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学校字识(letteracy)的一孔之见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40 👍 / 0 💬

数字文化的逆流

由于成人世界的非理性恐惧,数以百万计的孩子无法享受现代教育的好处。像 Manfred Spitzer 这样的精神科医生坚称,电子设备和互联网会引发数字痴呆症[1]。家长担心孩子会患上游戏障碍[2]。教师则悲叹孩子们因不愿意用笔和纸,而逐渐失去了精细的动作技能。心理学家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即使是横跨大洲和文化的数字社会化[3],其实也大有裨益。早在 1993 年,Seymour Papert 就预言了新媒体的兴起和字识教育[4]的衰退。在他的预见中,他可能低估了伴随着新事物而来的大众文化的歇斯底里。

完美的概念化

在理想的完美教育模型中,一个极具适应性[5]的人脑通过最佳的交流渠道进行学习,并由大脑的学习内驱力[6]系统控制知识的获取。在这个模型中,大脑的概念网络[7]中的最优概念化[8]将构建一个适用性极强的现实模型。它还将优化个人在现实中的合适位置。

简而言之,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工具,帮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然而,当今的学校和成人世界的主流却与这一理想过程背道而驰。在 Manfred Spitzer 和 Nicholas Carr 等人的领导下,家长和教师都在尽力阻止平板一代的出现。通过强制学校教育[9]的工具,孩子们被迫学习字识[4],而不是概念化[8]宇宙的真正本质。

带着镣铐的童年

虽然数字时代的孩子能够轻松地从信息的消防水管中汲取知识,但大多数孩子却仍旧被束缚在学校的课桌前,不得不学习成人的交流方式(已经沿用三百年的读、写、算)。(1)在学校从消防水管中汲取知识和(2)根据自己的乐趣从消防水管中汲取知识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学习内驱力[6]的优化效果上。在源自强制课程[10]的知识之河引发干扰[11]地震的同时,由儿童的大脑控制的同一条河流,实际上却能沉积出连贯的[12]新知识层,这将促成高效的概念化[8]。只有学习内驱力才能使拼图[13]完美拼合。

数字时代的孩子在概念化现实时,可以慢慢吸收他们为适应成年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相比之下,学校里的孩子们只能获得少量信息,这些信息还常常被长时间的讲课、训练、练习和家庭作业[14]所阻塞。

摩尔斯电码星球

字识[4]的谬误是如此盛行,以至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人问:「不读书怎么能交电费?」。我认为,概念化[8]更为重要。孩子需要先理解能源、电力、账单、付款、法律、社会等概念,这些都比实际的付款更关键。而且,现在的孩子很可能会通过文字转语音软件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解释字识[4]的问题,我构想了一个摩尔斯电码星球的概念。这个比喻如下:

比喻。为什么使用比喻?
想象一个居住着摩尔斯人的星球,这些人是一种特殊的亚人类,在交流时,他们闭着眼,用声音发出摩尔斯电码。在那个星球上,掌握摩尔斯电码的交流方法是非常难的。就像今天的孩子们学习书法一样,小摩尔斯人通过迷人的旋律学习这种电码,这种旋律能激发出贝多芬般的想象力。成年摩尔斯人会欣赏摩尔斯音频文学,并颂扬摩尔斯想象力的优点。
如果人类登陆这个星球,建议摩尔斯人用睁开眼睛阅读书籍,许多执着于自己文化的摩尔斯人可能会反对。就像那些宣扬数字痴呆症[1]的危言耸听者一样,摩尔斯人会批评书籍不够具有挑战性。如果摩尔斯儿童选择了书籍而不是复杂的摩尔斯交响电码,他们可能会被指责走了捷径。随着越来越多的摩尔斯人沉迷于丰富的书籍,对书籍上瘾的恐惧将会普遍存在。摩尔斯人的家庭可能会因此产生争执。当小摩尔斯人深夜阅读时,父母可能会没收书籍作为惩罚。如果摩尔斯孩子因此感到愤怒,他们可能会被诊断出阅读障碍,并接受药物治疗。
对摩尔斯文化来说,地球人带来书籍和其他通信技术的好处,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文明应该认识到盲打摩尔斯电码的价值,但也必须明白,这只是帮助大脑感知、解码和模拟现实的多种工具之一。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们能够快速吸收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在低效的编码中缓慢地接收零星信息,遭受折磨。

未来的冲击

当我们拒绝让孩子们接触现代技术时,我们的行为就像那些摩尔斯电码文化的信徒。我们想限制交流途径,延缓孩子们概念化[8]的速度。然而,概念化是现代世界年轻一代生存的关键,而这个世界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主宰,这将需要全新的技能组合。能够自由适应当下环境的孩子,将来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强。

那些试图控制孩子教育方式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们面临适应困难的风险,还可能对整一代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后果。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感谢主要译者 GPT-4,校对 Jarrett Ye
原文:Tunnel vision of school letteracy - supermemo.guru
这段文字选自《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上学[15]》 作者:彼得·沃兹尼亚克[16](2017)

参考

1. 数码痴呆症的病态谬误 ./620069714.html
2. 游戏障碍 ./487955131.html
3. 社会化模型 ./558434252.html
4. Papert 有远见地呼吁抛弃过时的字识(letteracy)(1993) ./626772579.html
5. 适用性 ./517317208.html
6. 学习内驱力 ./52990549.html
7. 概念网络 ./266541480.html
8. 泛化与概念化 ./264989664.html
9. 强制学校教育 ./351869026.html
10. 课标 ./469943493.html
11. 干扰 ./269974053.html
12. 一致性与连贯性 ./264327134.html
13. 拼图游戏比喻 ./271646965.html
14. 家庭作业 ./501186817.html
15. 学校教育的问题 ./611469462.html
16. 彼得 · 沃兹尼亚克 ./303204832.html

专栏:学校教育问题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