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 2.5 亿,对国家发展有哪些助力?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62 👍 / 107 💬

问题描述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7月19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5亿,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5亿


没什么助力。大多数高等教育并非直接的职业培训,而是获得真正培训机会的通行证,真正的培训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国家花费那么多税收上来的钱,并没有增加多少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而是助长了内卷游戏——考公、考研、背八股文应付工作面试等等。

当然,这其实也并非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问题,美国也是如此。

学校是为了浪费时间和金钱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学校是为了浪费时间和金钱

我对学校教育的智力价值和社会意义深表怀疑。我的论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点:首先,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学校;其次,在学校里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在毕业后都无关紧要;最后,人们很快就会遗忘那些鲜少使用的知识。

有趣的是,正是这些质疑让我认为,新冠疫情对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尽管我们被迫保持乐观态度,但不可否认,在疫情期间,数百万学生经历的线上教育俨然是一场教学灾难。有研究表明,参加线上课堂与完全不上学几乎无异。还有研究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幅度远低于往常水平。

然而,基于我对学校教育价值的怀疑,我推断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失去的大部分知识,即使在正常的面授环境下,等他们步入成年早期也会消失殆尽。我并非主张从长远来看,线上学习的效果几乎可以媲美线下学习。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从长远来看,线下学习的效果几乎和线上学习一样垃圾。

这些惊人的发现是如何得来的呢?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成人知识测试——即探究成年人在毕业后还能保留多少知识。总体来看,结果令人震惊:成年人所保留的学业知识少得令人咋舌[1]。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仅相当于我们对高中毕业生的期望;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则仅相当于我们对辍学者的期望;而辍学者几乎是一无所知。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从未掌握过更多知识,而是表明他们所学的内容中,只有极小一部分能长期留存在记忆中。

这种现象在基础的「三 R」(阅读、写作、算术: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之外的学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通常要求学生学习两年的外语课程,但能够声称在学校里学会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美国成年人还不到 1%。成年人对历史和公民知识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如果你测试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比如列举政府的三个分支,他们平均只能答对一半。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基础科学问题上,例如「电子是否比原子小?」或者「抗生素能否同时杀死病毒和细菌?」

这些测试成绩到底有多糟糕?答案是:糟糕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让我们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只认识字母表中的一半字母,我们不会说他「半识字」,而是会毫不犹豫地认定他是文盲。我认为,对于缺乏基本的历史、公民和科学知识的情况,我们也应该采用同样严格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连历史、公民和科学的基础知识都只了解一半,那么实际上他对这些学科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诚然,传授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能带来更大的回报。这是因为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从而能够保留大部分所学知识。然而,即便在这些基础领域,学校的表现也只能说是平庸,而且难以显著改善。数十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提高阅读、写作和数学水平。短期内提升他们的成绩是可以做到的,但长期存在的问题是「衰退效应」——教育干预的效果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我坦率地承认,我对美国教育的悲观评价在经济学界属于少数派观点。大多数经济学家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教育对成年人的收入有显著影响。诚然,他们在这一点上基本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另一个事实:同样有大量证据表明,教育对成年人实际掌握的知识影响甚微。

这种认知盲点尤为令人费解,因为其实有一个清晰的解释可以同时解释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证据。那就是:学校教育之所以有利可图,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证明或者说传递就业能力的信号。大多数教育并非直接的职业培训,而是获得真正培训机会的通行证,而真正的培训是在工作中进行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毕业对个人如此有利。你在学校最后几周可能学不到多少东西,但完成学业这一事实会让雇主对你产生信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文凭的泛滥对国家整体回报如此微薄。除非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真正掌握了长期有用的技能,否则仅仅颁发越来越多的高中、大学和研究生文凭,是无法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富裕的。

如果学校停课并不会使我们的孩子比疫情前更加无知,那么为何学校停课会被视为一场暂时的灾难呢?答案很简单:当学校关闭时,它们停止了履行其唯一无可争议的重要职能:提供日托服务。线下授课使父母能够专心致志地全职工作,照顾婴幼儿和老人,完成家务,甚至有时间放松自己。

学校停课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便利性的一次沉重打击。尽管你不太可能听到政客公开宣称「便利至上」,但行动胜于言辞。截至 2021 年 2 月,约 90% 的私立小学和初中已经恢复了线下教学。为什么会这样?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深知家长们渴望线下教育带来的便利性。相比之下,同期只有不到一半的公立学校(它们依靠税收而非学费维持)完全恢复开放。许多大型学区的停课或混合教学模式甚至持续了一年多。虽然停课对教学质量的冲击还有待评估,但它对生活便利性的负面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我们抛开一厢情愿的想法,冷静地反思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领域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深刻的教训。首先,疫情之前的学校已经辜负了纳税人的期望——它们获得了慷慨的资金支持,却未能为学生提供多少长期有用的知识。其次,疫情期间的学校表现更加令人失望——它们享受了大量的紧急拨款,却连最基本的日托服务都不愿意提供。

即便在疫情之前,美国学校每年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支出就已超过 15,000 美元。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幅削减开支。美国的学校系统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双语人才,那么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资源来维持这种假象呢?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部分的课程设置。

私立学校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它们是否真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当家长们迫切需要托管服务时,私立学校迅速作出了响应。因此,教育券制度——即将资金直接投向学生而非教育系统——成为了另一种可能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的可靠方案。亚利桑那州已经实施了一项年均为每位学生提供约 7,000 美元的教育券计划,这既激励私立学校控制成本,又促使它们努力满足家长需求。学校选择制度不仅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停课情况下保护家庭利益,还能在教育领域出现任何其他问题时为家庭提供保障。尽管学校选择制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良方,但固守现状无疑是愚不可及的。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Akihi、Jarrett Ye
原文:Opinion | Education in America: School Is for Wasting Time and Money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作者 Bryan Caplan (@bryan_caplan) 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开放边界》《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1]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用

以下内容节选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没用》中作者的访谈

在《反对学校教育的依据》一书中,你将艺术、历史和外语等学科贬为「无用」。那么,教育是否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立即应用才能被认为有价值呢?

不尽然,但它应该要么有用,要么能带来愉悦。遗憾的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学科两者都没有。人们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在多数工作中实际应用的知识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我的意思是,他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收获。但大部分内容,一旦期末考试结束,他们就再也用不上了。如果这些是学生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他们仅仅为了拿到文凭而不得不学习,那么从几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似乎是一种浪费。

你在书中写道:「据我所知,我教授的唯一具有市场价值的技能就是『如何成为一名经济学教授』。」但这难道不是因为你缺乏想象力来使你的学科与现实相关,而非教育本身的失败吗?

要让我教授的学科切实贴合学生需求,我恐怕得深入了解学生们从事的各种职业,这实际上等同于去教授一门全然不同的学科。经济学本质上并非为培养银行家或销售人员而设计的职业培训课程。谈到提升工作表现,我实在无法坦言自己正在提高那些从事我并不熟悉的工作的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确实努力向学生传授一些最有价值的技能,例如「如果看电影不开心就毫不犹豫地离场」。这正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做的。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太乐观地认为学生们会因为课堂所学而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把教育仅仅视为在考试中写下一些答案,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回到从前的老路子上。

多数孩子骨子里都是俗人。在书中,我引用了屡获教学奖项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teven Pinker 的话。他发现,在学期开始的几个星期里,课堂上仍有一半的学生缺席。这不禁让人困惑:这些可是世界顶尖的学生,在公认最好的大学里,聆听最优秀教师的课程,为何还有一半人认为不值得来听课?更何况他们还要为此拿分数,本应更有动力来上课,却仍然选择缺席。唯一的解释是,即便是世界一流的教师,与学生们能做的其他事相比,也显得乏味无趣。这个事实令人沮丧,难以接受,但确实如此。

强迫学生学习他们可能不感兴趣的科目是否有价值呢?他们或许会因此发现新的兴趣所在。

这种情况虽然极为罕见,但确实会发生。然而,更多的学生经历这种煎熬却没有从中获得任何价值。那些不喜欢学校的人很少会撰文诉说其中的痛苦经历。相反,他们往往选择默默忍受或向朋友倾诉,之后就去寻找一份务实的工作,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关于教育的讨论主要由那些享受学校生活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主导。我想要做的,部分是为那些沉默的人发声,说:「尽管他们可能不会说出来,但他们正在遭受痛苦。」如果你真的走进教室观察学生们的表情,这就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了。学生们普遍不快乐,他们感到厌倦。

然而,如果你与当今的雇主交谈,许多人却会赞扬文科教育,表示他们希望招聘全面发展、思维开阔的人才。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探讨了社会期望偏差这一现象。人们常常说一套做一套,有时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说的话。但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们要么在说谎,要么并未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举个例子,雇主们声称他们想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看看他们在招聘时实际上奖励谁?我并没有看到他们真的在奖励全面发展的人。相反,他们奖励的是那些能够出色完成工作并为公司创造利润的人。雇主们想给人留下善良、开明的印象。他们不愿意直白地说:「只要你能给公司赚钱,我才不在乎你是否像个穴居人呢。」但说到底,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从雇主的角度来看,文科学位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它是筛选优秀员工的一种手段。一旦这些人开始工作,谁还会在意他们是否真的热爱高雅文化或其他什么呢?

你主张削减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开支,减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什么不选择改革教育系统,而是要消减教育呢?

在我的书中,我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问题:假设你有个朋友在使用一种治疗脚趾甲真菌的药膏,但没有效果。你劝他停用,他却说:「除非你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否则我就继续用下去。」显然,找到这样的良方并非易事。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先停用无效的方法,然后四处寻找一些可能有效的方法呢?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白白浪费金钱。这正是我看待教育改革的方式。目前我们在教育上做很多明知是在浪费钱的事情。第一步应该是停止这种浪费。然后,第二步我们可以开放地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金。也许最终得出的结论会与教育完全无关,这也未尝不可。

我们似乎面对的是一个极度失灵的系统,即便发现了有效的方法,也难以得到推广应用。在我的博客中,我曾讨论过一篇文献综述,该综述采用研究领域的黄金标准,评估了各种教学技巧的有效性。令人震惊的是,那些被证实有效的方法却很少被采用,而许多被证明无效的方法反而广受欢迎。举个例子,在课本上划重点这种方法完全无效,但却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这正是问题所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功能失调的系统,而人们似乎对改进它缺乏兴趣。[2]

假设你被赋予改革美国教育体系的重任,请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对学术科目本身缺乏兴趣的孩子而言,13 或 14 岁是一个理想的年龄,可以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做切实准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此被局限,例如注定要成为一名水管工。更明智的做法是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职业,观察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展现出天赋的方向,安排他们进入不同的工作场所进行实地体验。当然,在这个年龄段,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但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内容精简到最低程度。

就丰富人们的生活而言,我认为不应该过分将资金集中在年轻人身上。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给人们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我认为在人生的中后期适度投入资金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将资金重点投向那些能提供实际就业机会的专业,同时大幅削减或完全取消对那些主要服务于个人兴趣或爱好的专业的政府支持。我不禁要质疑,为什么某些爱好能得到政府支持,而其他的却不能?举例来说,为什么漫画不能获得政府支持,而诗歌却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当今的漫画比诗歌更具创新性和表现力。然而,诗歌却因其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备受青睐。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claude-3-opus,校对 Jarrett Ye
原文:An Economist Argues That Our Education System Is Largely Useless (chronicle.com)
作者:Scott Carlson
发布于 2018 年 1 月 29 日
Scott Carlson 是一位资深作家,专注于报道高等教育的成本和价值。如需联系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scott.carlson@chronicle.com
本次采访内容经过编辑,以确保篇幅适中并提高可读性。

专为教学而生 Washington Monthly

事实证明,古老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大多数本科生。单调乏味的讲座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推动他们投入到有难度的动手实践中,而这恰恰是真正掌握大学课程的关键。培养教授的博士项目几乎没有涉及教学理念或方法的指导,而是专注于培养某个狭窄学术领域的专才。教授的聘任和晋升完全基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而非教学水平。

极具洞察力的观察家意识到,盲目扩张一套不适合本科教育根本宗旨的体系是一个错误。1963 年,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缔造者 Clark Kerr 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场振聋发聩的演讲。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流的教师队伍导致对本科教学的忽视」是一个「残酷的悖论」。他进一步解释道,对科研的重视和对教学的投入「并不像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协调 … 德国的洪堡模式假定教学必然能因科研而全面受益,但事实并非如此。」Kerr 敏锐地洞悉,其他人后来也逐渐认识到,这种偏差最终导致了「本科教育政策的荒废」。

20 世纪 70 年代,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趋于平稳。与此同时,一批研究者开始探索和定义优于当时大多数本科生所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其中最著名的要数 Arthur Chickering 和 Zelda Gamson 在 1987 年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本科教育良好实践的七项原则》(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他们综合了多年来认知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成果,勾勒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越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就越能够掌握知识,培养关键技能。本科生在解决问题、开展原创研究、合作学习,并得到教授和同学及时反馈时,收获最大。相比之下,被动的、缺乏互动的讲座式教学无疑是最糟糕的教学方式。

一个重要公共机构存在明显缺陷,众所周知却长期被忽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在高等教育领域,这恰恰是一直在发生的事情。Clark Kerr 在 1963 年提出的观点今天依然发人深省。Chickering 和 Gamson 的七项教学原则发表于 20 年前,如今卡斯卡迪亚学院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这些理念不仅在个别课堂行之有效,更可以在全校推广。然而,低质量的教学现象仍普遍存在。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 Derek Bok 最近指出的那样,「大学虽然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但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大学肩负着传道授业、探求真理的使命,却拒绝采用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讽刺现象既令人痛心,影响也极为深远。

改变这一现状绝非易事。新建高校的机会不多,既有院校也不能全盘推倒重来。同时,我们没有理由相信高等教育机构会主动变革。

然而,有一个被证实能够让许多大学校长重视并迅速推行改革的方法,那就是改变他们在市场中的声誉。U.S. News 的大学排名虽然存在严重缺陷,但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当该杂志将校友捐赠率纳入排名因素后,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百个呼叫中心,在晚餐时间骚扰民众要求捐款。如果学校的声誉取决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高等教育领导者们就不得不做出他们数十年来竭力回避的艰难抉择。衡量四年制大学教学卓越性的可靠指标确实存在,但目前只有大学管理者才能接触到这些数据。学生和家长需要先了解这些信息,才能推动学校进行改革。华盛顿应当要求这些信息向所有人公开。

大学与经济增长 (greenspun.com)

在 11 世纪,教授讲课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讲课,还有什么方法能将知识从一个人传播给 100 个人呢?印刷成本高昂,工序繁琐。让修道士手抄 100 本教科书,在经济上根本行不通。

大学还引入了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机制:学生协会根据教授的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数量以及是否准时上课,来决定教授的薪酬。

过去,学生去教室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时学生的住处可能没有暖气,去教室上课仅仅是为了取暖也无可厚非。1088 年的学生没有电视、收音机、互联网、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等娱乐设施,学生去听课很可能只是为了在课堂上寻求一些娱乐消遣。

在那个年代,学生完成作业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而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电视、电子游戏、电子邮件等让人分心的事物。

这如何改变了上课的方式?我们仍然有讲座和家庭作业,就像 1088 年一样。试想,还有什么行业能够在完全不融入过去 1000 年中一些技术的情况下生存发展呢?

技术的改进使得传统的大学教学方法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温暖舒适的公寓里,睡个懒觉似乎比去听课(或者看《早安美国》)更有吸引力。而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手里拿着可以浏览网页、收发短信、玩游戏、跟同学分享照片或视频的电子设备,也很难全神贯注听讲。

在现代化的宿舍里完成作业更是困难重重,电视、互联网、YouTube、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电话和电子游戏无处不在,诱惑着学生们分心。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受益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有天分的学生,而是那些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尽管让员工在家办公可能节省开支,但没有公司愿意完全依赖这种方式来完成工作。公司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资金租赁商业办公场所,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受干扰较少的环境,让员工在此度过每天的大部分时间。

犹他州一所初创的盈利性计算机科学大学──Neumont 大学向我咨询如何规划学校发展。由于他们不知道这些想法有多不可行,因此采纳了我提出的大部分建议。他们的学生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不需要长时间的暑假参加父母安排的欧洲旅行,也无需在冬季休一个月的假去加勒比海游玩。学校只是简单调整了授课时间,从周一到周五,朝八晚五,全年授课,学生就可以在约两年半内获得计算机科学学位,比传统大学少花一年半时间,也就减少了一年半向父母要钱的时间。

Neumont 还采用了项目制学习模式。尽管该校新生的 SAT 成绩和高中成绩远低于犹他大学新生,但 Neumont 的教学成果更胜一筹。相比之下,在犹他大学修完传统的「讲座+作业」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毕业生,年龄要比 Neumont 毕业生大 1.5 岁,起薪更低,就业机会也更少,尽管犹他大学拥有更优秀的生源和 150 年的历史积淀。

改进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 – Philip Greenspun’s Weblog

讲座怎么样?如果你需要向 100 个人广播一些信息。在 1865 年,印刷成本高昂,电话、电视和互联网尚未出现,讲座可能是向众多听众传播知识的不二法门,尽管人类的阅读速度是听觉的三倍。相比之下,到了 2007 年,教师只需给学生发送电子邮件或提供网页链接,便可轻松地给 100 个人共享资源。


相关文章

Thoughts Memo:教育和学习无关Thoughts Memo:教育:经济与学术视角Thoughts Memo:反对补贴郁金香Thoughts Memo:你得到了教育,但这一切值得吗?——SSC 发表了一场毕业演讲

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 2024 年硕博大量扩招?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经济学家称现在大学生相当于以前中专生,去送外卖不吃亏,如何看待此观点?知乎答主墨苍离答题时谈到「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知识一文不值」,是这样吗?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参考

1. 教育的浪费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33171/
2. 科学的学习方法综述:哪些行之有效,哪些徒劳无功? ./710552897.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