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如果「鸡娃」们最后成了普通人,家长能接受吗?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9 👍 / 0 💬

问题描述


不如说做好接受“鸡娃”们(可能)变废的结果:

早期发展可以比作雕刻鲜活的树木。最佳策略是任由树木生长,待其积累足够木料,再深入凿刻。过早雕刻的话,最终木料可能会不足。过早学术指导的话,最终得到的木制品可能又小又平淡。真正的杰作需要耐心和几十年无拘无束的自由学习[1]
叶峻峣:早熟悖论

而且如果孩子是从一开始的领先转变到落后,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后果:

做一个全优学生的心理成本会影响到学生本人,或者班上其他孩子。只要这个「完美」的学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可能会带着一种胜利者的感觉茁壮成长。然而,任何影响他地位的变数的变化,都会使他在队伍中的地位直线下降。这对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见下面的个人故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一个在奖励和比赛中的明星获奖者可能会变成一个拒绝学校和抑郁症的案例。在以后的生活中,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将患躁郁症的风险提高三倍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鸡娃」这种依靠外部激励和强迫的教育方式,有诸多问题:

强制教育[2]相当于强迫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旦孩子失去了辨别坏食物和好的食物的能力,在健康饮食的世界中有效导航就变得不可能。如果健康的食物和一些不新鲜的食物混合在一起,会很快造成损害。在强制饮食中,孩子会学会不加选择地吃任何东西,而且不会感到快乐。上学几年后,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3],并准备用无语义学习[4]的方式学习任何学校材料
叶峻峣:学习中的强迫
由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不仅不如内在动机有效;它可能会侵蚀人的内在动机,即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兴奋感
叶峻峣:我怎样才能外在地激励孩子?
相比之下,另一些学习行为主要是由外部力量驱动的。「机器学习将成为我所在领域的一件大事,所以我想我应该学习一下。」「作为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我应该了解柏拉图的论点。」「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这本书;我想我应该读一读!」当义务感停止时,学习就会停止。无论是奖励还是痛苦,这些活动都将智力的主动性委弃给外部力量。这是自我否定的行为。
叶峻峣:【翻译】内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实现的;外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否定的

而且家长往往无法理解原因,也做不到共情:

教育同理心不能把握我们所同情的个体的先备知识。我们没法坐在别人的脑子里知道别人知道什么,以及别人的概念网络[5]是如何在语义上组织的。
叶峻峣:教育同理心
大多数成年人在试图同情那些在学校受苦的孩子时,都会使用投射法。投射是一个无效的工具,因为大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而且不可能对前置知识[6]产生共鸣。对每个大脑来说,对知识的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成年人的无知不能通过训练同理心来补救。它可以通过脑科学的培训来补救。Neil deGrasse Tyson 用最简短的语言将其科学化:「从他们的背上下来!」(来源)。
叶峻峣:成年人在教育方面缺乏同理心

更多有关教育的内容,可以参考我翻译的文集:

叶峻峣:0 目录《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


参考

1. 自由学习 ./272543239.html
2. 强制学校教育 ./351869026.html
3. 学习的乐趣 ./73383015.html
4. 无语义学习 ./295053968.html
5. 概念网络 ./266541480.html
6. 语义框架 ./295032009.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