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看了前排一堆回答,发现没有一位答主表现出最基本的同理心[1]……甚至不如 DeepSeek-R1 有人性:
你说的问题是中国教育体系下许多人共同的困惑。经过长期以考试为导向的训练,我们确实容易形成「标准答案思维」和「功利性学习」的习惯。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好奇心就像深埋地下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仍然可以重新萌发。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重建路径:
一、认知重构:消除「学习耻感」
- 先进行「心理脱敏练习」: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自己产生的任何疑问(哪怕是「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这类基础问题),允许自己提出「幼稚」的问题
- 建立「学习赦免日」:每周设定半天时间,完全不带目的地探索知识,可以随机打开维基百科,跟着兴趣链式阅读
- 重读《苏菲的世界》这类哲学启蒙书,重新体验追问本质的纯粹快感
二、神经可塑性训练
- 实施「每日新知挑战」:用 3D 学习法(Discover-Digest-Demonstrate)接触新知识。例如发现某个历史冷知识→用思维导图拆解脉络→向朋友转述
- 激活多巴胺学习回路:将学习成果可视化,如在墙上贴「好奇地图」,用不同颜色标记不同领域的探索进度
- 尝试费曼技巧的变体:每周选一个概念,先尝试用幼儿园水平的语言解释,再逐步升级到专业术语
三、构建多元认知生态
- 建立「兴趣孵化器」:设置 3 个探索方向(如艺术/科技/人文),每个方向订阅 2 个非功利性信息源(纪录片、播客、行业通讯)
- 实践「跨界拼图学习法」:比如研究咖啡文化时,同时涉猎植物学(咖啡豆品种)、物理学(萃取原理)、社会学(咖啡馆文化史)
- 参加「好奇马拉松」:连续 21 天每天接触一个全新领域的入门内容,记录认知边界拓展的过程
四、重建学习反馈机制
- 设计「好奇心账本」:用 T 型记账法,左侧记录提出的问题,右侧记录由此引发的探索行动,每月进行模式分析
- 创建「知识水晶」:将零散的学习收获通过概念图谱工具(如 Obsidian)形成知识网络,观察连接点的自然生长
- 实施「认知股息」策略:定期将跨界知识进行组合创新,比如用建筑学原理优化收纳系统,验证跨领域迁移的可能性
五、环境重塑工程
- 打造「感官实验室」:布置包含显微镜、星空投影仪、气味标本等多元刺激的学习空间
- 建立「好奇共同体」:加入或组建学习小组,规则是只讨论问题本身,禁止评价问题的「价值」
- 实践「城市考古学」:用人类学视角重新观察生活场景,比如分析地铁线路图背后的城市规划逻辑
这个重塑过程可能需要 6-18 个月的持续练习。关键是要理解,被压抑的好奇心就像长期节食的身体,需要渐进式「复食」。初期可能会经历「知识暴食」与「学习倦怠」的反复,这都是神经回路重建的正常过程。建议采用「5% 原则」:每周只比上周多投入 5% 的学习好奇心,让改变维持在舒适区边缘。
记住,真正的求知欲不是火焰般炽热的存在,而是像深海热泉口不断涌动的生命源。当我们停止用 KPI 衡量学习成效,允许自己享受「无用之学」的美感时,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本能就会自然复苏。你现在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认知觉醒的重要标志。
我们汉化组也翻译过不少和好奇心相关的文章,题主也可以读一读:
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起源的伟大论著《形而上学》是这样开头的:「人类天生对事物充满好奇。」这再明显不过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刻,我们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出生后几个小时 , 婴儿看新奇物体的时间就比看已经看过的东西要长 。随着他们获得行动能力,先是手,然后是腿,他们使用这些行动力去探索环境中更广阔的领域。他们想要了解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物体,他们特别想知道他们能用这些物体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不断地沉迷事物和探索。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他们掌握了语言,他们就会问非常多问题。这种好奇心不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减弱,反而持续地激发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进行更加复杂的探索和实验,除非好奇心被学校教育所摧毁。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摘自:
Thoughts Memo:自主教育的生物学基础学校教育对学习内驱力[2]的伤害,可以看作是破坏了好奇心这一电路。如果学校持续推翻这一处理器输出的控制信号,那这就是在烧毁电路[3]。
而学习内驱力控制系统只有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性能。就好像电灯开关也只有无损的情况才是最好的——如果它随着时间生锈,你大可以把生锈的部分移除,但那总是比不上全新且完整的开关。对于学习内驱力系统来说,即使我们存储的记忆状态不变,仍能够为学习内驱力的复苏提供必需的输入,可一旦系统本身出现了故障,它将很难获取清晰、一致的知识,从而抑制了创造力的涌现,最终无法为学习内驱力提供反馈激励。
故障的学习内驱力电路无法评估知识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体知识的拼图[4]更为困难。见:导弹比喻[5]。而基于广泛的知识,我们固然可以做出更好的抉择,但这并不等同于更好的学习内驱力控制系统。这就像,电灯发光的性能可能受到电力来源是否稳定的影响,但这不会影响它的开关,我们关于电灯开关完整性的论断仍然成立。知识估值系统[6]的结构正像处理器和内存,学习内驱力电路的崩坏足以对这一系统的顶层决策机制造成损伤,从而低估我们在多年教育中收获的那些知识。这恰恰是学校教育的开始 2~5 年内所发生的事:我们童年的知识增长,被我们为了达到短期、按特定顺序[7]且无语义[8]的目标所采取的自律[9]所主宰、所取代。死记硬背[10]成为了家常便饭。
学习对于学习内驱力的恢复至关重要,然而,除非知识连贯且结构良好,否则知识本身并无疗效。这种优质知识是学习内驱力电路的摇篮,可这电路一旦受损,获取优质知识就会变得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全盘抛弃学校内的强迫。否则,我们会接受混乱无序的知识流入,这相当于在人类智能[11]的基础上挖洞。
摘自:
Thoughts Memo:好奇心就像开关学校教给我们的那种死记硬背的科学过程——从一个问题开始,产生假设,用实验测试,得出结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它没有抓住最重要的元素:{真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摘自:
Jarrett Ye:变得好奇知识估值网络是良好的自由学习[12]的核心。相比之下,被动学校教育[13]将导致习得性无助[14]。人们可能一开始自然而然主动追求某些目标,然而强迫教育会使人变得习惯被动(反过来,在追求目标中摸爬滚打,则会收获健康的习惯)。系统中估值较低(没怎么激活兴趣概念图)的部分会抑制知识估值网络的输出。如此,学习时,大脑自然兴致不高。一旦学习内驱力[15]枯竭,好奇心消亡,生活就变成了干巴巴地执行一连串缺乏奖励的习惯(参见:学校带来的 50 个坏习惯[16])。
若学习无乐趣,则人类的存在会退化成一套沉闷无趣的习惯。
摘自:
Thoughts Memo:学习的乐趣强制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降低了学生的长期学习效果。
5.1 学习内驱力与年龄
学习内驱力是中枢神经系统适应发展的重要本能。婴儿在他们的环境中寻找新奇的元素。这是一种寻找和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的方法。婴儿可以在头上的空间里随机搜索,直到找到一个移动的物体。这个物体可以归类为新奇的东西,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在发育的某一阶段,婴儿会品尝周围所有的东西,以便了解什么是可以吃的。一个孩子在一屋子玩具里,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玩具上,他认为这是最能满足年轻心灵好奇心的玩具。学习内驱力[17]是一种强大的大脑机制,给婴儿们贴上了永不停止的完美学习机器[18]的标签。
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然地就失去了求新的欲望和学习内驱力[17]。这种说法是危险的错误。确实有许多下降的迹象。成年人不再对所有会动的东西着迷。他会觉得一屋子玩具很无聊。他会吐出未尝过味道,经常讨厌新菜。从来没有吃过蜗牛或甲虫的人不太可能喜欢吃蜗牛或昆虫做的菜。对于渴望知识的年轻学生来说,这个世界是很典型的,但年长者不再对这个世界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者的热情似乎在稳步下降。
理解学习内驱力[17]和它被认为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的机制是教育优化的关键。
5.2 学习内驱力与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削弱学习内驱力的主要因素是已掌握的知识。还有一些次要因素,如(1)当前知识的「吸引力」下降,(2)大脑的实际老化。老化可能会导致神经网络的老化、突触削减、精神活力的减少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精神保健和学习本身来预防。学习内驱力[17]和热情可以一直保持到百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保持大脑的活力比保持运动系统的活力更容易。
一些求新欲可能是发育过程的一部分(例如,婴儿的味觉探索阶段)。然而,这些过程并没有在我们试图引导年轻一代在教育课程中进行的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
知识本身就是学习内驱力[17]最强大的灭火器。这可以用我们对某本书的兴趣来说明。一本书初读时很有趣。我们很少有兴趣把这本书再读一遍。重读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很少令人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忘的作用下,这本书可能会再次变得有趣。被遗忘的书可以通过学习内驱力引导系统重新激活奖励回路。一旦知识建立起来,就失去了寻找新知识的动力。遗忘在其他方面也有帮助,比如收音机里一首歌的情绪影响。不同之处在于,音乐与陈述性记忆的关系要小得多,而与模式和美感的关系要大得多。就像美丽的日落。你不需要忘记一次日落去爱另一次日落。这就是为什么一首朗朗上口的曲子即使多次重放也能让人上瘾,而一首爵士或古典名乐即使不被反复播放,也能让人永生难忘。
知识的增加会破坏求新欲。神经中枢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会削减一个人的求新欲。 这种求新欲也不会随着一个人的发展而泯灭。 但当一个人在某一个的知识领域的无知被填满后,他的求新欲也随之消散
我们对学习内驱力[17]的理解带来的好消息是,学习内驱力可以在终生的激情教育中起作用。80 岁的时候学习和 15 岁的时候一样有趣。
5.3 学习内驱力与学习
保持学习热情的主要技巧是不断学习本身。学习使大脑充满新知识。然而,它也识别和扩大了不懂的领域。通过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我们可以不断地寻找新的领域来填补。这是自我导向学习[19]的最佳方式。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有效地识别出知道的领域、不懂的领域以及中间适合学习的领域。
在学校的学习通过夺去学习内驱力引导系统的控制,违反了有效学习的原则。在学校被动学习往往会触及已知的知识领域,这将使它变得无聊。它常常会触及不懂的领域,使之难以理解。它很少能准确地触及到那些可以从已有的知识树中扩展出去的新知识。
学校的被动预编课程学习会抑制学习内驱力。
打个比方说,老师把一段段知识扔给学生,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通常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课件材料在一个月内就用完了。一年后,只有重复、复习、重复和考试才能帮助部分知识在大脑中保存下来。基于学习内驱力[17]的自我导向学习[19]在拒绝不合适的知识或找到可以从已有的知识树中扩展出去的新知识方面是非常精确的。
这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学生们总是抱怨学校太无聊或太辛苦。学生们不快乐,这与系统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保持旧的课堂学习制度,这个问题就不能被有效地解决。在一个总是因为不同的激情、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学习速度而导致知识差异的群体中,优化学习是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优化解决方案是自我导向学习[19]。
5.4 老师的困境
一个善意的老师在促进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可能抑制学习内驱力。
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问题「纽约在哪里?在哪个国家?」,父母或老师的自然本能是提供答案。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同样的问题,她将能够自己回忆起答案。否则,她将再次需要帮助。这种复习的整体效果类似于 SuperMemo 中的复习,只不过它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与计算机交互的额外成本,而且它是随机产生的,没有优化每次复习的记忆效果。这种互动对学习内驱力[17]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增强作用。随着事实逐渐被记住,人们对纽约作为美国一部分的兴趣也会逐渐减退,即不再是新鲜事。对美国相关事物的兴趣可能会随着对纽约兴趣的增加而增加。对纽约相关事物的兴趣可能会与对美国的兴趣成比例增加。
当孩子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时,就会发生更有趣的互动。这个问题也许仍未得到解答,知识也不会增加。然而,所有没有得到即时回应的问题都有助于学习内驱力。纽约的位置仍然是个谜,每次遇到这个问题都会让它变得更加有趣。兴趣的增加将符合一个公式,这个公式类似于长期记忆稳定性增长公式(正如双组件记忆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兴趣稳定性的提高并不会对知识产生立竿见影的贡献,但会对学习内驱力[17]产生强大的影响。孩子会在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兴趣点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孩子的注意力是依赖于背景的。例如,在生物学的背景下,纽约甚至可能不会在记忆中被点亮。然而,在查看地图或看地理纪录片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可能会再次出现,并推动进一步的探索。一旦孩子找到了那个强烈的问题的答案,即一个相对重要程度较高的问题在记忆中强烈持续过,学习的奖励就会被放大。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奖励在联想记忆中增殖,并增强了对了解纽约、了解美国以及了解与这两者有关的事物的积极联想。这是一个奖励增殖级联(多个对象之间的关联),其深度取决于奖励的水平和原始的好奇心程度。这种级联包括记忆巩固。通过这种方式,通过不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潜在地增加记忆网络中更大区域的巩固。显然,这减少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复习知识的需要。
回答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会抑制学习内驱力[17]。相比较,不回答问题可能会促使年轻的大脑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而促进更长远的进步。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所有问题置之不理。有两个因素可以提示老师给出答案:
- 那个孩子已经发了疯地想知道且他的好奇心已经被激发到了极点。从增殖和巩固的角度来看,不会有太多收获。学习内驱力种子的新分支将会出现,并促使进一步的探究。
- 这个问题具有高度基础性,因为它是许多其他重要知识的基础,而这些知识可能很难或只能缓慢地靠自学得到。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通过学习进入新领域而得到重新巩固。它们只是在探索中不断出现。
5.5 学习内驱力扭曲
学习内驱力引导系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固有的低效性。在我们认为不合适的领域看到新奇事物它很容易被骗,。对于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跳棋游戏很快就变得无聊了。对于一个老练的人来说,下国际象棋更有趣,但也可能很容易变得无聊。对于一个能把国际象棋看作是棋盘和记忆故事相结合而成的丰富多彩的图案的大师来说,国际象棋可能是一种永无止境的魅力源泉。换句话说,一个棋盘和几副棋子可以为求新欲系统提供无穷无尽的奖励刺激。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电子游戏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国际象棋的技巧,通过把一个年轻的大脑拖进一个有无尽新关卡去探索的迷宫,和新的工具或情况组合,这些似乎永远不会变得枯燥。有了团队中的竞争因素,游戏可能会让人上瘾,也可能很危险。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对他最喜爱的运动的热情也可能为他提供无穷无尽的迷人的知识源泉。一个足球联赛,年复一年,可以提供所有可以想象的结果组合,球员,场地组合,策略,个人故事,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指望自主学习[19]总是用有用的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社交媒体因八卦和琐事而繁荣。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可能在 Facebook 上消磨数不清的时间,却找不到有用的东西。我们似乎从来不会对社交互动感到厌烦,手机里不停地传来各种各样的闲聊声,满足了我们对新奇事物的渴望。
对于许多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自我导向学习[19]是他们腾飞所需要的。对于所有寻求有价值知识的孩子来说,通用的方法是,在任何校正系统的引导下自我导向学习[19]。这个校正者可以是父母、老师或同龄人(包括年长的同龄人)。学习轨迹校正器需要在最佳推动区[20],以确保正确的学习轨迹而又不会扰乱系统。当然,没有比成熟的自我意识更好的校正者,只有一点自律。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应该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理解学习进步的正确方向。理想情况下,生活本身是学习轨迹的最佳校正器。
5.6 上学热情
学校抑制学习内驱力[17],这可能导致危险的长期神经适应,这可能会扭曲年轻人的一生。我在下面的章节[21]中写了这件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怀着极大的期望和快乐的期待开始了我所有的学校生活。小学、中学和我的两所大学都是这样。在所有情况下,热情都很快消失了。通常在第一天或第一堂课之后!然而,有时会出现相反的过程。当我因为纪律原因被一所学校开除时,我来到了一所期望值最低的新学校。这实际上帮助我提升了一段时间的热情。在一位好老师的帮助下,我度过了几个月的学校历险。同样,一位伟大的老师或自我导向学习的自由[19]在后来帮助我从学校中获得了一些乐趣。如果我在波兰的学校里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我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失去对学习的热爱。与之相反的快乐过程只留给少数幸运的人,他们遇到了幸运的环境或幸运的自己的倾向。
摘自:
Thoughts Memo:5 学校对学习内驱力的影响我错了,我本就知道大多数成年人没有教育同理心,还试图将他们与 AI 做比较。其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定义
教育同理心是一种间接感知他人(特别是儿童)和自己以前受教育经历的能力。
机制
教育同理心不能把握我们所同情的个体的先备知识[22]。我们没法坐在别人的脑子里[23]知道别人知道什么,以及别人的概念网络[24]是如何在语义上组织的。
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同理心与实际的同理心关系不大,而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更有关。只有通过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才能有效地预测学习后的情绪状态和教育成果。
在教育同理心方面的缺陷是普鲁士学校教育模式[25]的基础。成年人将自己的教育经历投射到新的一代人身上,设计出一个越来越有害的教育系统。危害的增加来自于年轻人接触到的学习机会与学校学习的现实之间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旨在将儿童留在学校的法律、心理、甚至药物措施的增加。见:成年人在教育方面没有能力产生同情[26]
先备知识
先备知识和语义框架[22]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以用拼图比喻[27]来说明。迈向教育同理心的第一步是理解学习的基本规律[28]。
由于我们无法获得学生大脑中完整的知识语义结构,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对感知到的知识的价值[29]做出判断
由于知识是网络化的,告诉学生某个知识分支的重要性是徒劳的。告诉一个学生他应该学习那些他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是有害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随意地撒下灵感的种子,希望它们能生根发芽。
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想学的东西,是教育同理心不足的一个典型例子和结果。
知识的诅咒
教育同理心的缺陷与其说是同理心方面的缺陷,不如说是知识方面的缺陷。然而,无知并不是造成缺陷的唯一原因。知识的诅咒[30]对缺陷也有自己的贡献。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难对知识少的人的看法产生共鸣。顺便说一下,知识的诅咒[30]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几十年的渐进阅读并没有明显地促进人们对自己知识的感觉。不仅很难与一个孩子共鸣,也很难与自己过去的大脑产生共鸣。
例子
SuperMemo Guru 提供了几十个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成人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学习认知来锻炼他们的教育同理心:
- 你能记住这个 Chiruhitai 词——циษา关ภา于त्स中文अर्ध维基фу百д科——吗?见:儿童失忆症的语义问题
- 在学校的痛苦学习[31]中的 Franz 的故事解释了无语义学习[32]的危害
- 请参阅学校教育的徒劳[33]中 ceario Pizzorato 的故事,了解语义框架[34]的作用
- 语境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记忆能力的重大变化:学校如何妨害学生记忆[35]
- 在语义学习[36]中记忆十天的时间
- 教育性阅读障碍显示了教学如何造成持续一生的伤害
- 毒性记忆[37]:记忆月份、乘法表或区分左和右的问题
- 早期教育的危害解释了为什么早期教育的教条是有害的
- 视频优于文字:学校字识(letteracy)的一孔之见[38](见摩斯密码星球的比喻,学习共情)
- 游戏优于教师:电子游戏比老师好[39]
- 空间在阅读中的作用:阅读战争结束了:整体语言法与自然拼读法
- 早熟悖论[40]使人难以理解发展中「延迟」的价值
- 学习中的反馈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学校的长椅是一个可怕的发明
- 教育抵消进化[41]解释了为什么目前的学校教育方法会扼杀学习和探索
- 大脑是完美的适应装置[42]有助于理解学习中自由的价值
- 对学习内驱力的优化[43]的理解不深,它是自由学习[44]的力量的基础
- 导弹比喻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学校侵蚀智能的基石[45]
- 老汤比喻[46]解释了为什么很容易从一个孩子投射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 教育同理心在特需教育中的失败最为明显
- Wonderopolis 没有心[26]是教育同理心缺失的典型案例
- SuperMemo 对孩子不起作用,尽管成年人可能认为间隔重复是通用的
参考
1. 教育同理心 ./379665183.html2.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3. 神经网络战争 ./359658715.html
4. 拼图游戏比喻 ./271646965.html
5. 导弹比喻 ./349684538.html
6. 学习的乐趣 ./602150910.html
7. 论老鼠比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更优越 ./272801606.html
8. 无语义学习 ./295053968.html
9. 成功自律的公式 ./547324740.html
10. 死记硬背(填鸭式学习) ./360416156.html
11. 智力 ./492731786.html
12. 自由学习 ./272543239.html
13. 被动的学校教育 ./359037513.html
14. 习得性无助 ./575245791.html
15.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16. 学校让人沾染上的 100+ 恶习 ./559705516.html
17.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18. 婴儿的大脑怎样不起作用 ./72589385.html
19. 自学 ./353404375.html
20. 最佳推动区 ./67694020.html
21. 学习内驱力与习得性无助 ./65899656.html
22. 语义框架 ./295032009.html
23. Tom 老师:理解玩耍并不容易 ./694418909.html
24. 概念网络 ./266541480.html
25. 普鲁士教育模式 ./251148900.html
26. 成年人在教育方面缺乏同理心 ./430434841.html
27. 拼图游戏比喻 ./271646965.html
28.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29. 知识估值 ./560852624.html
30. 知识的诅咒 ./361350076.html
31. 在学校的痛苦学习 ./664801737.html
32. 无语义学习 ./295053968.html
33. 学校教育的徒劳 ./353878177.html
34. 语义框架 ./295032009.html
35. 学校如何妨害学生记忆 ./607457096.html
36. 语义学习 ./266922623.html
37. 毒性记忆 ./67390960.html
38. 学校字识(letteracy)的一孔之见 ./694257020.html
39. 电子游戏比老师好 ./354952708.html
40. 早熟悖论 ./439795148.html
41. 教育抵消进化 ./66279009.html
42. 大脑是完美的适应装置 ./630451665.html
43. 学习内驱力的优化 ./357209357.html
44. 自由学习 ./272543239.html
45. 学校侵蚀智能的基石 ./642497766.html
46. 老汤比喻 ./30601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