,或者现在美国学生参加的 SAT 考试辅导班。随着考试范围的扩大,补习机构也随之扩展。就像现在的预科学校一样,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做准备也需要多年时间。但所有这些机构的存在目的都是一样的:钻制度的空子。

历史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与其防止父母直接影响子女成功的能力成正比。父母间接帮助孩子是件好事——比如,帮助他们变得更聪明或更自律,从而让他们更容易成功。问题出在父母使用直接手段时:当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财富或权力来弥补孩子能力的不足时。

只要有可能,父母往往会这么做。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所以他们为了孩子而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也不足为奇。尤其是当其他父母都这样做的时候。

遏制这种做法有双重好处。不仅社会能得到「最适合岗位的人」,而且父母的野心也会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影响——真正致力于把孩子培养好。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要遏制父母为子女谋求不正当优势的行为是极其困难的。这触及了人性中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我们不应天真地认为简单的解决方案就能奏效,就像我们不会指望用简单的方法就能杜绝毒品进入监狱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明显方法是提高文凭的含金量。如果当前社会使用的测试存在漏洞,我们可以研究人们钻空子的方法,并努力堵住这些漏洞。补习机构恰恰揭示了大多数漏洞的所在。同时,它们也能反映我们的努力是否有效:当补习机构的受欢迎程度下降时,就说明我们取得了进展。

一个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是推动提高透明度,尤其是在大学录取这样的社会关键节点上。在美国,这一过程仍然呈现出诸多腐败的迹象。例如,「校友子女优先」政策。官方说法是这一身份并不占太大权重,仅用于在同等条件下决定录取与否:申请者先按能力分组,校友子女身份只在申请者在录取线附近时才起作用。但实际上,大学可以通过调整这个「边缘组」的大小,来随意放大或缩小校友子女身份的影响力。

通过逐步削弱对文凭的滥用,理论上可以使其更加严密可靠。但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尤其是当负责考试的机构本身并不真心希望文凭变得滴水不漏时。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5-sonnet、DeepSeek R1,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fter Credentials
作者:Paul Graham
发布日期 2008 年 12 月

相关回答

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还是“筛选人才”?有没有人真的不适合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牺牲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该怎么办?教育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筛选人才?


参考

1. 现代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7423200298.html
2. 应试教育有哪些利和弊? ./89700593914.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