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自主学习/自由学习。
关注我们汉化组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们翻译了很多学习方法、认知科学相关的文章,可能会觉得,今天我又要来宣传主动学习、刻意练习、间隔重复、精熟学习等方法了。
但是,任何学习方法,如果不能用于在自己的学习内驱力所引导的学习活动中,就谈不上什么好坏一说。哪怕是间隔重复这种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检验的方法,如果被用于强迫记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效果差不说,还会产生毒性记忆,让自己讨厌某个学科,甚至厌恶学习本身。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呢?我个人偏好 Wozniak 的定义:
自由学习,是指所有选择皆由学习者自己做出的学习方式。自由学习通常以自学[1]为基础,并且是自我导向[1]和自我定速[1]的。在自由学习中,不存在时间、空间、节奏、方法、方向或学习科目的限制。自由学习的定义是被动的学校教育[2]或灌输式教学[3]的全然对立面。
为什么自主学习/自由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它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4]。这里最优来源于学习的乐趣[5]。
陈述性学习的基本规律:没有乐趣,便没有好的学习。
当然,为求严谨,这条规律需要加以补充说明。高质量的陈述性学习会带来乐趣,但这个事实可能会被一些因素所掩盖,例如,少量优质学习可能会被淹没在大量劣质学习之中[6]。乐趣本身也并非学习的保证,因为我们发现的某些事实本身可能就令人痛苦。此外,某些陈述性学习也可能在不愉快的条件下发生(如恐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就常常与痛苦相伴。临床抑郁症会阻碍一个人学习骑行的意愿,但并不会破坏骑行过程中发生的程序性学习。
陈述性学习的基本规律,其核心在于:凡是能满足学习内驱力[7]的优质知识,其获取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奖励信号。若没有这个信号,便意味着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枯燥的事实或许可以被强行塞入短期陈述性记忆,但如果没有源自学习的奖励,这些事实将无法融入并构建起稳固的现实模型。一个健康的遗忘[8]机制会很快将它们从记忆中清除。更糟糕的是,那些错误而顽固的记忆印迹,还会在日后的学习中造成障碍[9]!任何一个连贯的心智模型在记忆中的形成,都必然会产生一个奖励信号。
如果你发现是自己在强迫自己承受痛苦,那么你就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了。你或许需要放慢脚步,或回归基础;学习精神健康与睡眠保健[10]的原则,管理你的压力[11];学习知识表述的20条规则[12],又或者可以试试渐进阅读。倘若不顾痛苦地蛮干,你将不会得到好的回报。
关于学习乐趣的全面论述,可以看这篇文章:
学习的乐趣但如果你嫌它太长,也可以继续读读这篇通俗版的表述:
人类的大脑天生渴望学习
来看这两句话:
一:晚上吃番茄炒鸡蛋行吗?好嘞!
二:真没想到,一碗普普通通的番茄炒鸡蛋竟然吃出了上古神兽螭吻!
请问各位读者: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哪一句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想都不用想,一定是第二句。第一句话是没劲的家常对话,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而第二句话,在平淡的叙述中突出「上古神兽螭吻」这一未知,让人想读下去,看看这吃出来的上古神兽到底是何方神圣。
第一句话,没劲就没劲在太容易理解了,以至于无聊。而第二句话已知+未知的叙述可以很好地引起人的好奇心。
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大脑对于一切所学知识都会有类似反应:
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神经影像显示前海马对视觉信息熵有反应,腹侧纹状体也有类似的发现。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会对「熵」作出反应,从而判断是否有学习机会。
第一句话的「熵」太低,大脑识别到这句话中的「番茄」「鸡蛋」「炒饭」「晚餐」都是已知,而没有未知。但,大脑的奖励中枢恰恰需要未知来激活。而读第二句话时,我们的大脑识别到了“螭吻”这一未知的神兽,从而激活了和产生好奇有关的机制。
不断探索未知,学习未知,让未知成为已知,再去探索新的未知——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生物算法的表现。人类位于自然界的顶端,其探索算法也是所有生物中最高级的。
人类进化出了学习未知时快乐的能力,探索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探索和学习。研究发现:
大脑中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的持续活跃产生了学习中的快乐与上瘾。
未知是学习快乐的根源。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检测未知,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很多读者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未知引起学习动力,那么越多的未知就意味着更多的学习动力吗?」
并非如此。
上面的内容只能算是对于学习愉悦生理机制的简单科普,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更加关键。
是什么让学习变得不快?
我们再来对比这两句话:
一:晚上吃番茄炒鸡蛋行吗?好嘞!
二:如选择太长的时间片,时间片轮转算法便退化为 FCFS 算法,无法满足交互式用户的需求。
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起简单易懂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像是看不懂的「胡言乱语」。这也难怪,因为第二句话是我从计算机专业书里面随便找的,外行读这句话的感觉就是「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讲就是:第二句话涵盖的几乎全是「噪音」,而第一句话涵盖的全是「信息」。
说白了,「噪音」就是我们不理解的无意义数据,和大脑中现存的知识储备没有关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读者来说,第二句话中的「时间片」「时间片轮转算法」「FCFS 算法」「交互式用户」这些都是「噪音」。
与之相对的就是可以被理解的「信息」。第一句话中的「番茄」「鸡蛋」「炒饭」「晚餐」这些都是「信息」。
这里可以简单把「噪音」理解成无关联的未知,把「信息」理解成已知。
「噪音」太多而「信息」太少,会导致我们的大脑会在理解时过度简化输入:
高熵信号往往是无趣的,因为「噪音」太多,这使得大脑过滤掉了过多的知识。
丢失过多的知识,会使信号的「熵」下降,从而难以激活大脑的奖励中枢。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讨厌晦涩难懂的语言:因为有太多无关联的未知知识,也就是有太多「噪音」,会让大脑把大部分知识输入都给过滤掉,造成的体验就是:「看似啥都读了,实则啥都没读」。
所以,我们所学的内容要有未知,但要避免和现存知识储备没有关联的未知(无关联未知),即噪音。
要防止学习变得无趣,我们的学习材料必须要有合适的「信噪比」。过多的「噪音」会带来更多的「知识损失」,这使得输入的大量知识被大脑丢弃,不仅让我们几乎什么都学不到,还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无趣。
上面的这些都可以抽象为一句简单的道理:所学不能太难。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既然学习快乐是由「未知」引起的,太多的「噪音」又会让大脑厌烦而造成过度简化,那么该如何找到既有未知,能引起兴趣,又不会让大脑厌烦的材料呢?或者说,如何找到真正的难度平衡点?
你爱的,恰恰就是最好的
一本专业领域的书籍,对于外行来说是一句话也读不懂的天书,但对于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说很容易理解。同样的材料带有的「信息熵」是相同的,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所理解到的信息量可大有区别,一些人的「信息」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噪音」,这是因为人和人的知识储备本就不同。这就决定了:学习材料的最佳难度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可能有同一学习材料可以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其实这是一个很蠢的问题。因为,作为最智慧的物种,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一行为原则:相信人脑自己的判断[5]:
丘脑处理的特定刺激可能会向杏仁体发送单独的信号进行感性评估,向新皮层发送单独的信号进行理性评估。
大脑处理过的所有知识片段都会立即评估其相关性、连贯性和价值。我们能立即知道这些信息是否可以理解的和有用的。当它们前后矛盾、不连贯或不相关时,我们也常常会立即注意到。
进入大脑的任何知识都会在大脑的知识评估网络中得到估值,高估值的信息会激活奖励中枢。
也就是说,大脑会自行判断哪些知识有价值,哪些知识无价值。当大脑检测到高价值信息时会向奖励中枢发送信号,使我们产生学习动力,也就是学习内驱力,最终达成学习乐趣。
正如前文所说,「噪音」太多和缺乏「未知」都会被大脑判断为无趣。而既不会太容易,又不会太难的知识,既可以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产生关联,又能激活奖励中枢,则是最合适的。
有趣的是,最合适的学习内容,往往就是我们最爱的。因为只有难度合适的知识才会被大脑评估为高价值并触发大脑对知识的奖励机制,让我们想学。内容越合适,我们就越想学。
其实这句话倒过来说更成立:我们越想学,意味着学习内容越合适。
我们越是偏爱某领域的知识,大脑对于这一领域知识的估值也就越高,从而形成正反馈:越学越喜欢,越喜欢越学。
同样,如果我们讨厌某一学科的知识,大脑对于这一学科的估值就会低,这又让我们更难以获得学习动机和快乐。
总的来说,最好的学习材料恰恰就是你最喜欢的。大脑会通过已知的信息,结合理性和感性,对知识做出对应的判断,从而为你选择出最合适的主题、最合适的方向、最合适的难度。
举例来说,一个消防员不需要木工干活掌握的知识,那么大脑在理性评估时对木工的知识技能估值也会很低。同样,如果一个热爱数学的人,大脑在感性评估下会对所有此学科的知识,甚至是所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打高分」。
要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惯着大脑。换句话说,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大脑的兴趣,尊重大脑选择的学习难度。大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可是阻碍我们选择合适材料,享受学习乐趣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学校。
学校为什么是错的
Wozniak 博士深耕学习记忆领域四十年,在此期间发现的成果使他对教育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事实上,他是传统强制学校教育的坚决反对者。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名为《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13]。他认为传统的强制教育应该被完全废除。他说:
「现在的学校非但没有教育孩子,反而对许多孩子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学校本应点燃新文艺复兴或新启蒙运动的火花,结果却沦为一种压迫工具,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与对学习的热爱。」
「教育系统的主要问题是一刀切,让所有孩子如上了流水线一般获得相同知识,而几乎不关心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内驱力。」
「学校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每天一觉醒来,都不敢相信古老的普鲁士工厂学校模式竟能苟延残喘至今。」
Wozniak 是一位热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又拥有此领域的专家身份,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真思考他的观点。大众一般认为: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可真的是这样吗?在 21 世纪,得益于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只需要动动指头,我们就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获得任何我们想学的材料,无需学校。
许多人认为:离开了学校的管教,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可是,脑科学的发现早已证实了学习快乐的生理机制存在。对于史前史的研究也发现:采集狩猎时期的人类在童年玩耍时学到了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帮助他们进行成年后的复杂生活需要。此外,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几乎都是凭借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沉醉于所发现的真理之中。
与此相反,经历了强制教育的大多数学生都终身厌恶学习,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完全被扑灭,把「学习」当作「应付考试」的同义词,当作「痛苦」「自卑」的代名词。可以说,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学校教授知识的效率也是极低的。举例来说,大多数学生学了十年英语,词汇量不过三四千,开口说不出五句话。而许多零基础的自由学习者,在一两年的学习后反而可以流利掌握英文。
学校的最大罪过就是两个字:强制。学生们不允许学习自己喜爱的内容,不允许自由选择难度。长期的强制会让学生厌恶所学,学生的大脑对于所有知识的估值都会降低,并进入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这会让一个人的学习内驱力被大大压制,使他不愿意主动学习,只得被外界压力逼迫继续学下去。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学校的教育方式违背了人类大脑学习的自然机制。这使得学习从一种快乐变为一种痛苦。
要让孩子们学习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成为他们的负担,或被当作任务强加在他们身上。任何被如此强加的事物,都会即刻令人生厌;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喜爱那件事,或者不爱也不憎,心智也会对其产生排斥。
——约翰·洛克(John Locke)
后记
作为自由学习者,我深感学习本就是快乐的,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是进化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同时,我也在为无数学生的悲惨所唏嘘。
与大家一样,我也曾饱受教育系统的摧残。我本以为所有的悲剧都注定发生,无可避免。
但接触到自由学习理念后,我意识到:对于强制教育的批判观点并不只来源于学生的无意义抱怨,其背后拥有充足的科学理论支持。同时,我也从部分自由学习者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出路。
抱着改变这一切的梦想,我决定传播我们的声音。这个账号下的文章将会持续对现存学校教育体制进行系统批判,并分享这个时代下的出路,分享自由学习、互联网学习、间隔重复等理念。
欢迎每个人在评论区进行留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点赞可以将文章推广给更多人。当然,希望有共识的人可以关注我们后续的工作。
感谢每位读完这篇文章的人,您的阅读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尊重。
参考
1. 自我导向/自定进度/自学 ./353404375.html2. 被动的学校教育 ./359037513.html
3. 直接教学法 ./360820529.html
4.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5. 学习的乐趣 ./602150910.html
6. 在学校的痛苦学习 ./664801737.html
7.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8. 遗忘机制 ./265081034.html
9. 毒性记忆 ./67390960.html
10. 自然创造力周期 ./68262875.html
11. 抗压韧性 ./73207325.html
12. 20 条知识表述规则(20 周年版) ./269997143.html
13. 《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 ./7338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