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看书与刷题哪一个对考试更重要?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70 👍 / 1 💬

问题描述

这两个一定是都要进行,但是我想问的是比重的问题。
是不是看书与刷题对于不同的考试来说比重不一样?比如高考(复习时间长,任务量大),比如大学的期末考试(复习时间短,任务量小)

需要分类讨论。只看书或者只刷题都是低效的,两者需要结合才行。

你是不是想说我这是来和稀泥,搞中庸之道?非也,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Yeo & Fazio (2019):《最佳学习策略取决于学习目标和过程:提取练习与解题示例之比较》发现:


另外,做题是主动学习,看书是被动学习。根据 Math Academy 的调研,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时间比在 6:1 更好(不过我自己做 MA 的时候主动学习的占比时间更多):

在一项研究(Deakin & Cobley, 2003, pp.115-136)中,对练习年限相似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了研究,主动练习(相对于被动练习)的比例是区分精英滑冰运动员和普通滑冰运动员的决定性特征。精英滑冰运动员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主动练习一些最棘手、最费力的动作(跳跃和旋转),即便在休息时段,他们也更倾向于继续主动练习不太费力的动作,如步法和手臂位置。

作者记录了具体的百分比细分,我们将其整理成表格,以说明每组滑冰运动员将如何使用 100 分钟的练习时间。

⠀⠀⠀「……精英组平均花费 14% 的冰上练习时间休息;竞技组花费 31%;而测试组花费 46%。……精英和竞技组分别花费 68% 和 59% 的练习时间练习跳跃,而测试组只花费 48%。

⠀⠀⠀……

⠀⠀⠀精英组不仅在冰上练习时跳跃和旋转的比例较高,而且休息时间也较少,并将剩余的 18% 的冰上时间用于练习他们项目的其他要素,如步法和手臂位置。」

组别主动时间(分钟) (= 费力 + 非费力)被动时间(分钟)被动时间/主动时间
精英86 (= 68 + 18)146.1
竞技 非精英69 (= 59 + 10)312.2
非竞技54 (= 48 + 06)461.2

在表格中,我们看到精英滑冰运动员的时间分配效率更高:在练习过程中,精英滑冰运动员的主动程度是被动程度的 6 倍以上,而非竞技滑冰运动员的被动程度几乎与主动程度相同。

关键的收获是,虽然一定程度的主动学习肯定比没有主动学习要好,但通过充分最大化富有成效的主动学习量,可以获得最佳结果。(当然,通常需要一些被动指导来向学习者演示他们需要练习的内容,但这种被动指导应保持在最低有效剂量,然后再开始更广泛的主动学习。)

如果我们粗略估计一下 Math Academy 学生用于主动学习的时间比例,我们会得到与精英滑冰运动员相似的比例。平均而言,一个典型的 Math Academy 课程可能由 3 个例题组成,每个例题后跟大约 3 个练习题(视学生表现而定),课程后跟几个明确的复习题(每个复习题大约 4 个问题,再次视学生表现而定),这些复习题分散在未来进行。因此,学生每阅读 3 个例题,他们将积极地做大约 3 × 3 + 3 × 4 = 21 个练习题,大约就是每个被动例题对应 7 个主动练习题。

(来源: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第十章 主动学习》)



如果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来看,做题的认知负荷高,看书的认知负荷低。若试图通过刷题来学习新知识,那么内在负荷(例如,源于高元素交互性[1](Element interactivity))和外在负荷(例如,演练程序性策略)会占用所有认知资源,从而没有余地留给构建心智图式(schemas)所必需的相关负荷。

所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建议直接做题,多看例题更有帮助。


进一步阅读

解题示例效应认知负荷理论Sweller & Cooper (1985):《以解题示例替代做题来学习代数》Sweller (1988):《做题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van Gog & Sweller (2015):《并非新论,却几近被遗忘:当学习材料复杂性增加时,测试效应随之减弱乃至消失》Chen, O., Castro-Alonso, J. C., Paas, F., & Sweller, J. (2018):《高元素交互性材料学习中的不合意困难效应》Sweller, J. (1994):《认知负荷理论、学习困难与教学设计》Paas & Van Merriënboer (1994):《复杂认知任务训练中认知负荷的教学控制》


参考

1. 元素交互性 ./1936722249064355382.html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