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题主是上海某211垫底高校的学生今年开学交了学费近9000(一本院校学费收什么多我也是醉了,题主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本的 ),加上我辅修第二专业,这学期又交了2000+,才半个学期学费就交了那么多我觉得好心疼啊……而题主每月饭费大概只有600左右,今天粗略算了算自己真的是个吸血鬼啊……
我就有点困惑了,父母给我花了这么多钱投资教育,到底值不值啊?
有没有过来人告诉我教育投资的收益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对一个未来收益不那么清晰的项目下那么多的血本啊……
————————分割线————————
看了暂时的回答,特别感谢各位,尤其是前两位高票答案。
我补充一些基本情况……
我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太差……家里负担我读大学还是没有困难的……家在四五线城市,家庭收入在家乡也算是小康水平以上了……但当然没法跟上海的生活水平相比。
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就是我对未来特别没有安全感…… 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我只喜欢确定的事情,不确定的事我也要把它变成可以确定的事情……
就好比很多同学有拖延症在deadline前一天才开始写第二天要交的作业,我会在前几天就把作业完成,确保我再要交作业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不然我会很焦虑。
在考虑教育投资的时候也是这样……父母给我的投入很多,肯定也期待很多,我不确定在未来是否能够回报他们,所以我会为现在花了他们很多钱感到愧疚。
未来不确定的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获得财富要靠天赋、努力和运气,天赋是我已经不能改变的了,而且见过很多大神,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而努力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也与天赋有关,至少我觉得我现在挺努力的,我努力只能拿到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很多人天赋好的人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不知道要比我高出多少倍;运气更是一个随机变量。
我没办法跳出我的环境考虑问题……因为我不知道跳出来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要怎么跳出来……
今年大三了……准备考研……下一步还是向父母索取中……未来真的会得到足够的财富回报他们吗?
根据主体和教育层次的不同,答案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这里我直接给出 Bryan Caplan 在其著作《教育的浪费》中的分析(具体数字只适用于美国教育)。
第五章《教育的个人回报》
- 回报与成本权衡:教育的个人回报需计算收入溢价、就业率提升、健康改善等收益,同时扣除学费、放弃的收入及学习痛苦等成本。经济学家通过「教育回报率」量化这一权衡。
- 能力偏差与信号效应:
- 能力偏差:约 45% 的教育溢价源于学生固有能力(智力、责任心),而非教育本身。
- 信号效应(羊皮效应):文凭(如高中或大学毕业年)的边际回报远高于普通学年,表明教育更多是筛选工具而非能力提升。
- 关键差异:
- 毕业率:辍学风险显著拉低回报率(本科毕业率仅 43.5%,硕士 32.7%)。
- 专业与学校:STEM 专业回报最高,艺术类最低;名校光环影响有限,专业选择比学校排名更重要。
- 非货币因素:教育对健康(寿命延长约 0.1 年/学年)和幸福感的影响微弱。
- 学生类型差异:
- 好学生(能力前 27%):高中和本科回报可观(高中毕业年 16.2%,本科 4.9%),但硕士回报率低(1.4%)。
- 差学生(能力后 26%):高中仍有回报(7.1%),但大学回报近乎为零。
- 实用建议:高中教育对所有人(除能力极差者)均划算;大学仅推荐能力中上者选实用专业(如工程、商科);硕士除非有强烈需求,否则不建议。
第六章《教育的社会回报》
- 信号主导社会回报:教育的社会回报因信号效应(文凭作为筛选工具)而大幅缩水。若信号占教育收益的 80%,社会回报可能为负。
- 社会成本与收益:
- 成本:纳税人承担的教育支出远超个人学费,如公立高中人均社会成本约 1.1 万美元/年。
- 收益:教育对犯罪率(尤其「差学生」)的抑制是少数社会收益,但信号效应下总体回报微薄。
- 信号份额的影响:
- 谨慎假设(信号占 38%-74%):高中社会回报 3.4%,本科不足 2%,硕士为 -4%。
- 合理假设(信号占 80%):几乎所有教育层次的社会回报接近零或负值。
可能有人担心这些数字是 AI 编的,这里是原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教育的浪费我们汉化组也翻译过作者不少文章:
Thoughts Memo: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用Thoughts Memo:学校是为了浪费时间和金钱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的左派经验Thoughts Memo:教育:经济与学术视角以及书评:
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引言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读书笔记Thoughts Memo:反对学校教育的理论依据Thoughts Memo:反对补贴郁金香Thoughts Memo:高等教育应当认真对待「信号传递批判」的理由及其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