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你是否支持英语退出主科地位,理由是什么?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79 👍 / 31 💬

问题描述


看了很多人讨论学不学英语,没人讨论什么是主科,我这里补充一下。

什么是主科

什么是主科?我没找到很明确的官方定义,但就实践中的普遍经验而言,主科就是分数占比高的学科(高考语文数学英语都是 150 分),此乃主科。

那么退出主科地位,有可能是变成物理或者历史那样,变成分数占比较小的考试科目;也有可能变成音乐、美术那样,不进行考试的科目。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不进行考试的科目(或分数占比较低的科目),更容易被学生忽视(更多的是被主课霸占课时,我以前的主科老师特喜欢占用音乐课、美术课,有时甚至占用体育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英语退出主科的原因。他们的逻辑是:

  1. 英语退出主科,很多人就不会去学了。
  2. 英语很重要,大家都该学。
  3. 为了让大家都学英语,英语应该是主科。

对于 1,大多数人学英语只是应试[1],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对英语学科的厌恶(特别是死记硬背[2]单词所留下的毒性记忆[3])。等毕了业,别提用英语了,看到英语都生理性不适(PTSD)。

我自己从小学开始英语不好,被老师罚抄英语单词,简直恨死英语了。直到大学,不需要为了考试学英语,自己汉化英语材料,才觉得英语是真有意思,自然而然的把英语学好了,成立了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翻译了几百篇英语文章,还发了两篇国际论文[4]

对于 2,英语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重要程度变化非常大[5]。对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和一个使用国外编程技术的人,英语的重要程度能一样么?

我不认为有什么知识是需要强制所有人都学习的[6]。强制[7]只会引来大多数人叛逆[8],少部分人的妥协[9],极少数人的适应。如果英语真的对某个人很有价值,他自然会去学习英语。真正能让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方法,是提供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一定要去国外,能正常访问英语内容就行,当然这在现在是痴人说梦)。


上面讨论完主科的问题,接下来讨论学英语本身。

现在学校课堂内的英语学习方法,不仅极其低效,甚至还会妨碍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自学英语。

我见过太多的人,听了十年英语课,词汇量连可怜的三四千都不到,开口说不出五句话。相反,有很多零基础的自由学习者[10]通过一两年的自学[11]就能掌握一门语言。语言学习难吗?并不难。前提是你掌握正确的方法,而这就要求你必须对于语言学习的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由此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至于陷入谬误的泥潭。作为教育学习领域的答主,我觉得我有责任给大家谈这些。

关于语言学习方面的误区实在是太多了,难以穷尽,我也没法在一篇文章里全部反驳。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观点,那就是:没有人能真正学会外语。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语言不能「学会」,只能「用会」

读者看到这句话可能一头雾水:「语言既然不能学会,那语言学习是什么?」其实,这里的「学会」是英文中的「learn」,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特指「有意识的学」,与「习得(acquire)」相对应。这里就不展开理论方面的专业内容,而是举几个人人都懂的例子。

假如你要教一个小朋友打篮球,有两种方法:

  1. 逼着他坐在教室里一遍一遍看运球示范视频,背诵篮球要领,而偏偏不给他摸球。
  2. 扔给他一个篮球,让他自己拍着玩。

大家猜猜,几个月之后,哪种方法能让小朋友的篮球水平更高?

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套用在其他领域,比如骑自行车:

  1. 逼着他坐在教室里一遍一遍看骑自行车示范视频,背诵骑车要领,而偏偏不让他上自行车座。
  2. 扔给他一个自行车,让他自己摸索着骑。

猜猜哪种方法更有效?

再比如打 LOL:

  1. 逼着他坐在教室里一遍一遍看高手直播,背诵技能说明,而偏偏不让实战。
  2. 扔给他一个电脑。

猜猜哪种方法能让小朋友成为游戏高手?

想都不用想,方法 2 优于方法 1 是肯定的。这三个例子中,方法 1 都属于陈述性学习法,而方法 2 都属于程序性学习法。其实学打球,学骑车,学 LOL 和学外语的本质是相似的:它们主要都是程序性学习[12]。类比一下,你就能明白:

  1. 逼着他坐在教室里背单词、背语法,抱着一本教材当圣经。
  2. 让他去接触大量的英文内容,去听去读。

语言学习主要是程序性学习,这就决定了方法 2 优于方法 1 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陈述性学习对于语言学习毫无帮助。其实上面的三个例子都有最优解:

语言学习的最优解同理:

对于真正的语言学习来说,大花时间死记硬背[13]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学习主要是程序性学习,这就决定了你必须去大量反复使用这门语言才能达成掌握,也就是必须大量输入理解再进行输出表达。背单词、背语法只是辅助性质的,可以类比为游泳初学者的游泳圈,也许能帮助你降低学习难度,但不能让你掌握这门语言。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外语学习方法都是本末倒置,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很少甚至从来不去「用」这门语言。传统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学习法是毫无意义的。语言必须被「用」才能被你掌握。这里的「用」指的就是理解和表达,而且要先理解,后表达。

「用」必须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开始可以试图理解简单的材料,比如童书、儿童节目、日常对话等等,之后再学更难的,难度一点一点增加。

经过一周左右的摸索,多次侧翻之后,我解锁了骑自行车的技能;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摸索,我的篮球就差不多入了门。而语言学习可能需要以年为单位。不过只要用的够多,外语习得肯定会发生。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会很愉悦,同时伴随着成就感。

如果你总要刻意地记住某些东西,而不去接触语言本身,那么你的努力会是毫无意义的。记住,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外语水平,那么不要「学」外语,要「用」外语。

语言学习不存在「会」与「不会」

没有人能真正学会外语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是:语言学习不存在绝对的「会」与「不会」,因为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是「会」,什么是「不会」。

当我们说「我学会了一门语言/我没有学会这门语言」时,我们似乎在假设:「会」和「不会」是黑白二分的,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要么「会」要么「不会」。可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界限,更没有绝对的「会」和「不会」。

即使是一位母语者,限于自身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往往也会面临「词穷」的情境。再比如,各位读者都明白「守株待兔」的含义,但又有几个人知道「宵寐匪祯,札闼洪庥」是何意呢?可是,即使我们不知道,谁又能说我们不「会」汉语呢?

你也许会说:「理解能力赶上母语者,就算是学会了。」可了解过哲学的我知道「tabula rasa」在洛克哲学中的含义,一位老外农民也许并不知道。但我在单一专业领域的擅长也并不意味着我的英语水平赶上了他。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一句话:我们永远也不能完全「会」一门语言,只能无限地去逼近这个「会」。

语言学习必然是一个「不会」的过程。即使是语言专家,他也会有许多不懂的语言用法需要去了解,即使他比普通人更加接近那个完全的「会」。旧的「不会」经过学习变成了「会」,新的「不会」又产生了。

所以,永远不要幻想自己能永远地「会」这门语言。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就是要去努力地让自己去逼近那个永远不可及的「会」。

很多人把「学会一门外语」作为目标。可要我说,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学会」,语言学习之路永无止境。渴求「学会」本身就是过度完美主义的表现。

听上去,似乎很让人沮丧: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路程。可我们何不转换视角: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回报。正因为语言学习之旅没有终点,我们才能无尽地沉醉于学外语带来的快乐中。

这就又回到了那句话:「真正的学习能且仅能是快乐的[14]」。

当你沉浸于如诗般流畅的语言之美中,而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和焦虑抛在脑后时,你就已经得到了回报。这时,又何必去较真到底「会不会」呢?

永远不要梦想着「会」某一语言,而要去学会享受它。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真谛。


推荐阅读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英语教材根本就不适合让我们学好英语?为什么许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仍旧学不好英语?从 0 开始学外语:Refold 路线图(简化版)

对了,差点忘了我还没正面回答问题。

我支持英语退出主科地位,更支持所有科目都同时退出主科地位。

详情请见:

强制学校教育必须结束无语义课标美国的社会义务:提供教育机会,而非强迫上学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