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是高二全理生,每天都为了作业而焦虑,全理人的作业真的做不完,老师收的又勤,不交就会来催,就会说你学习态度不好,难怪考不好什么的,没写完物理作业,上课就会叫你站到后面去。
可是我真的每天除了写作业也没去玩去聊天了呀,每天6点起床,跑到教室赶作业,晚上不吃晚饭,在自习室啃面包,………………有几周都是这么度过的,那时周末简直觉得自己在全理班快死掉了,真的,每天脑力的高度消耗,睡眠又不足。就感觉自己再也熬不住这种生活了,这种连歇一口都不能的生活。
现在我可以说有点“摆烂”了,我不再像之前一样没写完作业就焦虑不安了,因为我突然觉得我要为自己而学习,而不是为作业而奋斗,但是每次看到老师不满的眼神,老师生气的叫你站到后面,我还是挺难受的,但是我真的尽力了。可能是我写作业比较慢吧。
我现在经常在想为什么只有认真写练习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我觉得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自己有“欲望”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每天这么满,我也没觉得学到了什么,图书馆的许多名著都没看过,把他们看了现在觉得比拼命赶作业有价值多了。
难道外国哪些学习好的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拼命赶作业吗 古代哪些名家小时候学习也这么忙吗 为什么我们这么忙却依然学识平庸呢
我认为这主要有三种原因:课标考纲限制、学习动机缺失、教学方法低效。
事先声明:本文并非呼吁大家离开学校自主学习,而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在校学习的问题所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详情请见:【读者来稿】当今社会的自由学习:一些个人经验与感想
课标考纲限制
首先课标就是定死的,考纲范围就那么点知识,学生花那么多时间,都在 A4 纸上雕花,能学到多少知识?这里就是高中生的第一个知识上限。
而且这个问题在学校教育的大框架下是无解的,因为课标永远是过时的: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课标滞后期》
如果课标[1]是由 40-55 岁的人编写的,那么它就会严重偏向于继承 20-50 年前的课标所承载的知识内容。这种现象具有递归性,并导致滞后效果, 2020 年开设的课标,却可能仍然被一个世纪前适用的知识所污染。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强制教学手写体,但波兰仍然强制教学。最近,我发现波兰课标中的手写体大写 F 看起来非常陌生,我不记得我在童年时学过这个字母,也不记得在生活中哪里遇到过。更糟糕的是,我无法分辨这个字母。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这个字母不存在!它看起来像 T 和 F 的杂交。如果一个知识还算渊博的博士,在他生命的六十年中,完全不记得哪里遇见过与手写体大写 F 互动(除了在这儿骂一顿),那它有何必要作为必修知识要求孩子学习?
整个数学领域都在快速发展,比如应用到机器学习的数学。然而,今天的数学课标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课标别无二致。笔算仍然占据课标的主要地位,然而现今实用价值所剩无几。笔算从不应该是强制性的。我试过回忆长除法怎么做,我回忆不起来(花了 20 秒)。我不是忘记长除法了。我小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练习这个方法。然而在成年生活中,我估计从没用过这个技能。(如果我掌握了这个技能,)我也许能心算除法:不那么精确,但是很快,而且适用性更好。计算器和纸一样触手可得。长除法只是学校课本中僵而不死的骨架一具罢了。只是为了乐趣,我试图重新学习长除法,看这个视频也不过两三分钟。不过很悲伤的是,我估计我用不上长除法,除非是为了显摆。
有人可能会说,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课外的知识啊。我觉得这就有点搞笑了,估计是北京或者上海的一些学校,或者国际部之类的,才会提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说法。高中生的应试压力有多大,看题主的描述就知道了。我高中的时候早上五点多爬起来,先喝上一罐红牛,然后开始背书。一周喝个一箱,6 罐红牛,还有咖啡若干袋。现在回想起来,没把自己喝死,真是万幸。
学习动机缺失
高中生的第二个知识上限,就是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早就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学习的乐趣,根本没动机去学习。哪怕现在把一个高中生从学校里解放出来,他大概率也不会想去学习。在学校里,也是被同辈压力、父母期望、老师鞭策等外部动机强迫着往死里学。在这种学习动机下,学习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以下内容摘自 @Thoughts Memo 汉化组的译文《学习的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学习中,这种动机可能源于老师、父母,源于挫败、哄骗、甚至是惩罚。想要依靠外在动机来提高学习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在动机的建立基于奖惩,与知识本身的价值毫不相干。 这种类型的动机(外在动机)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2]。如果学习本身不构成奖励,学习的知识会是不连贯[3]的,并且易受干扰,这种类型的知识不仅难以被大脑记住,还会加快对其他知识的遗忘。内在动机才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图:
- 基于学习内驱力[4]的自发学习以红色表示
- 建立在学校奖惩之上的强迫学习以蓝色表示
- 外在动机的影响以橙色显示(奖励和惩罚为同一影响媒介)
- 信息中知识和知识流的价值取决于知识估值网络[5](比如眶额皮质)
- 当知识能补充前置知识[6],并能提升总体知识的价值时,其价值就等同于知识增量
- 红色知识被视为「最优知识」,即具有最佳价值(见:学习驱动的最优化[7])
- 蓝色知识被估值为质量次优,连贯性一般(见:复杂性[8],一致性[3],适用性[9],稳定性[10])
- 红色的优质知识会激活「渴望」,这就是学习内驱力的基础
- 蓝色的次优知识因为「渴望的知识」与其竞争的缘故,会被标记成不想要的知识
- 对渴望获得的记忆进行编码,会产生「喜欢」(参见:学习的乐趣[11])
- 对不想要的记忆进行编码,会导致对知识不够喜欢甚至厌恶(见:解码失败惩罚[12])
- 学习中的奖励有助于记忆的编码和巩固
- 学习中的惩罚通常会削弱记忆(包括渴望的记忆)和学习内驱力
- 学习中的惩罚影响学习内驱力,会导致习得性无助[13],表现为失去对学习的兴趣[11]。
- 习得性无助中奖励的不足会增加成瘾,抑郁,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见:奖励多样性在预防成瘾中的作用[14])
- 外在动机(包括对学习的奖励)使编码不想要的记忆成为可能(这样的记忆失去了连贯性、稳定性、适用性等)
- 如果外在动机凌驾于学习内驱力,外在动机会压制「渴望的记忆」的编码,并影响欲求和喜好,进而导致习得性无助[13]
教学方法低效
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除非由学生自愿选择,否则就是十分低效的。
为什么呢?不知道大家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受:
- 当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对自己而言太难的时候,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而且还会让自己觉得无聊,久而久之,一到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开始犯困,甚至讨厌这门课。
- 当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对自己而言太简单时,还不如自己闷头写作业,学点别的。
- 只有当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刚好匹配自己的知识背景时,才能真正学到点知识。
可惜的是,在上学的大部分时间中,第三种情况非常罕见,因为知识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络状的,每个人的知识网络都是独特的,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子领域的掌握程度都是不同的,老师能刚好讲到符合自己的知识网络,那是做梦都要笑醒了:
课堂教学的内在问题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你想说的就是因材施教嘛,成本太高,做不到的。大水漫灌好歹也能碰碰运气,让地里长出几根耗材,然后高考一波筛选收割,成为人才红利嘛。
其实不然,最好的因材施教就是自主教育,就是自学。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只要用点心,什么教材电子书找不到?B 站上的视频网课[15]就更多了。现在甚至还有 ChatGPT 可以在线互动,有什么不懂的,直接问,它还会举例子,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知识:
并且 GPT-4 提供的这两个链接都是可以打开的:
High School Statistics | Khan Academy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 Mathematics | MIT OpenCourseWare
分别是可汗学院的一门高中统计学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门概率统计导论。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每个概念提问,逐步探索一门学科:
我的这篇文章还介绍了更多 ChatGPT 在学习上的应用:
给ChatGPT施咒,让它为你制作Anki卡片——Prompt工程案例只可惜,在当今社会,自学的成果并不受认可,文凭是打开大部分工作的敲门砖。
总结
由于课标考纲限制、学习动机缺失、教学方法低效等原因,中国学生这么忙但是实际没有学到多少。但这其实也并非中国教育独有的问题,其他国家的教育也存在类似现象,欲了解更多,请参阅:
学校如何挫败激情标准化测试与教育的毁灭普鲁士的纪律不可避免地摧毁了教育教育问题参考
1. 课标 ./469943493.html2. 学习的基本规律 ./273225977.html
3. 一致性与连贯性 ./264327134.html
4. 4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5. 6 学习内驱力和奖励(6.1-6.10) ./64571517.html
6. 语义框架 ./295032009.html
7. 学习内驱力的优化 ./357209357.html
8. 记忆复杂性 ./304800091.html
9. 适用性 ./517317208.html
10. 记忆稳定性 ./559298549.html
11. 学习的乐趣 ./1578551193.html
12. 解码失败惩罚 ./359921139.html
13. 习得性无助 ./575245791.html
14. 多样奖励对于预防上瘾的作用 ./490001254.html
15. 如何看待类似「大学毕业于b站」的现象? ./265626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