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互联网已经将绝大部分信息差抹除了,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为何大部分人依旧无法获得大幅突破?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2831 👍 / 157 💬

问题描述

顶级的思维方式、科学概念以及名师名课都可以轻易获取,绝大部分人为何视而不见?


原因很多,我随便列几个。

缺失的前置知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现在掏出一本在 z-lib 上下载的《应用随机过程》,随便翻开一页:

试问读者中有多少人能够独立看懂这个证明?想要学会这个知识,首先得掌握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并且知道指数分布、泊松过程等概念。而这些基础知识还有其自己的基础知识[1]……

一个人只能学到他准备好去学习的东西。

你无法教授他们尚未准备好理解的知识

哪怕这些承载知识的媒介都可以轻松获取,但是通过这些媒介并不能直接就学会知识。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需要在前置知识的基础上发展,需要自己培养直观的理解。学习可不是把一张纸上的文字抄到另一张纸上这么简单。

糟糕的媒介

且不论规划前置知识的学习路线有多麻烦,很多媒介本身就不利于学习知识。比如,最常见媒介——书本,或者说图文,并不是什么一种对学习友好的媒介[2]

作为一种媒介,书籍在传达知识方面出人意料地低效,而读者大多对此浑然不觉
……
书籍不起作用的原因与讲座不起作用的原因相同:这两种媒介都没有关于人们实际如何学习的明确理论,结果,两种媒介都意外地(而且大多是无形地)围绕一个明显错误的理论发展起来。
……
讲座作为一种媒介,在其基础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知模型。然而,如果我们是从远处观察典型讲座的外星人,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它们似乎共享的隐含模型:「讲师说出描述一个想法的话;班级听到这些话,也许在笔记本上涂写几笔;然后班级就理解了这个想法。」在学习科学中,我们称这个模型为「传输主义」。这是一种认为知识可以直接从教师传输到学生的观念,就像把文字从一页抄写到另一页。要是这样就好了!这个想法已经被彻底驳斥,以至于「传输主义」只被贬义地使用,用来指代天真的历史教学实践。或者在激烈的学术争论中作为人身攻击。
……
和讲座一样,书籍在其基础上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知模型,但这种媒介确实有一个隐含的模型。和讲座一样,这个模型就是传输主义。页面中的行列、行列中的词语序列,书籍的形式暗示着人们通过阅读句子来吸收知识。用漫画的方式来说:「作者在页面上用文字描述一个想法;读者阅读这些文字;然后读者就理解了这个想法。当读者读到最后一页时,他们就读完了这本书。」当然,大多数作者并不相信人们是这样学习的,但因为媒介让这个假设变得不可见,所以很难质疑它。

所以,即使在互联网上可以免费获取很多书本,大部分人也很难从中学习。

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教授给别人[3]

这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任何足够复杂的领域中,专家解释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总是这样说:「嗯,做 X。除非你看到 Y,那就做 Z,因为 A。如果你看到 B,那就做 P。但如果你同时看到 A 和 C 但没有 B,那就做 Q,因为原因 D。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你做了 Z 但随后发现 C 出现了,这时你应该转向 Q。」
如果你继续追问,他们最终可能会说:「啊,这就是感觉对了。做得时间长了,你也会有这种感觉的。」
最终我意识到,学习 Hieu 技巧的方法是模仿他:自己设计一些软件,然后请他给予反馈。我也明白了,当你听到有人用一长串例外和注意事项来解释事情时,很可能你正在见证隐性知识在发挥作用。
……
留意 Gawande 在解释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如何加入了各种限定条件。这很可能是隐性知识在发挥作用。学习这种复杂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够在瞬间权衡数十种因素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而这种能力几乎不可能仅通过语言解释就能习得。

所以,这些知识也难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当然,YouTube[4] 和 B 站上还是有不少不错的教学视频,可以传递隐性知识,但这只是冰山一角[5]

被抑制的自主学习动力

前面这些问题通过工具、方法上的改进,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很多人并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情。在进化过程中,学习早就成为了人的本性之一[6] [7],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看起来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原因很多,而学校教育绝对脱不了干系。我们汉化组翻译过大量相关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直接看译文吧:

这个列表我还可以继续列下来去,不过这样可能就看不过来了。而且学校教育批判只是重新走上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事情还在后头。

如何恢复学习动力,并高效学习?

首先,先修炼「心法」,理解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的产生机制:

学习的乐趣 - 知乎

然后,了解认知科学,明白学习知识的底层规律:

最后,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方法,具体用哪种方法,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没有银弹:

后记

这篇回答写得很散,我们汉化组涉猎的领域太多了,虽然都是教育相关,但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结构不良的领域,这里存在大量难以推广应用的方法。

有些方法在某些领域效果显著,但在其他领域则不然。最终的检验标准在于实践应用:如果你尝试将某种方法付诸实践却未获成功,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该方法本身不好,仅仅说明它不适用于你的特定情境。你越早学会接受这一点越好。[8]

之前我曾尝试整合这些内容,但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本篇回答也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至少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结果)。但失败归失败,可能还是对一部分读者有用,所以就这么发出来了。

如果有读者朋友原因来为我们汉化组整理各种阅读指引,那就再好不过了。


参考

1. 调试学生 ./21483727091.html
2. 【重译】为什么书籍不起作用 ./1917184516780430695.html
3. 为什么隐性知识比刻意练习更重要 ./1889973887506297083.html
4. 如何利用 YouTube 学习隐性知识 ./1897958343328404653.html
5. 学习系统 ./17551214516.html
6. 自主教育的生物学基础 ./550075365.html
7. 孩子们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I:证据综述 ./583569001.html
8. 加速专业技能养成 ./1893600889685669818.html

← 返回目录