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上海公办小学学生新学期喜提「每周无作业日」,比如有的学校每周五不布置家庭作业,你怎么看?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7 👍 / 6 💬

问题描述


最近上海的公办小学搞了无作业日,每周五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畅享周末。孩子们开心坏了,家长们倒是有点忧愁。

也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学校的无作业日搞在周中。

新学期上海推动学校实施“无书面作业日”,小学这一天放学后做啥|教育新观察


早该少点家庭作业了!只有自主选择的家庭作业才是有效的。被迫去做的家庭作业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而且,小学生回家写作业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疲惫了,而且作业还是被强加的,这不仅违反了高效学习的原则,还容易将学习变成一项令人厌烦的任务,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最终可能扼杀孩子天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少布置点作业,多一点时间自由发展,不仅能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内在热情,还可以促使教育者反思作业的真正目的与质量。

1. 关于作业的负面影响

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自主学习[1]为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高效或有益。恰恰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非如此。

在大多数时候,家庭作业之所以有害,原因如下:

PISA 的相关数据似乎表明,家庭作业对考试成绩有益。然而,芬兰却是一个绝佳的反例:作业极少,成绩优异。

Alfie Kohn 是对家庭作业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之一。他将其讥讽为「百般折磨,一无所获」。参见:重新思考家庭作业[7]

2. 关于作业的无效性

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关于家庭作业存在的反思

学生在学校度过了大半天,回到家后还要做额外的家庭作业。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很奇怪。但更奇怪的是,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

考虑到另外三个事实,家庭作业变得更奇怪了:

1. 家庭作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比如让学生沮丧、疲惫、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以及可能丧失学习兴趣。许多家长会感叹家庭作业影响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他们也可能不喜欢逼孩子完成作业,但也担心他们可能会被别人指指点点,或是因为他们对作业不够上心,或者太过上心。

2. 作业的积极作用大多是虚幻的。 为了准备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检查相关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首先,完全没有证据表明在小学或初中布置家庭作业对学业有任何益处。事实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否布置家庭作业(或布置多少家庭作业)与学习成绩之间甚至没有任何相关性 。在高中阶段,相关性很弱,而且在采用更复杂的统计方法后,相关性往往会消失。同时,也没有任何研究证实家庭作业能培养孩子的性格,或教给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尽管作业毫无价值,但学生的作业还是越来越多。在过去的 25 年中,负担最重的是最年幼的儿童。对他们来说,证明作业积极影响的证据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

大多数老师时不时会决定,放学后应该继续某个课题,因为这样的作业很可能会带来有意义的学习,值得占用家庭时间——实际并非如此。在大多数学校,家庭作业并不只在适当和重要的时候才布置。恰恰相反,他们的出发点似乎是:「我们已经定好,孩子们每晚(或每周几次)都得做点什么。具体布置什么任务,以后再说。」

我从全国各地无数的人那里听到了家庭作业带来的沮丧感。看着孩子们书包里的作业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家长们能让教师理解,这些作业的弊远大于利。而那些长期以来对家庭作业的价值心存疑虑的老师,则被家长施压。因为家长错误地认为课后作业少意味着老师对学生成绩不够重视。这些家长似乎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每天晚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不管是什么,那就一定有学习。

家长老师需要的是能挑战传统智慧的行政人员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出质疑的校长,质疑那些被当做论据的口号:家庭作业能连接学校和家庭(说的好像没有其它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立这种联系似的!),或者是家庭作业能「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个词表示重复死记硬背的行为,而不是理解能力的发展),又或者是家庭作业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证据)。

最重要的是,校长需要帮助老师们认识到,在评估有关家庭作业(或其他政策)的决策时,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些决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教育学教授 Harvey Daniels 表示:「家庭作业大多数时候只会让孩子们远离学习。」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大多数孩子都对家庭作业感到厌烦,或者最多把它当作一项必须应付的任务。因此,即使家庭作业确实能带来其他好处,也需要权衡这些好处与其对孩子的学习热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 关于改变观念

那么,一位深谋远虑的校长应该怎么做呢?

1. 自学,并与老师、家长和教育局的行政人员分享你所学到的知识。确保你真正理解研究的结论——缩减或取消家庭作业,并不会在学业或生活技能方面让孩子吃亏。决策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而非迷信俗语之上。

2. 重新思考标准的「作业政策」。老师被要求每天布置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或每周都布置作业(例如,每周二、周四布置 x 分钟的数学作业),这实际上是承认家庭作业并不是基于某个具体课程的需要,更不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时间安排。这样的政策为了追求可预测性而牺牲了深思熟虑的教学,不仅对学生有害,而且当这些政策由上级强制实施时,也伤害了老师。

3. 减少数量——但不要止步于此。很多家长对孩子们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感到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至少,确保老师安排的作业量不超过学区的参考标准,并且不要一直低估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正如一位母亲和我说:「如果只有最快的孩子能在 20 分钟内完成,那么宣称这是 20 分钟的作业量就是欺诈。」)然后,努力减少作业的数量,不论是否符合这些参考标准和期望,让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学生晚上的时间安排。

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作业的数量。坦白说,有些作业,哪怕只花五分钟,对学生来说也是浪费时间。太多的一年级学生被迫从杂志里剪下以特定字母开头的单词。太多的五年级学生必须在图纸上给一长串的因数对涂色。太多的八年级学生每晚都要翻阅那些枯燥、内容过剩、由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一章接一章地读。应该鼓励老师们思考,任何一项家庭作业是否真的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重要问题。每份作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教学哲学,怎样的学习理念?它是假设孩子们是意义的创造者——还是空容器?它是把学习视为一个主动还是被动的过程?是让学生与思想搏斗,还是盲目遵循指示?

4. 改变默认状态。仅仅减少作业数量或提高作业质量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改变学校对学生根深蒂固的期望。只有当某项作业真正对大多数学生有益时时,才要求他们把学校作业带回家。否则,他们应有自由决定如何支配课后时间。底线是:除非真正必要,否则不布置作业。当然,这颠覆了当前的默认状态——无论家庭作业的内容如何,都认为它是必要的——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5. 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家庭作业的看法,并征求他们的建议——比如可以发放匿名问卷。很多成年人不加探询,就假定家庭作业对学习有益,却从未真正了解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真的认为家庭作业有用吗?有用或没用的理由是什么?哪种类型的作业更好?家庭作业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欲望?作业对他们的生活和家庭还有哪些影响?

6. 建议老师只布置自己设计的作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应该做老师设计的作业,而不是事先制作好的、一成不变的习题,或从教科书上复印的通用习题。此外,给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几乎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太可能对大多数人都有益。做这种作业,对于已经理解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在浪费时间,而对于还不理解的学生来说,则会慢慢失去信心。没有哪份完美的作业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没有什么标准能够适应所有人。在真正需要布置作业时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设计多份作业。但是,与其给每个人布置相同的作业,不如不给任何人布置作业。

7. 让作业成为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评估课堂质量的一个方法,是看学生在与自己学习有关的决策中的参与度。最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是通过做决策来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仅仅遵循指示。学生对他们要学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学,以及如何(何时)评价他们的学习、教室如何布置、如何解决冲突等等,都应该有发言权。

教育的普遍规律,在家庭作业上同样适用。至少有两位研究人员发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的)最出色的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参与决定作业的内容,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在家里要做什么。家长看到孩子的家庭作业后,第一个合理的问题应该是:「孩子们在决定如何完成、何时完成,以及是否真的需要在家完成这项作业上,有多少发言权?」

就家庭作业是否有益(以及为何有益)的讨论本身就很有意义。如果观点多样,如何处理大家意见不一的情况——是投票表决?还是继续讨论直到达成共识?或是寻求一个折中方案?——这个过程既能培养社交技能,也能促进智力成长。正是因为教师选择了提问而不是吩咐,成长才得以发生。如果你认为孩子们总是对家庭作业说不——或对任何需要努力的事情说不,那些经常与学生商量的老师们会对这种观点摇头否定。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不对的。当学生感到被尊重,当他们觉得作业值得做时,他们多数都会热爱挑战。

反之,如果学生对家庭作业嗤之以鼻,或想方设法逃避作业,一般是因为他们的作业太多了,或因为作业布置得漫不经心、连篇累牍,或者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作业没有发言权。即使是高质量的作业,如果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动接受」,而不是「参与其中」,其益处也是有限的。

8. 帮助老师摆脱打分制。你的教师团队可能需要你的支持、鼓励和实际操作建议,以帮助他们摒弃作业检查或打分的老套路——其目的是强迫学生服从;转而采用新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释和探讨自己的学习——他们对所读的书有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他们有什么困难,他们想到了什么新问题。正如杰出的教育家 Martin Haberman 所见,最佳课堂上的家庭作业「不是为了检查——而是为了分享」。倘若学生们觉得,对于那些不会被搜集或记录的作业投入时间毫无意义,那么这并非是要我们设置奖惩制度、制造不信任的理由;这其实是在告诫我们,问题在于作业本身。

9. 实验。请那些不愿意重新思考长期以来对传统作业的依赖的老师试一试,看看在某一周或某一课程单元中,如果不布置作业会发生什么。当然,任何信奉家庭作业有益论的人,都应该愿意通过实验——暂停布置作业,来检验这一假设。暂停布置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兴趣、情绪状态以及课堂气氛有什么影响?学校同样可以试行一项新政策,比如我提议的改变默认状态,在全面实施之前,不妨先行试水。


相关专栏

学校教育问题


参考

1. 自我导向/自定进度/自学 ./353404375.html
2. 学习中的强迫 ./351872034.html
3. 干扰 ./269974053.html
4. 论老鼠比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更优越 ./272801606.html
5.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6. 为什么孩子们讨厌学校? ./70779863.html
7. 家庭作业 ./501186817.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